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学生认知发展视角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学生认知发展视角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1.2.3与学生认知俱进与学生认知时俱进的原则,是指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把作为认知的客体学生看做发展变化的主体,要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看待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学生认知发展视角

新模式的构建理念,一方面基于体现高校管理自身理念的考虑,比如民主、公平、具有教育性等思想的体系,另一方面是基于新时期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学生事务工作和学生事务工作者的认知特点及认知需求的考虑。

6.1.2.1 以学生认知为本

以学生认知为本,其实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更具体的体现,强调的是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实践中,尊重学生在学生事务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认知为本,了解学生认知现状,满足学生需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把学生认知与需求作为学生事务工作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落脚点,这也是认知理论中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此外,要真正做到学生事务工作以学生的认知为本,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以人为本的核心。以人为本有别于传统的“物本管理”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的发展,是与整个管理学理论同步进行的。“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组织管理思想的变革大致经历了‘以机器为本’、‘以技术为本’、‘以资本为本’,到现在的‘以人为本’的更替。”[7]在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理论阶段之后,人本管理理论得以最终确立并不断发展。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形成了学习型组织理论、知识管理理论、团队管理理论、情绪管理理论、企业再造理论等。在认知理论中,强调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对组织和人的认识与定位、目标协调、制度建设环境塑造,实现组织与人的共同发展。因此,人成为管理活动的核心,作为组织的重要资源,实现人与组织的共同成长。

以学生认知为本,需要对学生“人性”有充分的认识。对人性的认识,我国古代有两种观点:“一是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人皆可以为尧舜’”[8];“一是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9]在本研究中,对学生人性的认知可以概括学生的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认知风格、记忆、思维等方面的认知特征。因此,对学生人性的认知更有利于了解学生、贴近学生。

在不同的学生认知观下,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在西方管理理念中,“将人划分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与之对应的管理模式可以分为‘独裁模式’、‘监护模式’、‘支持模式’和‘共同模式’”[10]。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人,应该是一种教育目标所要达到和成全的人。“教育的终极产物,当是人格的生产,这就亟须让大学生在校时能真诚地体悟且认真尝试‘精神成人’。”[11]正如英国教育家怀特海所指出的:“大学的理想,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力量。大学的任务在于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变为一个成人的力量。”[12]因此,以学生认知为本,更多的是强调教育者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一认知特征,指导并帮助学生积极接受社会先进文化和教育环境的熏陶,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和达到成才的社会要求,从而为个人进步和事业成功提供保障。基于学生认知发展理念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就是要通过指导和服务使每个学生能够完成越来越复杂的学习任务,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最终实现自我认知发展基础上的全面发展。

6.1.2.2 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大学生的认知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发展性,因此学生的发展要尊重这种规律,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认知需求。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具体应用。美国心理学罗杰斯将学生认知的发展定义为学生在高等教育机构中,不断地成长进步,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学生认知的发展是学生发展中最重要的部分,尤其是目前学习成为学生事务工作中的重要部分。1972年美国大学人事协会(ACPA)推出《明日高等教育工程》强调学生发展,将“学生发展”定义为“人的发展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它使每一个人能掌握越来越复杂的发展任务,达到自我实现和自身独立”。它探讨学生发展作为一个职业的哲学基础的可能性,提出学生事务人员要以学生发展为指导,努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而在学生发展中,学生认知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是其中重要的一环。(www.xing528.com)

高校学生事务工作最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提供各方面的条件,促使学生成长和进步。为此,学生认知发展理念应体现在学生学习、生活服务就业指导等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学生事务工作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学生”自己的存在,而这种存在是基于学生的认知需求。高水平的学生工作要以学生认知与学生对学生工作需求的认知为基础,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展环境、发展氛围,强调学生的自主认识、自主选择、自主思维、自主控制和自主完善,肯定学生个体在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充分了解并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实现建立一个能与学生“充分对话的”机制。因此,尊重学生认知发展的理念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共同致力于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让学生事务工作的开展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也就是说,无论是学校的教学人员、政工干部,还是后勤工作人员,虽然他们各自工作的内容及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要有意识地去了解学生、认识学生,把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作为自己工作的切入点。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学生工作合理需求的认知更有利于学生事务工作的开展。学生事务工作者理应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学生的认知需求的基础上,了解当代大学生的重要需求认知,这些需求包括学生对学习的发展的认知、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的认知、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的认知,也包括学生情感需求与归属需求的认知。学生事务工作者要满足学生认知中的合理需求,基于学生的认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6.1.2.3 与学生认知俱进

与学生认知时俱进的原则,是指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把作为认知的客体学生看做发展变化的主体,要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看待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与时俱进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运动的核心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发展变化的,而这种变化又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青年学说强调青年学生教育要立足于青年学生的成长实践,遵循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与时俱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就是高校学生成长与认知的规律。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认知的发展以及其他发展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而这种规律也是根据不同的环境而发生变化的。社会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高校学生认知及成长是由一个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过程,这些要素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处地位的重要程度不同,对高校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也各有不同。认知结构理论重点研究了个体成长发展的方式和过程。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了智力发展过程中环境与遗传具有一样的重要作用,他依据环境所划分的学生的成长阶段与学生并不直接相关,但个体对环境的认知及矛盾有助于个体的发展与成长。

人与环境互动论也肯定了这种观点。它充分肯定了环境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校园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和作用。该理论指出“学校需要尽可能创造多种多样的条件帮助学生成长,为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各种不同的发展规划,积极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确立科学合理的学生发展效果评估机制和工具。人与环境互动理论揭示了高校学生成长与环境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和相互作用”[13]。同时也说明了发展变化下的环境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使不同时期、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产生不同的认知和行为特征。“人的成长发展不是一个单一过程,而是一个由内在矛盾运动和外在影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14]随着环境的改变,高校学生群体认知世界的程度水平和实践活动的方式等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高校学生群体的成长规律发挥作用的方式也会因条件和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要掌握学生认知及成长的规律,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融入到学生认知体系中去,与学生一起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