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正处在一个深刻的变革新时期,一个新旧体制磨合、利益分化整合、文化冲突碰撞、价值取向多元等各种矛盾凸现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一时期,工业化、城市化等现代化进程推进,我国的经济结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时期通常又被人们称为社会转型期或新时期。在高等教育领域,新时期也可以看成后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或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社会、高校、家庭及学生群体显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具体表现如下文所述。
2.1.1.1 社会层面
从社会大背景下来看,社会的变革根源自于生产力的发展。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发展变革,在带来社会方方面面新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高校学生事务内容及呈现方式的新变化。在工业时代的人类社会,往往被划分成很多专门化的行业,而生活在其中的大多数人都相应被赋予一定的行业身份,并从此长期从事某一行业甚至终身。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所谓的教育也就成了工业化的教育,高校的课堂教学或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满足于人类改造和开发自然的需要。于是,高校就侧重于按照社会行业的发展要求来安排和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如此这样,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和需求。高校学生事务工作也因此相应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手段或工具而已,而没有自身存在的独立价值。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获取途径更加多样和便捷,人们对服务更加看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学生事务工作的重要性也就随之增加。
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社会意识民主化、利益取向务实等特征,是当今社会最主要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最重要的根源在于社会结构的转型。“社会结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通常是指社会诸要素稳定的关系及构成方式,也可以说是社会各种要素的相互关系,按照一定秩序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网络结构往往是指长期不变或者变化极慢的,但在历史上起经常深刻作用的一些因素。”[1]“社会结构是一个由各种角色组成的整体,旨在协调个人的行动,以期达到某些具体目的,它通过确定某一具体岗位的行为方式,划分出每个人所应当担当的角色。”[2]从根本上来讲,社会结构反映的是个人、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状态,其现实表现就是社会生产结构以及由生产结构所决定的社会阶层结构和社会资源分布结构,社会生产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社会资源结构构成了社会结构的主要内容,社会生产结构是由生产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所结成的极其复杂的结构,是社会结构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因此,在新的社会结构出现后,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组织的一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极大影响,而不同于其他组织,高等教育面对的对象是高校学生,作为社会影响的受众和影响者,所产生的反应也必然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2.1.1.2 高校层面
如上所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自身发展的历程难免,深受社会变革带来的影响。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以下就以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为例。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美国高校的学术事务与学生事务二者是合为一体的,即由专业任课教师承担日常的学生事务。1892年,当时的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艾略特(Charles Eliot)任命35岁的英语教师布瑞格斯为该校的第一任学生事务主管。从此,学术事务与学生事务合二为一的这一状况在哈佛大学乃至美国其他的一些高校才得以彻底改变。因此,如果从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上来讲的话,高校学生事务刚开始就依附于学术事务的,只不过后来随着学生事务的发展且日益复杂、重要而逐渐独立出来。
自从学生事务这一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以来,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经历了替代父母制、学生人事、学生服务以及学生发展四个阶段。其中,替代父母制是指高校代替学生的父母行使管理职责,即由高校的教师、校长乃至董事对学生的在校言行加以管教和约束,并通过精神、肉体和经济手段惩罚学生的违纪行为;学生人事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适应性和相关技能;学生服务则强调“学生是消费者”、“消费者第一”,其核心是关注学生的一切合理需要,并力求维护其正当权益。从以上有关高校学生事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学生事务依附于学术事务的色彩相当浓厚,此外,高校一直把学生事务这一本应很具独立性的工作定位于管理学生、辅助教学的角色。
在新的时期,高等教育界在以前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学生发展”这一学生事务管理理念。“学生发展”一般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事务管理的机构和人员要给予学生发展性辅导;二是学生事务管理人员自身的职业或专业发展要与学生的发展实现良性互动。(www.xing528.com)
2.1.1.3 家庭层面
家庭是社会结构的最基本单位,是社会大家庭的细胞。新时期社会结构变化的缩影最终体现在家庭中。这一变化在家庭成员结构方面最大的变化就是家庭结构类型多样化,除了传统的主干家庭和核心家庭占主导之外,单亲家庭明显增多。多样化的家庭构成也就形成了多样的家庭教养方式。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3]其实,在现在的家庭中,除了父母之外,爷爷、奶奶等隔辈亲属的教养也很重要。对主干家庭来说,爷爷奶奶辈的亲人和父母辈的亲人共同养育孩子,在这种家庭中的孩子被爱包围着,往往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在核心家庭中,父母工作较忙的情况下,孩子和父母沟通较少,朋友较少,往往存在沟通交流方面的问题;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更加容易产生自卑自闭的心理。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可能是父母的人际信任水平在子女身上的投射,他们对子女拒绝否认或是过度干涉,表明他们从某种程度上不信任子女自律、自理的能力。子女可能从这种长期稳定的人际互动的模式中习得低人际信任感。而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能使子女得到更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引导,能使子女既信赖自己,也信赖他人,在人际交往场合中更加积极主动。同时,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为子女提供开放、温馨的家庭氛围,能促使子女人格的完善和良好行为方式的养成,从而提高他们在人际场合或压力事件中的应对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子女的人际信任水平。
此外,学生家长教育层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的影响。已有文献的多项研究或社会调查显示,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孩子自身期待的学历高低呈正相关关系。
上述家庭及教养方式的变化,更明显的反映到孩子身上,也就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对象身上。在以上这种具有普遍性家庭背景下养育和成长起来的孩子,作为教育者的高校当然无法回避而必须予以关注。
2.1.1.4 学生层面
如上所述,我国高校学生群体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目前,“90后”构成了高校学生的主体,同时成年人也可以参与高考接受高等教育,因而高等教育学生群体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这就增加了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此外,由于“90后”构成的学生主体,因其成长环境的优越性,“他们有着更为复杂的思想特点和行为规律,他们个性张扬,具有强烈的个人表达欲望,价值观念多元化”[4],而形成了非常个性化的群体特征。“90后”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宠溺式的家庭生活环境中形成的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过强,自我生活管理能力较差等特点,不利于其在大学中的人际关系和谐。但从总体上看,“90后”大学生具有价值观多元化、信息行为显著化、思想行为较独立、实践能力较强等特征,这就决定了对“90后”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模式,“而是要因材施教,才能使他们更好地成长与发展”[5]。目前我国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大多由“80后”甚至“70后”组成,这就意味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在认知、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两者之间存在构成和理解上的“鸿沟”。
此外,传统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侧重于为“管理”而“管理”,注重学生是否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而服务意识缺乏。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也常常以管理者的身份自居,把学生视为管理对象,忽视学生认知特点与自我个性发展的需要,这就容易激发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最终也导致和谐校园的构建难以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