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8000~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在县境内活动,过着渔猎生活。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在今象州境内设置桂林县,属郁林郡,为县境设置行政机构之始;三国吴凤凰三年(274年),从郁林郡分出置桂林郡,今象州县设武安县,为桂林郡治,治所在今县境东北部。南朝梁、陈(502—589年)在今县境地设韶阳郡,辖阳寿、武化、长风、淮阳4县。阳寿县治在今象州县城,亦为韶阳郡治。隋开皇十二年(592年),桂林、韶阳等郡废,置象州;大业二年(606年)撤象州,置阳寿、桂林2县,并将阳宁县并入阳寿县;将西宁县并入桂林县,属始安郡。唐武德四年(621年)重置象州,以州城河西象山为州名,辖阳寿、西宁、桂林、武德、武仙5县,州治阳寿(今象州县城);天宝元年(742年)象州改为象郡(又名象山郡),辖阳寿、武仙、武化、长风4县;乾元元年(758年)象郡复改称象州,辖阳寿、武化、武仙3县。五代十国开平元年(907年)象州属楚,州治在今象州县城;乾和九年(951年)属南汉,象州辖阳寿、武化、武仙3县。宋开宝四年(971年)象州归宋,七年增辖来宾县;景德四年(1007年)升象州为“防御州”;此后至宋末,象州辖阳寿、武仙、来宾3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象州归元,设安抚司;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为象州路,设总管府;大德年间(1297—1307年)复改为州,辖阳寿、来宾、武仙3县。明洪武元年(1368年)7月象州属明,次年撤销阳寿县归并象州,改象州为“散州”,行政级别与县相同。初辖武仙县后无辖县,属柳州府。民国改象州为象县。
象州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和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大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指导下,进步青年刘策奇、覃智增、李忠惠等在全县各地发动群众,组织革命青年社和农民协会,开展声势浩大的“青运”和“农运”。寺村、大乐、罗秀一带的农民协会带领广大贫苦农民,向封建地主进行轰轰烈烈的“二五减租”斗争。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党员韦纯束、韦章平等从外地转移回县,建立中共象县党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抗战胜利后,中共象县支部根据斗争形势,在农村建立武工队和民兵组织,开展武装斗争,打击国民党反动势力。1949年8月,中共象县工委成立,象县武工队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桂中总队第八大队(后改为桂中支队第八团)。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推翻了国民党象县反动当局。1949年11月29日,五星红旗在古老的象州城楼上高高飘扬,象州人民从此获得翻身解放。
象县解放后属柳州专区。1952年象县与武宣县合并为石龙县,1960年石龙县更名为象州县。1971年柳州专区更名为柳州地区,象州属柳州地区。1962年3月从象州县分出原武宣县地,复置武宣县。象州县划为10个区、1个区级镇,辖103个由大队改称的公社(又称乡)、3个乡级镇。1984年7月将桐木公社划归金秀瑶族自治县,全县设石龙、象州、运江3个镇和马坪、妙皇、寺村、中平、百丈、罗秀、大乐、水晶8个乡,下设118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简称村委会、社区,下同)。2002年11月撤柳州地区,设地级来宾市,象州县属来宾市。(www.xing528.com)
自汉代设置桂林县以来,象州建置历史长达2100多年,是岭南地区置历史悠久的县份。
2019年,象州县设8镇3乡,共112个村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有12个民族,总人口37万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