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解
《汉广》选自《诗经·周南》。这是一首恋情诗。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钟情于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怅的愁绪。
二、创作背景
西汉时研究《诗经》的三家认为,江汉之间的广大地域被周文王文明化,那里的女性有贞守之德,于是诗人便作此诗,以乔木、神女、江汉为比,赞美那里的美丽女子。
三、原文
南有乔木1,不可休思2。汉有游女3,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4,不可方思5。
翘翘错薪6,言刈其楚7。之子于归8,言秣9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10。之子于归,言秣其驹11。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四、词语注释
1.乔木:高大的树木。
2.休:息也,指高木无荫,不能休息。思:语气助词。
3.汉:汉水,长江支流之一。游女:汉水之神,或谓游玩的女子。
4.江:江水,即长江。永:长。
5.方:桴,筏。此处用作动词,意谓坐木筏渡江。
6.翘翘(qiáo),本指鸟尾上的长羽,比喻杂草丛生。错薪:杂乱的柴草。古代嫁娶必以燎炬为烛,故《诗经》嫁娶多以折薪、刈楚为兴。
7.刈(yì):割。楚:灌木名,即牡荆。
8.归:嫁也。
9.秣(mò):喂马。(www.xing528.com)
10.蒌(lóu):蒌蒿,也叫白蒿,嫩时可食,老则为薪。
11.驹:小马。
五、作品赏析
此诗是一个樵夫所唱,他钟情于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得不到她。在汉水之滨砍柴的时候,浩渺的水势触动了他的情怀,遂唱出这支绝妙的诗歌。他明知所爱的人不可得,却仍不能忘怀。不仅如此,还要幻想得到她时的情景,其诚挚敦厚,感人肺腑。
首章八句,四曰“不可”,第二、三章重复首章后四句,又各有两个“不可”,短短的一首小诗,竟浸于一片连接不断的“不可”声中,而歌者的无可奈何之情,也流注于听者的心田,唤起无限的同情。
首章连用了四个比喻,第一个比喻“南有乔木,不可休思”,乔木的比喻说出所爱之人在自己心目中乃是高不可攀追求不到的,第二个比喻“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是说对汉水女神徒有爱慕之心,却不可求而得之。“乔木”和“游女”都非人间所有,并非凡人可得,只能徒然想象其高大美丽。这两个比喻,一方面是写不可能之事,另一方面又在自己心目中将所爱的人视为极高的理想,足见其倾慕之深、渴望之切与失望之极。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是首章的另外两个比喻。江汉并举,互文见义。江汉既宽且长,既不能浮游而过,也不能乘筏而渡,而对一片汪洋只能长歌浩叹而已。
首章的四个比喻,都是讲不可能之事,但它们又有细微的差别。乔木的不可休,汉女的不可求,是真的做不到,而汉水的不可泳,江水的不可方,并不是真的不可能,只是表现极度失望的心情。不可泳、不可方,着重在说自己和她有江汉之隔,而无桥梁可通。连泳之、方之的信心和勇气也丧失了。
然而他还是幻想有朝一日能得到她,这就是第二章前四句所说的:“翘翘错新,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翘翘”二句意思是说:就像砍柴要砍好柴一样,要娶就娶最好的姑娘。“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意思是说这个美丽的姑娘如肯嫁给我,我甘心替她喂马,当她的马夫。但这毕竟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又重复唱道:“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第三章重复第二章,只换了两个字。把这章诗重唱了一遍,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这首诗的结构形式和《诗经》中其他许多民歌一样也是重章叠句。而这首诗的韵味主要就表现在“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四句的反复咏唱上。长歌浩叹,回环往复,不能自已。这四句是就眼前之景,信手拈来,构成妙喻。《诗经·卫风》中有一篇《河广》,诗曰:“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江河的广狭及可渡与否,由于感情的不同,也会有所不同。
要比喻事之易成,则曰:谁说河宽,只要一苇就可以渡过了,谁说河宽,连一只小船都容不下。要比喻事之难成,则曰:不可泳、不可方。是不是没有客观的可信的标准呢?并不是,只是抒情诗的创作原不必拘泥于生活的细节,这种灵活的处理方法,正是诗歌艺术巧妙所在。
六、名家点评
凌檬初《言诗翼》:“望女而知不可求,犹望江汉而自然不可方、泳,非待试而后知,要识得立言之意。”
陈启源《毛诗稽古编》:“夫说(悦)之必求之,然唯可见面不可求,月慕说益至。”
王士禛《带经堂诗话》:“《汉广》是中国山水文学的发轫,《诗经》中仅有的几篇‘刻画山水’的诗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