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蜀王全传:刘文秀先覆明后护明

蜀王全传:刘文秀先覆明后护明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来他被南明王朝永历皇帝封为蜀王。他大名就叫刘文秀!大西国建立后,刘文秀受封为抚南将军,与平东将军孙可望、安西将军李定国、定北将军艾能奇并称为“四将军”。刘文秀猝不及防,丧师数万,回朝后遭到降职处理。刘文秀与孙可望等四将军率余部数万人溃逃至重庆。见主帅阵亡,明军大溃。孙可望、刘文秀、李定国、艾能奇在这里举行了一个转折性的会议。李定国的意见得到多数人赞同。唯有沙定洲夫妇及其部队,仍滞留于省会昆明。

蜀王全传:刘文秀先覆明后护明

作为蜀王,他神奇得很;作为蜀王,他鲜为人知;作为蜀王,他似乎在历史上隐藏很深,笔者费了洪荒之力,才艰难地把他发掘出来。他是张献忠的干儿子之一,也是大西政权著名的四将军之一;他跟着张献忠南征北战,为推翻明朝的统治流血流汗;他跟着张献忠攻破成都,把明蜀王一门斩尽杀绝。在大西国灭亡,张献忠死后,他遵照张献忠遗嘱和另外三个将军一起,反过来联明抗清,至死不渝。后来他被南明王朝永历皇帝封为蜀王。他大名就叫刘文秀!

刘文秀是陕西延安人,跟张献忠算是大老乡。他从早年起,就一直追随张献忠,鞍前马后,冲锋陷阵。张献忠喜欢他,把他收为四大义子之一,其他三位是孙可望李定国、艾能奇,俱改姓张(为了叙述方便,这里还是称其原名)。大西国建立后,刘文秀受封为抚南将军,与平东将军孙可望、安西将军李定国、定北将军艾能奇并称为“四将军”。四人又同时封王:孙可望为平东王,刘文秀为抚南王,李定国为安西王,艾能奇为定北王。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四川巡抚马乾收复重庆,大西军将领刘廷举败走,求救于张献忠。大西皇帝张献忠命刘文秀复攻重庆,水陆并进。明副将曾英与参政刘麟长自遵义星夜赶来,与部将于大海、李占春、张天相等夹击刘文秀部。刘文秀猝不及防,丧师数万,回朝后遭到降职处理。

后来,大西军在明军和清军的南北夹击下,屡次失利。张献忠决定放弃成都,北上迎战清军。然而,大西皇帝张献忠却在西充凤凰山太阳溪畔被清军射杀。清军趁胜猛攻,大败大西军。刘文秀与孙可望等四将军率余部数万人溃逃至重庆。

当时,大西军位于江北,却苦于无船渡江攻取山城重庆。刘文秀水性极好,在水里如履平地。他遂挑选一批“浪里白条”,口衔利刃,游向南岸,并在江中夺得明军一只大船,再返回北岸。大西军得船后满载将士,驾船向南岸攻击。明总兵曾英率部阻击,大西军却出其不意大败明军李占春部。曾英大怒,亲率巨型战船数十艘,将孙可望的船围困江心。艾能奇奋起神勇,突放冷箭射杀曾英。见主帅阵亡,明军大溃。大西军攻破重庆,然后于1647年正月初一汇合于綦江。四将军约定,如果不是战斗,不得杀人。大西军后来平安转移至遵义。此时遵义尚属四川管辖,明军守将料不能敌,已匆忙弃城落荒而逃。

遵义远离清军,周围明军势力也不强,大西军得到了可贵的休整机会。孙可望、刘文秀、李定国、艾能奇在这里举行了一个转折性的会议。他们讨论了张献忠在撤离成都前对孙可望的嘱咐:“明朝三百年正统,未必遽绝,亦天意也。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孙可望作为张献忠的义子,又是平东王、平东将军,一直排在四王、四将军之首。但孙可望在会上主张把部队开往广西,继续与明军周旋,一旦失利,就转入南海。而李定国则坚决反对,他主张西进云南,建立根据地,联明抗清。李定国的意见得到多数人赞同。但孙可望依然固执己见。他只想割据称雄,当个苟且一方的藩王,根本没有血拼清军,恢复大明的壮志。李定国不愧为血性汉子,他坚定地认为,孙可望遁入南海的办法就是死路一条;与其如此,还不如现在就亡。于是他哗地拔出宝剑,准备自刎。众将一见,大惊失色,慌忙夺下宝剑,一起跪地高呼拥护李定国的建议。四将军最后统一了意见:明朝之德深入人心数百年之久,李闯王攻入北京称帝最终失败;大西在蜀中建国事又不成;看来是上天不欲亡明,我等何必逆天而行,重蹈覆辙?当前大西和明朝共同的敌人是清军,何不反过来扶明抗清,既能洗去贼名,又可恢复汉人江山,岂不两全其美?有了统一意志,有了政治方向,四将军筑台盟誓:一是决心联明抗清;二是四人都不再姓张,各自恢复本姓;三是尊孙可望为国主,年号兴朝,其余三将军自愿接受约束;四是处死干扰大政的原大西国陈皇后和丞相汪兆龄。

接着,大西军横扫贵州,顺利占领贵阳。明贵州按察使张耀、布政司参议曾益、都指挥使陈瑞征等逃到定番,组织地主武装抵抗。孙可望派定北将军艾能奇前往征讨。1647年二月十二日,大西军攻克定番,处死张耀,曾益自杀。

大西将领在定番再次商议,大军何去何从。因为贵州贫穷落后,粮草难筹、兵源枯竭,难以成为巩固的根据地。连尾追而来的清军前锋,都没法补给军需,站稳脚根,最终在豪格的率领下“凯旋”回京。

此时,正好云南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一事变让大西军做出了战略性的决定:占领云南,依托云南,联明抗清。这次事变就是云南土司沙定洲发动兵变,占领了黔国公沐天波的首府昆明,沐只好流亡外地。沙定洲原是王弄土司沙源的儿子,阿迷州土司普名声死后,其妻万氏改嫁给沙定洲,两土司合而为一,势力大增。于是,这位沙土司野心也渐渐膨胀,开始觊觎云南老大的位置。万氏的妹夫汤嘉宾颇有谋略,建议沙土司利用沐府同云南巡抚和三司官之间的矛盾,乘机渔人得利。

弘光元年(1645年)九月,武定土司吾必奎发动叛乱。沐天波急忙下令,调集石屏土司龙在田、嶍峨土司王扬祖、蒙自土司沙定洲、宁州土司禄永命、景东土司刁勋等部一齐围剿。大军云集,如以石击卵,叛军土崩瓦解,吾必奎及其党羽都被活捉。

沐天波慷慨犒劳各路土司,赏赐有加。于是大家欢喜而散,各归本土。唯有沙定洲夫妇及其部队,仍滞留于省会昆明。沐天波是个实诚人,只道沙定洲也与他老爸沙源一样,忠诚不贰,因此不但没有丝毫怀疑,反而在黔国公府内多次设宴招待。沙定洲对豪华的沐府和这里的巨额财富垂涎欲滴。他看到昆明防务单薄,沐天波心无戒备,简直是顺手牵羊的天赐良机。

沙定洲暗中部署已定,便于隆武元年(1645年)十二月初一日,亲自率领士卒突然攻入黔国公府,同时分派部众迅速占领省城各门。遭受突袭之下,晕头转向的沐天波来不及组织有效抵抗,只得在几名心腹卫士保护下带着官印、世袭铁券等物逃往西宁,途中在龙在田、禄永命保护下来到楚雄。这里有金沧兵备道杨畏知镇守,才暂时安顿下来。而沐天波的母亲陈氏和妻子焦氏未能随行,仓促中逃入尼姑庵自尽。

沙定洲占领昆明以后,自称“总府”。“总府”是明黔国公世爵的一般称呼,他是要表明,自己已经取代沐天波的地位。接着,沙定洲派兵追拿沐天波,在楚雄被杨畏知集结的军队击败。他在西进失利之后,发兵收取云南各地。在不长时间里,除了杨畏知、沐天波控制下的楚雄以西地区外,都归附了沙氏。沙定洲两次攻楚雄都没有成功,心中大为恼怒,在攻占东部各州县以后,感到已不再有后顾之忧,决定对楚雄重新发起围攻,势在必克。

永历元年(1647)正月,他集中了庞大兵力,分成七十二营,每七营为一大营,将楚雄包围得水泄不通。又环城立栅凿壕,不使一人潜出。杨畏知虽竭力据守,但弹丸小城,终究经不起长期围困,相持80余天,城中面临兵尽粮绝,杨畏知几乎支持不住。

却说大西军孙可望等得到沙定洲反叛沐天波的消息,决定诈称沐府搬来的救兵,借机占领云南,作为联明抗清的根据地。于是孙可望等四将军于永历元年(1647年)三月率大军攻击前进,一路势如破竹,迅速进入云南境内。三月二十九日破曲靖,歼灭沙军500余人。此时,孙可望使出围魏救赵之计,放着昆明不攻,而是直趋沙定洲老窝阿迷州(今云南开远),在蛇花口击败沙军1000余人。沙定洲大惊失色,于四月十八日主动撤离昆明,回到老窝阿迷州。同时撤楚雄之围,回保老巢。

四月下旬,大西军经宜良顺利进入昆明。五月,四将军再次商议,尊孙可望为主帅,听其调遣。于是,刘文秀率军从昆明北上,经富民收取定州、和曲、禄劝等地,然后向西推进,占领鹤庆丽江、剑川,平定滇西北。

孙可望亲自率军经禄丰攻打楚雄、大理等滇西地区。大西军击败并俘虏了杨畏知,但立即释放了他而且以礼相待。孙可望向杨表达了联明抗清的意愿,首先要杨与大西军合作,同时担任大西军与南明的联系人。杨畏知则约法三章,要大西军一是禁淫掠、止屠戮;二是招沐天波归,恢复其爵位;三是不用大西年号,以干支纪年。孙可望等都一一认可。

九月,刘文秀兵至永昌府(今云南保山),以“共扶明室,恢复江山”为条件同沐天波谈判。沐审时度势,同意条件,并派其子向大西纳款;同时传檄各地不再抵抗大西军。由于沐天波还同时佩“征南将军”印,有很高威望,各地土司相继来归。

于是,永历元年(1647年)九月,沐天波在孙可望护持下,带着满腔仇恨回到昆明,格杀数千名曾归附沙定洲之人以泄愤。沙定洲退回阿迷州后,屯兵于地势险要的佴革龙(今云南文山县德厚),与万氏分险据守。部将汤嘉宾、陈长命、铁老虎等人,在外围各据一山立营。相距数十里,互为掎角。

永历二年(1648年)四月初,孙可望令李定国攻取沙定洲。李定国到达阿迷州后,和沙定洲相持数月不见胜负。于是,沙定洲认为大西军猛将手段也不过如此,渐渐松懈轻敌。一天,他同万氏等人在汤嘉宾的营地盛宴行乐,觥筹交错,全把危险抛在脑后。李定国侦知,立即率大军把汤嘉宾的营地围得像铁桶,并在四周围以木栅,断绝水源。几天后,沙定洲等支持不住,只好垂头丧气地率众出降。八月,李定国将沙定洲、万氏、汤嘉宾等数百人押解回昆明处死,沙、普土司至此灭亡。

只可惜,在永历二年(1648年)五月,艾能奇攻打东川(今云南会泽)时,进至距东川府三十里处,中了当地土司禄万钟的埋伏,中毒箭流血不止,因药发死于回昆明的路上,所部兵力归冯双礼统领。后孙可望另派精兵将禄万钟剿灭,东川遂定。

大西军平定云南后,在各方面都有重大改革。

一是建立了政权,但从实际出发,废除大西国号,建国不建统,纪年不纪号,也没有什么皇帝、国主。四将军各自按原王爵称号,身份平等;推举孙可望为盟主,处理军政大事。

二是任命了一批官员,以杨畏知为华英殿大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严似祖为吏部兼礼部尚书,王应龙为工部尚书,沐天波仍封黔国公。府州县官统统重新任命,严格监察。

三是改革了租赋,减轻了普通农民的负担,激发了他们生产积极性。同时,发行铜钱“兴朝通宝”,并下令禁用贝币,促进了流通,此举对后世铸币影响甚大;加强盐政管理,增加财政收入。

四是严肃军纪,加强训练,增加军需,强大了军队。

后孙可望派杨畏知赴南明永历帝处请封,帝赐刘文秀名若绮,济国公;胡执恭假称圣旨封孙可望秦王、刘文秀为抚南王。孙可望大喜,隆重接受,而刘文秀却不以为然,一概拒收。从此,由于以孙可望为首的大西军与南明朝廷联合抗清,大西军也就成为南明军。

永历四年(1650年)九月,杨展在四川犍为被袁韬、武大定用计杀害,四川的各地军阀开始互相兼并。孙可望遂命刘文秀和王自奇出兵四川。南明军迅速收复遵义等地,指挥卢名臣攻取重庆,而刘文秀率兵渡金沙江,攻占建昌;又大破袁韬、武大定,迫使两人投降。夺取嘉定后,刘文秀祭奠杨展之墓,抚恤他的家人。历史真是会开玩笑,杨展是当年的死敌,却成了今日之盟友。刘文秀又与卢名臣会师涪州,击破于大海、李占春。大获全胜的刘文秀留白文选驻守相对富庶的嘉定,然后回师云南。刘文秀之所以重返云南,根本的原因在于此时四川山河破碎,田地荒芜,幸存的百姓度日艰难,难以养活庞大的军队。

四川军备的空虚给了清军可乘之机。永历六年(1652年),清将吴三桂及都统李国翰率军进犯,一路势如破竹,连陷成都、重庆、嘉定、叙州(今四川宜宾)。白文选败退贵州。当年夏天,孙可望命刘文秀率王复臣、贺九仪、袁韬、武大定、张先璧、张光萃、祁三升等将领,率步骑五万,由乌撒、雪山关、泸州等地,向清军展开全面反攻。刘文秀兵出川南,七月占叙州,败清将卢光祖,杀总兵南一魁。然后再攻克重庆,进围成都,斩杀清朝知府周基昌。吴三桂引兵来战,南明军阵斩都统白含贞、白广生等,八月九日围困吴三桂于成都。此战斩杀清军万人,清军死战突围,吴三桂等逃往绵州,再败走保宁。此时清朝在四川只剩下保宁一座孤城,吴三桂商量准备弃城退往汉中。唯有清四川巡按郝浴坚持不肯,清军遂坚守保宁城。

刘文秀大军奏捷,南明朝廷晋封刘文秀为南康王。连连得胜的刘文秀决心彻底将保宁攻克,拔掉这颗四川土地上的“清钉”。十月二日,南明军开始攻城。最初的计划是约白文选会师后一同攻城,但刘文秀因屡胜轻敌,拒绝采纳王复臣的正确意见,轻率攻城,结果被吴三桂窥出破绽。不久,吴三桂和李国翰联兵出战,一举先击破南明张先璧军。张的溃兵冲乱了全军阵脚,南明军王复臣也被清军包围战死,南明军大败。清军也不敢追,遂弃保宁退回汉中休养。

刘文秀收拢溃兵回到成都,命曹勋、侯天锡守城。命塔新策守重庆,总兵龙麟升为四川布政使。刘文秀垂头丧气地回贵州,孙可望深为不满,乘机打压刘文秀,请旨曰:不纳良谋,折损大将,南康王刘文秀其罪当诛,但念其有克复成都之功,撤职赋闲;败军之将张先璧则被乱棍打死。

此时的孙可望挟持南明永历皇帝及众大臣,效法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将刘文秀撤职,就是要将其部下的将领和兵力都分散开来,以防刘文秀的势力过大影响他篡位。刘文秀被撤职,心灰意冷,回昆明之后在鸡足山学习禅道。部分将领也为刘文秀愤愤不平,认为处分太过。

其实,孙可望为了取代南明永历皇帝,不光是打压刘文秀,他同样猜忌与防范着耿直强悍的李定国,总想寻机对付和除掉。李定国能团结士卒,部下乐于效命,最初实力要超过孙可望。而且李定国为人直率,与孙可望有不同意见,总是极力争辩。为此,盟主兼大哥孙可望十分不爽,一直怀恨在心,找机会将李定国拷打了一次。后来虽然表面上和解了,但私下里二人之间的嫌恨却越来越大。(www.xing528.com)

李定国的名声不是喊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永历五年(1652年),李定国攻克桂林,迫使清定南王孔有德兵败自焚,一时声威大震。捷报传到贵阳后,孙可望却大为不快,表面上奏请封李定国为西宁王,背地里却令李定国副手冯双礼对其暗中监视。甚至另派一支人马尾随其后,妄图找机会除掉李定国。但李定国命大,将这些阴谋一一化解。第二年,李定国率部在衡州设下埋伏,杀死清军悍将敬谨亲王尼堪,令清廷上下震怖。李定国又接连收复了几十个州县,天下震动。孙可望见李定国战功赫赫,非常嫉妒。李定国也明白自己与孙可望之间的矛盾已经很深沉,他选择了离开。永历七年(1653年),李定国带领兵马向广东另行开辟战场。

此时,孙可望直接指挥的军队驻于贵州和湖南西部的少数州县,他一方面想在抗清战场上取得辉煌战果,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威望;另一方面他的政治野心日益膨胀,梦想取代南明永历皇帝,需要坐镇黔、滇,不愿亲自统兵东下。在这种左支右绌的形势下,他急需得力的帮手。于是,孙可望又决定起用刘文秀。

刘文秀也不是吃素的。他清楚地意识到孙可望的骄横跋扈已经严重地威胁到政局的稳定。自己本来立志抗清护明,却不愿意为孙可望个人打天下。于是,刘文秀屡次辞谢孙可望“招讨大将军”的任命。直到永历七年(1653年)七月,最后不得已才勉强戴上这顶官帽。但他尽量拖延时间,慢慢地准备兵马粮草达月余才出发。

刘文秀于永历八年(1654年)初才督诸军东伐,沿常德攻岳州(今湖南岳阳)、武昌恢复中原,当年四月奏凯回到贵阳。他之所以迅速凯旋,是怕孙可望阴谋篡位。而孙却巴不得把刘文秀赶出去打仗。这样既可以为自己立功,又可以削弱刘文秀的势力。当时的形势确实危险,永历皇帝名为老大,但几乎就是一个傀儡,生活安逸却毫无实权,甚至没有自由,孙可望要他怎样就怎样。孙可望早已是秦王,又称国主,简直就是一手遮天。刘文秀一方面劝孙可望不要妄图推倒“菩萨”永历皇帝取而代之;一方面提醒南明官兵,不要心中只有秦王、国主。其对南明的忠心耿耿,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当年六月,孙可望回到贵阳,又要刘文秀出兵伐楚。但刘文秀阳奉阴违,于七月初六日出师,由平越道,屯于天柱县。一直盘桓在那里,毫无挥军入楚之意,原因是担心孙可望发动政变。

到永历九年(1655年)春,刘文秀在孙可望的一再催促下,只得率领卢名臣、冯双礼等部马、步兵六万、战象四十余只,踏上了东攻湖广的征途。四月,刘文秀部集结于湖南辰州(府治在沅陵),计划先攻占常德,切断洞庭湖西面湖北、湖南的通道,然后收复长沙、衡阳、岳州,得手后再北攻武昌。然而,由于水、陆军进攻步伐不协调,卢明臣的军队乘坐一百多艘船只顺江而下,孤军深入,遭到歼灭性打击,卢明臣中箭而亡,几乎全军覆没。刘文秀便不再进攻,撤军而回。

孙可望对刘文秀的撤军行为极为不满,又一次摘了他的官帽,让他返回昆明“喝茶”。

但没过多久,南明又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永历五年(1651年)冬,永历皇帝朱由榔被孙可望以武力胁迫到安龙府(今贵州安龙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孙可望则坐镇贵阳,自称“国主”。这位南明皇帝几乎是在孙可望的软禁下,过了三年多安稳但不自由的生活。永历八年(1654年)孙可望欲自立。永历帝忍无可忍,命大臣吴贞毓等召李定国护驾。未料行事不周,事情败露。孙可望派遣郑国举兵问罪,最后孙可望以“盗宝矫诏、欺群害良”拟罪,赐吴贞毓自缢并斩吴以下十七位朝臣,史称“十八先生之狱”。

永历十年(1656年)正月,李定国率军突然进入贵州安龙,接出永历帝。三月,李定国护卫永历帝朱由榔到达云南曲靖。刘文秀说服王尚礼等人共同迎接永历帝。他自己只带数骑与李定国见面。他对李说:“我辈为贪官污吏所逼,因而造反,将朝廷社稷倾覆,实我等有负于国家,国家无负于我等。现在的皇帝是烈皇帝嫡派子弟,不若同心共保。倘得藉滇黔以恢复中原,那时封妻荫子,荣归故里,也得个青史留名。如只跟秦王孙可望胡乱作为,虽称王称公,到底不得归正。但我辈今日以秦王为董卓,恐董卓之后又换一个曹操。”李定国指天发誓,绝不做不忠之事。于是二人在归化寺拜见永历帝朱由榔,一起大哭,共同迎驾进入昆明,将孙可望的秦王府作为皇宫。

于是,永历帝晋封刘文秀为蜀王,加赐“藩宣亲臣”金章;晋封李定国为晋王。由李定国主持军国大事。皇帝还为李定国与刘文秀主持了订盟仪式,宣誓刘李二姓二王共同辅政。

当年十月,永历皇帝又封刘文秀的祖先为亲王,并命刘文秀进军四川。刘文秀得以重掌兵权,遂派部将高承恩统兵五千由云南进入四川雅州;以心腹将领征虏左将军祁三升任总理全川军务,会同援剿后将军狄三品、平虏营总兵杨威、怀远营总兵贺天云、监理重庆屯田总兵郑守豹等统率兵马进至嘉定府。刘文秀本人则率领大军取道建昌、黎州、雅州到达洪雅县(属嘉定府)。刘文秀亲自考察,在该县境内的千秋坪依据三面环水的险要地形,建起一座城堡,命名为天生城。他还亲自撰写了《天生城碑记》,表示要以此为基础,恢复四川,进而效法先祖刘备,北伐中原,逐清复明。

刘文秀在天生城设立了文武官员,成立了蜀王帅府,并大建宫室,极力想把这里构建成经营西南的大本营。然后北攻保宁,东联夔东十三家,与清军争夺湖北。但因为孙可望突然叛明,欲图进犯云南,刘文秀不得已回师救难。刘文秀前后在天生城只驻守了五个月,经营四川的战略未能实现。但他在《天生城碑记》中表现出来的扶明抗清、恢复中原的气概还是非常值得赞赏。全文如下:

蜀王睿制天生城碑记

蜀国古称天府,据天下上游。主其地者战则胜,守则固。诚能蓄威昭德,计得志而有余。自胡骑入躏,烽燧频仍,殷富之区,鞠为茂草。予三次提师,两逐笳声。出水火而袵席之,渐有起色矣。永历十年,岁在丙申。圣天子厪宸虑推毂命,予秉钺专征,剪桐蜀土为根本地。期于水陆分道,力恢陕豫,略定中原。固知义举仁闻,执讯获丑如扫秋叶耳。乃既承宠锡,动须万全。虽兵民异迹,家室偕情,欲攘外夷,先安内志。务使其同仇敌忾者无还顾之忧,则一鼓而前士气百倍。爰相厥宅,暂拔茅连茹以为根本之计者,谓治国先治家也。从此长驱北伐,直捣黄龙。奏肤功以绘麟阁,期与诸将士指顾计之。因得洪雅城南二十里许有胜地焉,旧名千秋坪。世传汉昭烈与武侯会军于此,雍岂宾服、干羽遂停。此隔岸止戈街之名所自来也,询之父老,佥如其议。予始单骑登临,壑然有仰接阳荧、俯览舆图之慨。壮哉山河,带砺金汤,无劳凿筑!自非主运昌隆,藩垣奠丽,何以遇此?遽命鸠工,布列星棋,公侯卫尉,咸有宁宇。然后草治行营,居中调度,不一月而丹楹崇墉。工既毕,矢诸将士曰:若辈知予所以营此之故乎?往者汉室式微,昭烈以中山靖王后,赖武侯佐命,君臣同心,共匡汉室,光留史册。予昭烈之胤也!昭烈于汉为孝子,予于明为忠臣,祖孙异代忠孝,分任其功,其光于列谱不更大乎?虽然武侯尽瘁,适当主少国疑,故壮犹弗竟。今我皇上大英明,春秋鼎盛,风声所到,前徒倒戈,方之武侯,事半功倍。诸将士奋鹰扬,务取燕云安庙貌钟而后已!宁拘拘蜀之一隅,而蜀其根本也。生聚训练,政实先之。故特于千秋坪,因其不筑而金、不凿而汤者,字之曰天生城。用寿诸石,以教天下后世之忠孝者。

却说孙可望与南明反目成仇,企图以武力解决李定国、刘文秀,再割据一方。永历十一年(1657年)八月,驻扎在贵阳的孙可望亲自率十万大军向驻守云南的李定国发动进攻。当时李定国仅三万人,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李定国采取诱敌深入之法,使孙可望一路未遇任何抵抗,兵不血刃就攻到了云南曲靖附近的交水河畔。幸而此时刘文秀带二万人马及时回防,被任命为右招讨大将军,与李定国部协同作战,在河对岸摆好阵势,以逸待劳。不料双方军队尚开战,孙可望突然发现自己的前军大乱,纷纷后退。原来前锋将领白文选不愿内战,已弃军投奔李定国。孙可望大怒,亲自率领精锐充当前锋,从正面强行渡河。孙军渡到一半时,李定国军发动突袭。因是背水决战,孙部不得不拼死向前冲上对岸,双方展开混战。白文选见状,亲自跃马率所部五千铁骑冲向孙可望军队。孙部左军主将马唯兴也率部阵前倒戈,与白文选联兵直抄孙可望阵后,连破数营。许多士兵脱掉号衣,跪地高喊:“欢迎晋王!”“归顺晋王!”孙可望见军心已变,不敢恋战,拨马便逃,10万大军仅剩50余骑随其逃走。

刘文秀与白文选追击孙可望。而永历皇帝下旨想招降回孙可望,再一同抗清。刘文秀遂写血书派人交付孙可望,但孙可望去意已决,再难回头,一直跑到长沙,投降清朝,以借兵复仇。孙可望后来受到清廷重用,封为义王,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十一月暴毙。

孙可望虽然叛逃,但其军队大部跟随了李定国和刘文秀。从军力上说,南明军并没有受太大损失。此时,南明据有云、贵全部和四川大部,以及湖南、湖北部分地区,形势令人鼓舞。倘若将此数省之土作为根据地,发展民生,强军备战,进取中原,南明未必没有希望。可是,南明内部新的重大裂隙又出现了,注定了南明政权难以长久生存。

当年十月,蜀王刘文秀见贵州形势已经稳定,而同清军相持的明军仍据守着四川大部和湖广武冈一线。他从大局出发,上疏奏请永历帝移驻贵阳。其目的在于表明南明政权积极进取的精神,也便于朝廷就近指挥,振奋士气。永历帝认为此举甚好,同意了这一建议,命礼部择吉日起行。当时,李定国在外讨伐盘踞永昌的王自奇,不知此事。然而,当十一月李定国得知永历帝接受刘文秀建议,将迁都贵阳的消息后,大为不满。他愤怒至极,立马撂挑子不干。他把人马驻扎在永昌,向永历帝上疏告病,请求不掌兵权,另请高明。此时的李定国,无异于永历帝的主心骨。他要不干,南明政权差不多就要停摆了。永历帝吓了一大跳,赶紧下诏慰劳李定国,召其回朝,并决定延迟三个月再赴贵阳。

李定国急匆匆回朝,于永历十二年(1658)正月元旦,请永历帝把在四川、湖北等地的守边各镇将统统撤回云南;并要永历帝撤销幸黔的决定。永历帝当然只好照办。李定国为何如此?其实说穿了也很简单。李定国的亲信部队主要集中在云南,而刘文秀安抚了贵州、四川、湖广的军队。如果永历帝迁都到贵阳,刘文秀的地位可能凌驾于自己之上。这当然是李定国所不能容忍的。

即使如此,李定国还不罢休。三月,李定国又建议永历帝召刘文秀回昆明。清廷当时正利用南明内讧,孙可望来降的时机调兵遣将准备大举进攻南明。而李定国却出于私心,为了巩固自己在朝廷的地位,把刘文秀和处于一线的将领调回大后方昆明,严重地削弱了前方指挥部署。

当然,南明朝中也有明白人。大臣金简向永历帝上疏进谏,提醒永历帝千万注意,不要再让二位亲王内斗,让清军渔人得利。

客观地说,刘文秀对局势的危险有清醒的估计,他在追逐孙可望的过程中,注意收编孙可望部下兵将,多达三万余人,加以改编训练,打算用于守卫同清军接境地区。他的豁达大度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孙可望虽然叛变了,跟着投降清朝的不过几百人,而且没有一个重要将领。而李定国却缺乏广阔的胸怀,采取了一些歧视原属孙可望部下将士的错误做法。比如,他把收编的原孙可望的部下称为“秦兵”,把自己的老部下称为“晋兵”,这就故意而明显地划了个三六九等,原孙可望之兵心里自然凉了半截。李定国和永历帝把刘文秀和主要将领召回昆明,又对刘文秀乱加指责,使刘心灰意冷。

因为被召回便意味着被解除兵权,刘文秀看得明明白白。南明朝廷在晋、蜀二王之间已明显地倚重李定国,一些目光短浅的举措又让刘文秀深为不满。他一腔报国热血无处挥洒,内心非常苦闷,甚至私下对人说:“退狼进虎,晋王必败国。”他把李定国比作孙可望第二,也许失之偏激;但他对李定国大权独揽和处事不当表示反感大体上是正确的。这以后他日趋消极,只在上大朝敷衍一趟,平常朝日俱拒绝不去。再后来,甚至闭门不出,将一切兵马事务全部交给护卫陈建料理。长期的郁闷终于让刘文秀一病不起。永历帝和李定国都曾去府上探望,对刘文秀再三宽慰,派医调治。但心病无药医,永历十二年(1658年)四月二十五日,满怀一腔忠义的刘文秀抱憾病逝,享年42岁。

临终前,刘文秀向永历帝上遗表说:“虏兵日逼,国势日危,请入蜀以就十三家之兵。臣有窖金一十六万,可以充饷。臣之妻子族属皆当执鞭弭以从王事。然后出营陕、洛,庶几转败为功。此臣区区之心,死而犹视者也。”刘文秀临死也惦记着抗清复明大事,并将聚集的财富全部捐为军用,可谓赤胆忠心。永历帝对刘文秀的死哀悼不已,为之辍朝,谥曰忠。葬于云南昆明附近的安宁曹溪寺右山。

刘文秀有一个儿子叫刘震,任职都督。可惜后来却与老子背道而驰,随李嗣兴降清,封归义侯。

就在刘文秀去世不久,清军三路大军入攻云南,云贵沦陷。永历十三年(1659年),朱由榔在李定国的保护下,由昆明撤到永昌(今云南保山),又由永昌退到腾越(今云南腾冲县),由腾越逃到缅甸境内,被缅甸王莽达收留。后吴三桂攻入缅甸,莽达之弟莽白乘机发动政变,杀死其兄后继位。1661年八月十二日,莽白发动咒水之难,杀尽永历帝侍从近卫。1662年一月二十二日,莽白将永历帝献给进入缅北的吴三桂,南明朝皇统彻底灭亡。1662年六月一日,永历帝父子及眷属25人在昆明篦子坡遭弓弦勒死,终年40岁。其身亡处后改名为逼死坡。

与永历帝离散的李定国曾攻缅救主,然而几度不克。后于永历帝遇害后不久的同年六月二十七日夜病逝于勐腊,享年42岁。李定国死后,部下有数千人不降,聚于阿瓦河东百里,称为“桂家”。勐腊各族人民奉李定国为神,过晋王墓均膜拜,并于后山复建“汉王庙”,每年春节进行隆重祭祀。

遗迹:

洪雅天生城

天生城地点在洪雅县城外千秋坪,止戈镇对岸。蜀王刘文秀于南明永历十年(1656年),在此建天生城,设蜀王府,作为抗清复明的根据地。刘文秀还亲自写下《天生城碑记》,表达了他决心抗清复明,逐鹿中原的雄心壮志。后来他的部下刘耀在天生城头立碑,名《蜀王睿制天生城碑记》。南明亡后,天生城毁而碑存。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时石碑被推倒,历时三百余年。目前此地仍有天生城遗址。被打碎的石碑由洪雅县文管所收藏拼接。天生城遗址数百年来,凡旅洪雅人士,无不登临遗址凭吊。该县人士也将其视为地方史迹。

洪雅县文管所王仿生先生(笔名晨曲),曾作《天生城碑记辨》一文(《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记录了他亲自发现天生城石碑的经过:“笔者曾多次到天生城遗址查找该碑,以求确解。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说该碑被碎为小块修房子去了,于是跟踪查找,终于在东岳乡团结村置之不用的储备粮仓柱顶石上发现‘皇明永历’字样。踏破铁鞋无觅处,20世纪70年代初被打碎为50块的‘天生城碑’又重见天日了。赓即赎取,只存47块。洪雅县文管所将47块残碑石清理拼接起来,恢复了‘天生城碑’的原貌:碑高3米(无龟趺)、宽1.67米、厚0.3米,碑的四周刻有0.18米宽的龙戏珠浮雕,左右对称是3龙共戏一珠,上下对称是2龙共戏一珠。所缺3块若按从上至下、从右至左的顺序,分别为第六、第十和第十五块,都是有文字的。我们将其拓片后再据木刻本《洪雅县志》补齐缺文权称‘拓本’。至此,该碑记的本来面目大白于天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