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端王朱宣圻,是蜀康王朱承爚庶出的长子,明代第十一位蜀王。他的出生年月不详。朱宣圻在父亲朱承爚去世那年(1558年),被改封为世子,嘉靖四十年(1561年)袭封蜀王。他在位时间长达51年,为历代蜀王之最。
朱宣圻当蜀王的51年里,历经了三位皇帝:嘉靖帝朱厚熜、隆庆帝朱载垕、万历帝朱翊钧。他把每位皇帝都伺候得妥妥帖帖,自己自然在蜀王的宝座上坐得安稳而舒心。
据《明世宗实录》记载,朱宣圻还在当世子,代理蜀王职责时,便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以“助工”的名义,向朝廷奉献黄金1000两、白金1万两。助什么工呢?实际上就是用于皇帝维修宫殿。你想想,皇上要重新装修皇宫,藩王们还不得出把力?蜀王府有钱,朱宣圻又是个懂事的主,他当然积极做贡献。嘉靖帝自然高兴,第二年就让朱宣圻正式继位为蜀王,还给予表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朝廷颁布《宗藩条例》,进行宗藩制度改革。因为宗藩人口越来越多,国家负担越来越重,不改实在不行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便是要降低俸禄。朱宣圻又懂起了,主动上奏辞常禄1000石。把自己的岁禄生生砍了十分之一。这个头带得好啊,各藩王纷纷响应——他们能不响应吗?嘉靖帝又对朱宣圻特别“赐敕褒奖”。
到了万历十九年(1591年),朱宣圻又向朝廷捐资助边,以平定“番寇”;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为平定叛乱,朱宣圻再“捐金犒士,助饷除凶”。万历皇帝高兴惨了,两次颁布敕命,对蜀王朱宣圻给予表彰。要四川抚按官办送花币羊酒,并赏金500两,自行建坊。于是,四川抚按官就在蜀王府端礼门外,建起一座高大雄伟的牌坊,上面是金光闪闪的御赐“宗贤懋著”四个大字。令朱宣圻脸上好不有光。
当然,据相关记载,朱宣圻也常给地方官员面子。成都官员组织民众修建桥塔,但囊中羞涩,差了些钱,朱宣圻听说后,解囊相助。钱对这位蜀王而言,不过就是个数字。只有用对了地方,那才叫钱。看来这位蜀王是深谙钱的含义。果然,工程完工后,地方官员请人撰写碑记,其中写道:“非贤王无以握柄。”看看,这钱花得值,好名声不一定是钱能买来的。而他做到了。连清雍正版《四川总志》都对他评价道:“天姿敦厚,敬神恤民。”
不过,朱宣圻太爱面子,还是有些过分,甚至惹来麻烦。在《明朝蜀王们鲜为人知的故事(下)》一文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隆庆年间,朱宣圻认为自己是藩王,要求四川地方官员在拜访他的时候,礼仪超过原来的规矩。这种太过自大的行为,引起时任四川布政司参政杨震厓不满。杨据理力争,要求恢复旧制,该怎样就怎样。不但如此,杨震厓手中有权,借此对蜀王府进行“审计”,监督测量蜀王府侵占的平民山林陂田,将其归还民众。这回蜀王朱宣圻可亏大了!(www.xing528.com)
万历四十年(1612年),朱宣圻去世,谥号端,史称蜀端王。
遗迹:
明蜀端王陵
据相关记载,明蜀端王去世后,葬于华阳县东毓灵山。具体位置状况不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