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神仙打仗,凡人遭殃。但这个人硬是把这俗语改了:神仙打仗,浑水摸鱼。他趁朝中两个皇帝打得呜嘘呐喊,你死我活的时候,便在四川行省闹起了独立,亮出“镇西王”的旗号。他不服元文宗,举兵抗击,甚至遣大军东进,直指襄阳。他吃软不吃硬,这位“打不死的‘小强’”在新皇元明宗的怀柔赦免下偃旗息鼓,最终却糊里糊涂枉死在重新复辟的元文宗刀下。此人便是号称藏书家的囊加台。
囊加台,也称南加台,蒙古族人。他可是世代武将,元勋贵胄。他的先祖曾经是成吉思汗的贴身侍卫;他的曾祖父曾随蒙哥大汗远征阿速、钦察等国,功封都元帅;他的祖父纽璘随蒙哥大汗征蜀,将兵略地,屡立战功,也封都元帅,忽必烈即位后,仍为四川大帅,镇守西川;他的父亲八剌,也是正三品的蒙古军万户;他的伯伯也速答儿,因军功封帅,后任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左丞相,简而言之,就是四川行政一把手。囊加台本人当然也厉害了,于元英宗三年(1323年),也当上了四川平章政事。他一家三代,可称世代镇蜀了。
第二年,元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继位。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孙、元裕宗真金之孙、元显宗甘麻剌之子。他对囊加台也颇为器重,立马加任他为四川行省平章政事兼宣政院使,把军权甚至教权也交给了囊加台,命他征西番参卜郎部。这个吐蕃朵甘思参卜郎部(今四川理塘北)酋长叫班术儿,他不服元朝统治,起兵造反,劫杀过往使臣,夺取财物。元兵多次进剿,均劳而无功。因此,泰定皇帝甫一继位便令囊加台带兵清剿。这回的清剿不比以往,元朝皇帝采用杀牛刀宰鸡的方式,两路重兵压境:一路由镇西武靖王搠思班率军自河西进讨,一路由囊加台从四川夹击。在这种绝对优势大军的铁闸挤压式围剿下,吐蕃参卜郎部酋长班术儿于泰定二年春率部投降。囊加台又立新功,更受泰定帝赏识,一时皇恩浩荡,春风得意。
然而好景不长。朝廷里一场猝不及防的“神仙仗”令囊加台等各路大臣不知所措,惶惶如丧家之犬。
元代朝廷有两座都城,一名“大都”,即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元至元九年(1272年),改中都燕京为大都,定为都城。还有一座都城名“上都”,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这是一座具有汉式宫殿楼阁和草原毡帐风格的城市。元朝廷将上都作为避暑的夏都,形成两都制的格局。每年四月,元朝皇帝便去上都避暑,八九月秋凉后返回大都。皇帝在上都期间,政府诸司都分司相从,以处理重要政务。皇帝除在这里狩猎行乐外,蒙古诸王贵族的朝会(忽里台)和传统的祭祀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初十日,年仅35岁的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在上都病逝。按理说,元朝廷应该马上立9岁的太子孛儿只斤·阿速吉八为新皇帝。这个阿速吉八是元泰定帝与八不罕皇后在漠北所生的长子,泰定元年(1324年)三月二十日被册封为皇太子。但当时的丞相倒剌沙不知是想弄权还是出于自己的其他考虑,莫名其妙地在泰定帝去世都一个多月了,仍然迟迟不立年幼的太子阿速吉八即位。令朝野疑惧,朝廷上下充满诡秘气氛。
倒剌沙的犹豫不决让留守大都的大臣有了机会。同年八月,知枢密院事钦察人燕帖木儿在大都发动政变,九月十三日迎立元武宗之子孛儿只斤·图帖睦尔即位,改元“天历”,图帖睦尔是为元文宗。
见“大都派”拥立图帖睦尔为新皇,倒剌沙顿时慌了手脚。他赶紧于同月在上都拥立9岁的皇太子阿速吉八为皇帝,改元“天顺”。都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这下,大元朝竟然“二日并现”!于是,一场各自都为捍卫皇权的“两都之战”便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上都派”似乎更加名正言顺,丞相倒剌沙派梁王王禅率兵进攻大都。“大都派”权臣燕帖木儿迅即在迁民镇(今河北秦皇岛山海关)、古北口、居庸关等地增加驻军。一开始,“上都派”略占上风,声势浩大的铁军兵锋直指京畿,一度攻破居庸关。
然而,战事的天平逐渐向“大都派”倾斜。九月中旬,燕铁木儿领兵出蓟州拒秃满迭儿,闻王禅兵袭破居庸关进逼大都,急回军抵御,于榆河(今北京昌平南)北击败上都军。下旬,两军又鏖战于白浮(今北京昌平东北),燕铁木儿夜袭上都军营获胜,追至昌平北又斩首数千,俘上都军万余。然后移师石槽(今北京怀柔西南),击败另一支上都军,俘杀孛罗帖木儿以下将士万人。
上都军连战皆败,遂改变战法,分兵东西两路自通州(今北京通州区)、紫荆关对大都发起钳形攻势。陕西行台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也引兵从大庆关(今陕西大荔东)渡黄河,配合上都军。大都再次面临危局,燕铁木儿引军还通州,脱脱木儿领4000兵援紫荆关。
十月初,燕铁木儿与上都军决战于枣林(今北京通州东南),获大胜,后昼夜兼程转兵良乡,阻击上都宗王忽剌台,迫其西走。这时,上都派辽东军复入古北口,与大都军战于檀州(今北京密云县)南野,上都军大败,上万人投降。当两都兵在长城沿线鏖战之际,据守辽东的齐王月鲁帖木儿、元帅不花帖木儿率军于十三日乘虚进围上都。次日,丞相倒剌沙等大臣奉皇帝宝出降,倒剌沙在投降一个月后被杀。
据有关蒙文史料记载,小天顺帝阿速吉八死于这次战乱之中。而据元代藏文史料《红史》记载,阿速吉八为齐王月鲁帖木儿所杀。阿速吉八死后无庙号和谥号,历史上以年号称之为天顺帝,又称元少帝。(www.xing528.com)
成王败寇。这样一来,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自然成了正统皇帝。他是元武宗次子、元明宗之弟,母文献昭圣皇后唐兀氏。其父元武宗海山即位后,立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后,却生怕自己帝位不稳,恩将仇报地将武宗的儿子周王和世(后来的元明宗)和图帖睦尔流放到南境。图帖睦尔被流放至海南琼州。还是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厚道,即位后将图帖睦尔召还京,晋封怀王,居建康、江陵等地,被燕铁木儿等拥立为帝。
文宗即位之初,曾诏命全国各行省,各守大业。但陕西行省和行台官员拒不受命,甚至撕毁诏书,扣留大都使臣。他们还派兵东渡黄河,向大都进攻。后来听说倒沙剌失败,只好向文宗投降。
还是囊加台算条硬汉。泰定帝重用他,于他有恩。他一开始应该就是属于“上都派”。因此,文宗曾指示湖广行省派兵防守今三峡、宜昌一带,防止囊加台的川军顺流东下进攻中原。当天顺帝一派被剿灭的消息传到四川后,囊加台悲愤之余,忍无可忍,决定与文宗分庭抗礼。天历元年(1328年)十一月,囊加台在成都举兵,声称不受大都朝命,自号镇西王。他以左丞脱脱为平章政事,前云南廉访使杨静为左丞。同时烧绝栈道,表明抗击朝廷的决心。本省平章宽彻持反对意见,囊加台毫不留情地将其斩杀。乌蒙路教授杜岩肖听说元文宗已立,劝囊加台罢兵入朝。囊加台大怒,斥责杜妄言惑众,将其痛打一百多大板,锒铛入狱。
囊加台的反叛震动京师。同年十二月,文宗让朝臣讨论如何处理此事。御史台提议一个“惩”字,说囊加台罪不容赦,应该将其罢官法办;而中书省大臣则建议一个“抚”字,请文宗降诏,招抚囊加台,只要他悔过自新,拥护朝廷,则既往不咎。最后,文宗采纳了“抚”的策略,并于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遣近侍星吉班奉诏至四川,诏谕囊加台。决心势不两立的囊加台拒绝文宗招谕,反而约镇西武靖王搠思班一同拒命。搠思班已归顺文宗,哪敢再反?于是不但不从囊加台,还派兵紧守关隘,加以防备。陕西蒙古军都元帅不花台,是囊加台的亲弟弟。囊加台心想,亲如手足的兄弟,胳膊肘总不会往外拐吧?于是遣使联络,想结为反对朝廷的同盟军。哪知不花台在这个性命攸关的问题上六亲不认,竟将亲哥派去的使者斩杀,以示划清界限。囊加台又遣兵南攻播州猫儿垭,宣慰使万户杨燕里不花开关接纳,并引导四川兵进至乌江驿。但川兵在乌江北岸一部,为入番元帅脱出所败。囊加台亲自率领大军出兴元,焚鸡武关大桥,并焚栈道。遂据鸡武,夺三义、柴关等驿。再分兵东至金州(今陕西安康县西北),据白土送,企图由汉水顺流而下,进逼襄阳。
文宗朝廷见囊加台兵锋势大,忙命陕西、湖广两行省督军分别讨伐。又命宣慰撒忒迷失率领本部蒙古军众会同镇西武靖王搠思班进讨。朝廷各路大军云集,一时间烽烟四起,蜀地如黑云压城。囊加台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播州杨燕里不花已归顺文宗,囊加台所遣守碉门(今四川天全县西)安抚使布答思监等也跑到云南行省投降。为了剿灭囊加台,朝廷调集河南、江浙、江西、山东兵及左右翼蒙古侍卫军,专门成立枢密院,以左丞跃里帖木儿、同佥枢密傅岩起领衔指挥统筹各路兵马。
天有不测风云,这时政局又发生了巨变。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文宗图帖睦尔按即位时的约定,遣中书左丞跃里帖木儿迎接长兄和世前来大都就位。跃里帖木儿、撒迪等以图帖睦尔之命劝进。二十八日,和世即位于和林之北,史称元明宗。三月初四日,文宗遣右丞相燕铁木儿奉皇帝玉玺北上,四月初七,燕铁木儿抵达和世所在地,率百官献上玉玺,并陪同和世返京,而后明宗宣布封图帖睦尔为“皇太子”。
明宗和世是个英武果决之帝。他在途中便开始行使权力。四月,新皇帝派湖广参政孛罗奉诏至四川,宣布特赦囊加台全部罪名。囊加台权衡再三,情知如果打下去必定死路一条,于是表示听从皇命,撤去“镇西王”称号。蜀地叛乱终于平息,朝廷各路兵马也相继撤退。
于是囊加台奉命入朝,明宗即位给他带来新的希望。然而,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个惊天噩耗即将传来。
八月一日,元明帝和世抵达中都王忽察都(今河北张北县境)。次日,和世与图帖睦尔兄弟相见于行宫。和世设宴款待皇弟及诸王、大臣。然而,兄弟欢合的场面前后未满五天,和世即于八月六日“暴崩”。图帖睦尔在明宗柩前痛哭流涕。燕铁木儿以明宗后之命,奉皇帝宝玺,授于图帖睦尔。接着,燕铁木儿等簇拥图帖睦尔星夜兼程赶回上都。八月十五日,图帖睦尔在返回上都的第六天再次匆匆即位。
文帝复辟,于囊加台而言不啻晴天霹雳。当年九月,朝廷以囊加台“指斥乘舆,坐大不道”的罪名,将其处斩于市,并没收全部家产。说囊加台咒骂皇帝,大不敬,恐怕只是欲加之罪。实际上可能因囊加台拥戴明宗而反对文宗。而和世一死,文宗担心原已被特赦的囊加台再次举旗反叛,所以囊加台是无论如何都非死不可了。倘若囊加台一反到底,也许能有条活路,至少可以依仗四川险峻地势、丰富资源坚持打上几年。但历史没有“如果”,该来的必定要来,该还的也必定要还。囊加台自己种下的苦果,必定要由自己来品尝。
囊加台也不只是一介武夫,据说他还特别喜欢藏书,可谓元代著名藏书家之一。他入蜀任职前,曾遍游江南,大肆搜集图书,装船由长江溯江而上,最终运抵成都。据明代著名藏书家陆深在《俨山外集·豫章漫抄》一文中记载,元至正初(1341年)以后,“史官遣属官驰驿求书,东南异书颇出。时有蜀帅纽璘之孙(囊加台),遍游江南,四五年间,得书三十万卷,溯峡归蜀,可谓富矣”。将在江南搜集的藏书尽数运往成都,看来,囊加台对四川文化贡献很大呢!当然,明代另一位学者、藏书家胡应麟却质疑这个记载,认为不可能有那么多,除掉重复的书籍,恐怕最多也只有三万卷。但不管怎样说,囊加台藏书家的“帽子”还是戴定了。那么,他留下的藏书是否仍在成都呢?据史载,囊加台在大都被处斩于市,他的家产全部被官府查抄没收,这些藏书的下落恐怕就成了一桩历史疑案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