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轨是唐代的第二位蜀王。他从小多才多艺,连其老爷子唐高祖都甚为惊奇。他武艺超群,骑射尤精,百发百中,英武的唐太宗李世民曾对其交口称赞。他曾出任多地刺史,行无为之治,颇有名声。甚至被名士称为“没有短处的人”。太宗、高宗对他都十分欣赏。可惜这位才子蜀王最后却因越王李贞起兵反抗武则天受到株连,死于流放途中。
虽然名为蜀王,李元轨其实也没到过蜀中。他是唐高祖李渊第十四个儿子。他生于何时没有准确记载,从他十三哥李元懿出生时间620年分析,他出生也应该在620年或次年,也就是说623年他被封为蜀王时可能只有两三岁。两年后,李元轨又徙封吴王。
生在宫中,长在宫中,李元轨深受皇家之风熏陶,从小就博学勤奋,多才多艺。唐高祖李渊对这个儿子的才能非常惊奇,自然对他也十分喜爱。在他的二哥李世民执政的贞观初年,太宗曾经问群臣说:“我的儿子、兄弟中谁更贤明?”魏徵说:“微臣愚昧,不能全都了解他们的才能,唯有吴王(李元轨)多次与臣谈话,吴王每次都对自己感到不满意。一个从来不自满的人,我觉得他是贤明的。”太宗点头说:“朕也很器重他,那么你认为他可以与前代的哪些贤人相媲美呢?”魏徵回答说:“如果说到经学方面的文才,可与汉代的河间献王、东平宪王相比。”河间献王是指汉景帝的第二个儿子刘德(公元前171年—公元前130年),他为王二十六载,将其毕生精力投入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留传至今,对后世影响很大的《毛诗》和《左传》,就是刘德领衔整理、编辑的。东平宪王刘苍是光武帝刘秀的儿子中最优秀杰出的一个。史称刘苍自幼便好读经书,博学多才,文采斐然。太宗听魏徵说元轨的文才比得上这两位贤王,非常高兴,于是对元轨更加亲厚,而且下诏让他娶魏徵的女儿为王妃。
连魏徵都称赞李元轨的文才,可见其并非徒有虚名。而他的武功,太宗皇帝可是亲眼见识。一次,李元轨跟随太宗皇帝出去打猎。猎犬在丛林中撵出一群野猪,疯狂奔逃。太宗皇帝想看看元轨的真本事,遂令李元轨射击。元轨得令,纵马向前,奋力张弓,箭不虚发,只见羽箭纷飞,只听哀叫震天,这群野猪全部被他射杀。太宗大喜,拍着元轨的肩膀说:“小弟,你武艺过人,只是生不逢时。如果处在当年天下未平之时,你一定可以更受重用,大展宏图!”
文才过人,武功超群,李元轨在诸王当中果然是佼佼者。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颇有自知之明,好学不辍,把做官、发财看得很淡,对皇位更无非分之想。正因为如此,太宗对这位小弟十分放心,大胆地将他外放。贞观十年(636年),李元轨大概有十五六岁了,太宗又改封他为霍王,先任绛州刺史,不久转任徐州刺史,食邑实封达一千户。李元轨在任上,知道自己没有从政经验,便把政事委托给长史,让其大胆处理。而自己却关起门来读书,继续充实完善学问。他为人谦虚谨慎,接人待物总是十分到位。他不喜欢官场应酬,却喜欢同饱学之士交往。在徐州时,他多次邀请隐士刘玄平作客,并与其成为贫贱之交。有人好奇地向刘玄平询问霍王李元轨有啥长处。刘玄平平静地回答说:“霍王没啥长处。”见询问的人大惑不解,刘玄平又说:“人是因为有短处,所以才能显示出长处。而霍王无所不能,我当然说不出他的长处了!”一席话,让听者对这位年轻的霍王肃然起敬。
实际上,李元轨并非完全不理政事。遇到大事,他也勇于承担自己的职责,而且在处理军政大事上充满智慧。649年,唐高宗李治刚一继位,便加增李元轨实封千户,任定州刺史。不久,突厥兵侵犯定州。这时李元轨已有三十多岁了。从小练就的胆识和成熟的心智让他临危不惧。他学诸葛亮来了个“空城计”,命令大开城门,偃旗息鼓,一副毫无防备的样子。突厥人疑心有诈,不敢攻入,反而趁夜而逃。后来发现本州人李嘉运暗中与突厥人勾结,李元轨将其逮捕,上奏高宗。李治下诏将李嘉运和同党全部诛杀。李元轨认为,敌人强兵压境,杀戮过多会导致人心不稳,最后只杀了李嘉运一人,其他协从人员一概以无罪从宽处理。李元轨还主动上书弹劾自己。高宗高兴地说:“我本来就后悔下此诏书。如果不是霍王圣明,几乎丧失定州。”李元轨管辖的郡县有一位部下名叫王文操,他在与贼人交战时失利,两个儿子王凤、王贤交替上阵拼命掩护自己的父亲。最终王文操得以保全性命,但他的两个儿子都英勇战死。当地县官掩盖此事没有上报。李元轨访查得知后,不但派使者代表他前往祭奠,并向高宗上奏了此事。高宗下诏追赠王凤、王贤为朝散大夫,并在他们的乡里建立牌坊加以表彰。
李元轨每当上朝,都要多次上疏陈说朝政得失,多有补正,因此高宗皇帝很尊敬他这位叔叔。每当朝廷遇到大事时,高宗经常派驿马驰送密诏向他咨询。高宗去世后,李元轨与侍中刘齐贤一同主持修建陵墓和安葬的事务。李元轨非常熟悉相关典章礼仪,一切程序都得以圆满实施。后来刘齐贤感叹地说:“霍王的才能不是我辈所能比得上的!”他曾经派国令去征收封邑的租赋,国令请求用租赋去经商谋利。从商业眼光的角度看,国令的建议没错。但李元轨对于钱财看得很淡,他重视的是名节。于是他回答国令说:“你应当纠正我的过失,怎么能劝说我谋利呢?”直接给他否了。
武则天执政后,垂拱元年(685年),加李元轨为司徒,转任襄州刺史、青州刺史。倘若李元轨就此平安着陆,至少可以高官厚禄,得享天年。然而,后来的一场未遂反叛,将他和一帮参与者打入地狱。(www.xing528.com)
永淳二年(683年),唐高宗驾崩,太子李显继位,即唐中宗。太宗第八子李贞被任命为太子太傅。但朝廷的实权依然掌握在皇太后武则天的手中。嗣圣元年(684年),武则天废唐中宗,立中宗之弟豫王李旦为皇帝,是为睿宗。李贞被贬谪出朝,转任豫州刺史。此时,武则天成为实际的女皇,大肆为武氏家族加官晋爵。这些举动令李氏皇族们大为不安,他们怀疑武则天要取代李唐,并要屠杀李氏皇族。这些李氏皇族主要有越王李贞、韩王李元嘉、霍王李元轨、鲁王李灵夔,以及李元嘉的儿子黄国公李撰、李元轨的儿子江都王李绪、李灵夔的儿子范阳王李蔼、虢王李凤的儿子东莞郡公李融和李贞的儿子琅琊王李冲。共同的命运让他们聚集在一起,密谋起兵反抗武则天。
武则天在完成修建明堂后,召集李氏宗室聚集于东都洛阳,在洛水之畔举行祭神仪式。李贞等诸王害怕武则天就此将他们诛杀,于是开始积极行动。
黄国公李撰伪造唐睿宗李旦给李冲下的诏书,说:“朕被幽禁,诸王应该各自发兵救我。”李冲又伪造皇帝用玺印密封的书信说:“神皇打算将李氏的国家交给武氏。”
在诸王约定共同起兵的时间之前,垂拱四年(688年)九月十六日,李冲召集长史萧德琮等,命令他们招募兵卒,同时分别告知韩、霍、鲁、越各王,以及贝州刺史纪王李慎,让他们各自起兵,向神都进发。武则天得知消息后,任命左金吾将军丘神勣为清平道行军大总管,出兵讨伐他们。
然而,最后只有李贞一人起兵了,其他诸王由于都没有准备充分,迟疑不决。越王李贞只有属下裴守德对他忠心耿耿,于是他把女儿良乡县主嫁给了裴守德。李贞兵很快占有上蔡,武则天任命左豹韬卫大将军麴崇裕为中军大总管,岑长倩为后军大总管,领兵十万人前往讨伐,又命张光辅为诸军节度。武则天削除李贞、李冲在皇族名册中的名字,改姓虺氏,意即毒蛇。麴崇裕等率大军到达豫州城东四十里,李贞派遣小儿子李规及裴守德出城迎战,结果溃败而回。李贞大惊,遂闭门自守。麴崇裕等兵临城下,气势汹汹。李贞身边的人对他说:“您难道要坐待被杀被侮辱吗!”于是李贞退回官邸,服毒自杀。李规缢杀其母,然后自缢;良乡县主和裴守德夫妻也自缢身亡。麹崇裕斩李贞、李规、裴守德与李冲之首,在东都皇宫门前阙楼悬挂示众。
霍王李元轨虽然最终没有出兵,但仍然以谋反之罪被连坐,流放于黔州。昔日的亲王被载于囚车,李元轨悲愤难忍。在路经陈仓时,李元轨在屈辱中病逝。武则天还不罢休,也改李元轨和儿子李绪为虺氏。到唐中宗李显复辟称帝的神龙初年,李元轨父子才恢复生前爵位,并还复李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