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空间:高楼林立与双重防御

城市空间:高楼林立与双重防御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南京城有四重,分别是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外城有城门十八座,内城十三座,皇城有六座,宫城六座,内外共计有四十三座城门。老北京城的城门也很多,有“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内九”指的是内城墙开辟的九座城门,其中南面三座城门,其余三面都是两座。皇城四门当然是文武百官进出宫廷的通道,外城七门才是供老百姓进出城门的通道。正阳门是老北京的国门,处在正南方,是内城中规格最高的门。

城市空间:高楼林立与双重防御

由城墙与护城河围合起来的古代城市,是一个闭合的空间,要和外界沟通,就少不了城门。城门是穿越城墙进入城市、沟通内外的唯一通道。有了入口,城外的物资才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城中来,城市方可长久存在下去。城门和城墙是相互依存的,有学者曾这样比喻过城墙与城门的关系:

如果我们把它(北京城)比作一个巨人的身躯,城门好像巨人的嘴,其呼吸和说话皆经由此道,全城的生活脉搏都集中在城门处。由此出入的,不仅有大批车辆、行人和牲畜,还有人们的思想和愿望,希望和失望,以及象征死亡或崭新生活的丧礼和婚礼行列。在城门处你可以感受到全城的脉搏,以至全城的生命和意志通过这条狭道流动着——这种搏动,赋予北京这一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以生命和运动的节奏。[6]

为了出行方便,城市不能只开一个城门,城门的多少、大小、建筑形制等和一个城市的地位、规模、用途等密切相关。人类社会早期的城市面积比较小,城门也少,河南淮阳的平粮台古城占地面积5万多平方米,只设有南、北两座城门。另外一些防守型的城堡或者关城,考虑到战争防守的需要,修建的城门数量也较少。像嘉峪关关城,其中的内城有两座城门,便于防守御敌。湖北天门市的石家河古城占地面积较大,约120万平方公里,开设了四座城门。大多数地方性城市,像郡、州、县的城市,一般都是在东、西、南、北方向各开一门,也有些地方城市的城门多于四座。也有说法认为,城门数量因城市的政治地位而不同,都城每边开三门,北边常常开两门,府州城每边开二门,一般县城每边开一门。事实上,由于城市人口增多,面积扩大,城门的数量也会根据需要酌情增加。古代的都城地位至高无上,城门数会受到礼制思想的影响,《考工记》所描述的王城是方形城市,每边长9里,每一面开辟三门,共有十二座城门。西汉长安城也遵循这一规制,开辟十二座城门,每面三座。东汉洛阳城也有十二座城门,只不过数量安排有了变化,北面二门,南面增加到了四门,其余两面都是三门。随着城市功能的变化,人们在尊崇礼制的前提下,也会灵活增减城门的数量。

都城是历代修建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城市,因此,城门的数量也相对较多。明南京城有四重,分别是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外城有城门十八座,内城十三座,皇城有六座,宫城六座,内外共计有四十三座城门。“里十三,外十八”的说法指的就是南京城外城和内城城门的数量。民间顺口溜说:“神策金川仪凤门,怀远清凉到石城。三山聚宝连通济,洪武朝阳定太平”,主要说的是内城的城门名。老北京城的城门也很多,有“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明朝北京也形成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重城垣。“内九”指的是内城墙开辟的九座城门,其中南面三座城门,其余三面都是两座。“外七”是指外城周围的七座城门。“皇城四”指皇城四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除了这四座门,皇城还开有其他城门。宫城有四座城门,东南西北依次为:东华门、午门、西华门、神武门。众多的城门使得城内可以四通八达通向城外,外边的资源从城门输入以供养京城。据说,老北京的各大城门各有不同的用途。内城正阳门是“国门”,专供皇帝出入,平民不能走。崇文门又叫哈德门,是运酒的通道,又是收税的地方,过往商人都在此交税。宣武门外是菜市口刑场,囚车走此门。西直门城门洞上刻有水波纹,是走水车的,每天早晨从玉泉山运来的水,由此进入皇城。东直门是运木材、砖瓦的通道。朝阳门是运粮的通道,城门洞上刻有谷穗。阜成门是运煤通道,门洞顶上刻的梅花,即表示“煤”的意思。北京西面门头沟所产的煤,就由此门运入城内。德胜门多走兵车,是军队得胜回朝时走的门。安定门是兵士出征时走的门,同时也是走粪车的通道。皇城四门当然是文武百官进出宫廷的通道,外城七门才是供老百姓进出城门的通道。

城门开在城墙的某个位置,它与城墙是连为一体的。城门处的城墙夯筑得比较厚,由于厚度加大,城门处的城墙一侧或两侧会突出于平直的城墙,形成城台。夯筑城台时,要留出城门洞。城门洞是进出城市的通道,现在在北京和其他一些城市看到的古城门洞,基本都是半圆形的,叫作劵门洞。劵门洞夯筑时,先在下部做出架子空成半圆形门洞的形状,其他部位继续夯土,直到城门的墩台夯成。劵门洞在元代之前已经出现,主要在一些房屋和墓室中使用,汉墓中的拱劵门是用砖砌成的。元朝时城门洞才开始大量修建成劵门洞。南北朝以前的城门洞是方形的,门洞上用木梁支撑,防火性比较差。唐宋时期的门洞做成圭角形,洞顶是中间平两边斜的三折形,还是用木梁支撑门洞。元代尤其是明清以后,城门洞普遍用砖砌,做成半圆形的门道,门洞口的木梁、立柱等全部取消,砖砌的拱形城门洞与墙体连成一体,既坚固耐久又利于防火。古代城门的门洞从一个到五个不等,主要的城门上常有三个门洞,也有五个门洞的,比如唐长安城南墙的正门明德门就有五个门洞。门洞增加,相应的墩台和城楼的体积也要增大。古代城市一般都有门禁制度,各城门早上打开,夜间关闭,城门关闭后,城内空间变封闭了,同时城市也相对安全了。要使城市安全,城门洞安设的大门就很重要,明南京的各道城门都设有内外两门,外门是从城头放下来的千斤闸,里门是木制外包铁皮的两扇大门,上面有铁钉加固。

城门墩台上修有城楼,两边与城墙相连。城楼是城门的标志,因此要体量巨大、雄伟壮观。城楼居高临下,可以瞭望,观察四方情况,守城将领在此指挥,就能眼观全局,看清敌人,调兵布阵。另外,城楼又是射击据点,从里面可以打枪、射箭。根据城门的地位和大小,城楼的规格也有差别。北京的老城门上都建有城楼,内城的城楼一般都是面阔五间或七间,进深三间或五间,城楼分上下两层,第一层是单檐,第二层是重檐歇山顶式。外城的城楼比内城城楼矮小,其中最高大的是南面的永定门门楼,上下两层,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接下来是广安门,其余的几个门楼只有一层,采用单檐歇山顶式,较为低矮,东便门、西便门的门楼则更小、更简单。正阳门是老北京的国门,处在正南方,是内城中规格最高的门。正阳门原名叫丽正门,因为在皇城的正前方,所以俗称前门,处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正阳门的城台高13.2米,城台上的两层城楼高27.76米,采用重檐歇山顶式,城楼面阔七间,共长41米,进深三间,共21米,上、下层的四面都有门,周围都有回廊环绕。城楼正下方的城台上只有一个拱形城门洞,里面设有千斤闸。老北京俗谚云:“前门楼子九丈九,王口花炮响上头”“前门楼子九丈九,九个胡同九棵柳”,说出了正阳门的高大雄伟及其在老北京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188 1900年烧毁前的正阳门城楼

为了改变城门口成为军事防御薄弱部位的局面,古城修建者不会将城门和楼直接暴露在外面,而是在城门外再修一座瓮城,为城市门户再增加一道保护屏障,提高城门的防御能力。瓮城也叫月城、曲池,是中国古代城池特有的防御建筑。它一般建在城楼之外,墙体与城楼的墙体连在一起,在城门前的三面围合成一个小的城堡,主要目的就是加强城门处的防卫。平面形状根据地形有方形、圆形,还有梯形或者半圆形的。《武经总要前集·守城》记载:“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最早的瓮城何时出现,尚说不清楚。根据文献考古结果看,汉朝的都城虽然没有发现瓮城遗址,但是两汉北方塞外的边城却已建有瓮城。宋代建筑瓮城的城市已经很多了,东京汴梁的城门外都建有瓮城,而且瓮城不止一重。《东京梦华录》记载:“东都外城方圆四十余里……城门皆瓮城三重,屈曲开门。唯南薰门、新郑门、新宋门、封丘门皆直门二重。盖此系四正门,皆留御路故也。”明代的城市多建瓮城,明北京的各个城门外都有瓮城。一般城市瓮城的门道不会开在和主城门正对的方向,一些都城瓮城门道开在和主城门相对的一条直线上,是为了让皇家车马迅速通过。这个门道不常打开,比如正阳门正对的箭楼下的瓮城门洞,就是专门的御道,供皇帝进出。瓮城的门常开在侧面,与城门呈90度夹角,或者在方位上错开,与主城门曲折相通。这样更利于防守,当敌人进入瓮城后,不会直逼城门。当各门关闭,敌人被困在翁城里,四面围攻时,就如瓮中捉鳖。

图189 平遥古城城门外的瓮城

瓮城与城门正对的一侧城墙上,往往修有箭楼。箭楼处在城市防御的最前沿,建筑形制几乎完全是为了适应战争防御需要,主要城门的箭楼也要高大雄伟,能够居高临下远望敌情,为了方便射击,增强单位空间内的御敌火力,箭楼通体都布满了射箭的窗孔。北京正阳门的箭楼建在正对着正阳门城楼的瓮城墙上,箭楼是砖砌的,采用重檐歇山顶式,共有四层,高24米。面阔七间,宽62米,东、南、西三面开有箭窗,南面每层13个,四层共52个箭窗,东、西两面各有21个箭窗,箭楼上一共设有94个箭窗。北面靠近瓮城内侧,建有向北突出于主建筑的五开间房屋,是为抱厦,宽42米,中间设有三座方形的门,还建有登城马道。箭楼下的城台高12米,城台正中开有拱形门洞,是内城九门中唯一在箭楼下开挖门洞的城门,门洞专门供皇帝进出,是为御道,老百姓不能走。门洞里有两重门,前面设有千斤闸,是古代名城中最大的千斤闸。后面一道是铁皮围包的实木大门,上面布满铁钉以加固。关于箭楼的修建,还有一个传说。说明朝始建箭楼,永乐皇帝来视察,发现正阳门箭楼楼顶并不像他期望的那样宏丽壮观,于是龙颜大怒,要求一个月内将箭楼改建得高大气派。工匠们左思右想,无计可施。有一天,一个穿着破破烂烂的老木匠前来要求给他的咸菜加点盐。此后几天,天天如此。终于有一天,一个工匠恍然大悟,老人所说的添“盐”不就是给楼顶添“檐”的意思吗?于是,工匠们就给箭楼添加了一周的飞檐,使得本来有点光秃秃的箭楼顿然生辉,变得高大巍峨。永乐皇帝见到后,也赞为神来之笔。工匠们再找那位老木匠时,却不见了。原来老木匠是鲁班先师显灵来点化他们,帮他们渡过了难关。由此传说可以看出,箭楼修建时就已考虑到体量上的雄伟,不仅凸显皇家国门的威仪,还具有震慑敌人的作用。

图190 清末重建后的正阳门箭楼

箭楼与正阳门的城楼之间由城墙围合的空间就是瓮城,瓮城南北长108米,东西宽88米,南边的城墙呈弧形。正阳门的瓮城东西两侧都开有门,门洞也是劵门洞。俗谚:“前门楼子九丈九,四门三桥五牌楼”,“四门”中就包括东、西瓮城门,再加上主城门和箭楼下的门洞。修建在瓮城城门之上的是闸楼,闸楼建筑以瓮城门洞为核心的建筑物,就像是迷你型的箭楼,闸楼也是三面都有箭窗,闸楼门洞没有门扇,只有可以从闸楼内控制能够放下或吊起的千斤闸来决定瓮城门洞的开关。也有一些城市的瓮城只在一侧开门,而且不带闸楼,只开挖门洞。

图191 正阳门全景(左为箭楼,中间为东西闸楼,右为城楼)

老北京的相邻两座城门,瓮城门一般两两相对而开,上面的闸楼也遥相互望。当然也有例外情况,内城北面德胜门和安定门的闸楼都在东侧,瓮城门没有相对,而是选择了同一方向。

明南京城的瓮城修建一反旧制,改变了历史上瓮城在城门外的一贯做法,而将瓮城修在主城门之内。内城的十三座城门中,七座城门建有瓮城,六座是内瓮城,只有神策门例外,修建的是外瓮城。南京瓮城的独特之处还表现在墙体上修筑了藏兵洞,拓宽了城门空间的容纳力,提高了城门的防御战斗能力。内城中的聚宝门,现在叫中华门,是规模较大、防御建筑设施最全的古城门。聚宝门位于城南,整个城门占地16512平方米,有四道城墙,形成三个内瓮城,使得聚宝门的平面看来像一个标准的“目”字。第一道城门的墩台下层两边各有三个藏兵洞,第二层有七个,三道瓮城东西城墙各建有一条宽11米的斜坡式马道,用于将士登城,或者运送作战物资。左右马道城墙的侧面各有七个藏兵洞,总共二十七个藏兵洞,最大的一个藏兵洞占有面积310平方米。藏兵洞平时可以储存东西,也可供士兵们休息,战时能够伏兵三千多。古时外城台上建有城楼,里面的瓮城门上都有闸楼。四道城门均设有木门和千斤闸两重防守,再加上内瓮城和藏兵洞的创建,使得聚宝门成为古代城池防御的典范建筑。(www.xing528.com)

图192 南京聚宝门

图193 南京通济门船型瓮城

明南京的通济门建筑也很有特色,它位于聚宝门的东面,在皇宫区的西南面,秦淮河的北面,是较为重要的交通要道。通济门也有城墙四道,形成三个瓮城,瓮城的三道城墙都是中间向外凸出,形成弧形,瓮城左右的城墙也是弧形,整个城门和瓮城的形状像一艘大船。和通济门遥遥相对的是西面的三山门,三山门的瓮城平面也是船型。这两座城门的位置正好是秦淮河的入城和出城之处,两门都临近秦淮河,通济门旁边就是著名的东水关。因此,船型的瓮城不仅具有军事防御的意义,更具有象征意义,寄托舟楫出行顺利,一切通达的美好愿望。

图194 西安永宁门外的吊桥

图195 北京德胜门建筑构成示意图

由于古城的外面有护城河环绕,城门前的护城河道一般是凸出的弧形,这样就在城门前留出了比较大的空间。城门前的河道一方面形成了保护屏障,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出行的不便。为了出行方便,就要在城门前的河道上架设固定的桥梁,桥梁大多是平直的木桥或者石桥,很少有拱桥,因为拱桥形状既不利于车马通行,又阻挡视野。还有将船连在一起形成的浮桥。但是,固定的桥梁不好控制,增加了军事防御的难度。为了城池战时的安全,城门外正对的护城河上往往安设吊桥,吊桥横跨在门前的河道上,一般是木板桥,桥面离城门远的一段拴有绳索,在闸楼内通过滑轮、绞盘可以将桥面吊起或者放下。古城西安的永宁门从内而外有城楼、箭楼、闸楼,闸楼在最外面,闸楼外的护城河上有吊桥,吊桥是从此门出入城市的唯一通道。人们在闸楼里可以操作吊桥,白天可将吊桥放下,横跨于护城河上,供人们通行,晚上或者战时将吊桥升起,从而截断进出城的道路。

由于城门在坚固的城墙上打开了入口,对军事防御来说,就成为薄弱的地方。城门沟通内外,又是防御的关键。因此,控制城门的意义就显得更为重要。古代城门修建不仅仅是把它看作一个通道,还要考虑到军事防御、文化象征、门面装饰等作用。城门建筑不是一个简单的门洞,而是由包括城楼、瓮城、箭楼、闸楼在内的一系列和城门相关的附属建筑构成的。这些附属建筑与城门一道形成了以城门为中心的防御建筑体系。

【注释】

[1]〔英〕沙尔安:《中国建筑》,转引自刘天华《巧构奇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30页。

[2]〔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3]李渔:《闲情偶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67页。

[4]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62页。

[5]王建、王小娜:《城市乐水行——故宫筒子河》,http://www.chinagev.org/index.php/greenpro/leshuixing/1856-leshuixinggugongtongzihe.

[6]〔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北京的城墙和城门》,许永全译,宋惕冰校,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5年版,第11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