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筑的防御功能:保护城市与居民

建筑的防御功能:保护城市与居民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究其根本,贯穿人类漫长的建筑史,为人类提供安全的空间、对抗外界不可知的危险这一建筑的基本功能几乎没有变过。城市保护居民的防御性功能一直是城市建造者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一些主要以军事防守为目的的边关城市更是如此。

建筑的防御功能:保护城市与居民

曾经看过一篇小童话,题目叫《变色房子》,说一只小兔造了一间房子,它把种子拌在泥土里,刷在房子上。春天,种子发芽了,绿油油的房子藏在绿叶里,狐狸看不见。秋天,小树结果了,金灿灿的房子藏在果子里,老虎看不见。因此,小兔住在变色的房子里,真快乐!童话故事虽然是虚构的,却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的人类建筑功能的美好想象和理念,这所“天人合一”的房子,能够适应自然界的节律而改变,可以使“狐狸看不见”“老虎看不见”,为小兔子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生活、居住空间。房子顺应自然节律的伪装效果,对于居住者具有很好的保护功能。

人类最早的建筑形式,不管是“巢”还是“穴”,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安全需求,是为人类提供保护和容纳身心的空间,这样一个与广袤无垠和充满未知的外界相对的空间形式,使人类获得了安全感。《圣经》中有一个诺亚方舟的故事,讲的是上帝造了亚当和夏娃,由于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被逐出了伊甸园。多年后,他们有了后代,后代越生越多,逐渐遍布大地。但是这些人类却道德败坏,残暴、仇恨和嫉妒充满人世间,人类之间甚至相互残杀。只有诺亚品德良好,在当时是一个完人。上帝看到人类的罪恶,非常愤怒,决定用滔天洪水毁灭这个已经败坏的人类世界,但是却想让诺亚一家在洪水灾难中生存下来。于是上帝吩咐诺亚用歌斐木建造一艘方舟,要一间一间地造,里外涂抹上松香。方舟要分上中下三层来造,上边要有透光的窗户,旁边要开门。诺亚就按照上帝的吩咐打造方舟,方舟造好后,诺亚一家和飞禽走兽都进了方舟。七天后,洪水泛滥,暴雨一连下了四十天,世界上最高的山峰都比水面低7米,其他的人类和动植物都遭遇了灭顶之灾,只有进入方舟的诺亚一家和那些飞禽走兽在毁灭性的大灾难中幸存了下来。这虽然是一个传说,但是却蕴含了人类对自然灾害的莫名恐惧以及极力应对的方式。滔天洪水中的方舟是人类灾难与自我防护的隐喻式表达,方舟是人类一直以来寻求的保护自己的一个安全空间。

在人类历史和日常生活中,并不必然要面对世界毁灭这样的灭顶之灾,但是,面对强大的不可估量的自然界,猛兽虫豸、洪水暴雨、异族入侵等不安全因素一直困扰着人类,于是人类通过建筑来保护自己,防御外在侵害。虽然越到后来,建筑越来越精美,在城市中,某些过分炫美、炫富的建筑,似乎远离了建筑保护人类的基本功能。但究其根本,贯穿人类漫长的建筑史,为人类提供安全的空间、对抗外界不可知的危险这一建筑的基本功能几乎没有变过。时至今日,浩渺宇宙和大自然给人的不安全感还一直促使人们去尝试建造各种各样灾难情境下的避难所。其中,美国人拉里·霍尔正在堪萨斯州大草原设计建造的“世界末日避难所”十分豪华,这座避难所是由运载火箭的地下发射井改造的,深入地下53米,建筑中对可以抵御核武器袭击的混凝土火箭发射井进一步进行了加固处理,地下的建筑物被分成十四层,其中的七层是公寓式套房。套房内有厨房、餐厅,还有起居室等。安在墙壁上的巨大电子屏幕可看作窗户,从那里可以看到巴黎纽约等地的景观以及阳光、沙滩等美景。避难所内还将建造图书馆电影院游泳池学校医疗中心,另外还有一个室内农场,可以养鱼、种植蔬菜。避难所内储存的粮食可供70人食用5年。避难所建造的目的是让居住者在太阳耀斑、恐怖袭击等世界大灾难中能够安全脱离危险。当然避难所中豪华套房的主人都是能够买得起这些房子的超级富翁们。世界各地还有各种各样的避难所出现,这些避难所如同现代版的“诺亚方舟”,是人们为应对世界大灾难而设计的建筑物,其中的“末日避难所”是人类对建筑防御保护功能的极致发挥,渗透着人们对建筑防御无所不能的美好想象。

图180 “世界末日避难所”建筑设计构想图(www.xing528.com)

保护防御是古代建筑的重要功能,大部分建筑修建时都要考虑到防御保护的功能。民居院落、宫殿、寺庙等单体建筑莫不如此。富家大户围合庭院的高大围墙,是最基本的防御型建筑,另外还有门楼、碉堡等都是为了防御外来侵害而建造的。就是一般平民的小院落,也要围合得严实,给居住者足够的安全感。城市的规划设计则更加注重军事防御的因素,不管是以天子九五之尊修建的都城,还是一般的地方城市,都很重视城市的防御功能。

古代城市的起源和人类开始择地定居的生活方式有关,定居的生活方式形成了聚落,一个聚落在修建筑物时,防御保护的功能就被充分重视。我国城市的起源一般经过了“村落—城堡—城市”三个基本阶段。司马迁曾记载尧舜时代一座城市的兴建过程:“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这句话也说明了城市起源从人类聚集的村落,发展到小的城镇,再成为大都市的发展过程。苏洵《六国论》说:“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可知,和城相比,邑的规模要小。古人筑城,最初和战争的出现有密切关系。早在父系氏族时期,就有了私有财产,随着财产的累积,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的战争就发生了,有外部的掠夺行为,必然有一个群落的反掠夺。为了保护本部落的财富和人口不被抢走,提高部落的生存能力,于是城郭沟池等防御性的建筑便出现了。我国古代文献中不乏对五帝时期开始修建城池的记载。《淮南子·原道训》中说:“黄帝始立城邑以居。”《吴越春秋》记载:“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博物志》中则说:“禹作三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城郭又自禹作也。”《墨子·七患》中也说:“城者,所以自守也。”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出现的城池建筑其防御性的功能非常突出。防御功能在历代的城市建设中都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城市保护居民的防御性功能一直是城市建造者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一些主要以军事防守为目的的边关城市更是如此。始建于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的兴城古城就是一座位于边防重地的古代城池,明代初建的时候叫宁远卫城,清代重修,改名为宁远州城。兴城古城位于辽宁葫芦岛兴城市区,此处是辽西走廊中部的咽喉之地,也是辽东地区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由此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明朝有名的大将袁崇焕曾驻守于此,以不足两万人的兵力击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两次进攻,史称“宁远大捷”。作为山海关外明代的军事重镇,古城是一座正方形的卫城,建筑规划非常符合战争防守的需要。四面都有厚厚的城墙,外用青砖、内垒巨型块石、中间夹夯黄土砌成,高约8.8米,每面城墙长约880米。城墙上各有两层楼阁和围廊式箭楼,每个楼阁和箭楼都带有砌成坡形的登道,城墙四角都筑有突出于墙角的炮台,用来架设红夷大炮。城墙的四面都设有城门,东边的叫春和门,西边的叫永宁门,南边的是延辉门,北边的是威远门,城门外各有半圆形的瓮城。瓮城的建造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的防御功能。也就是说,瓮城就是为了加强城堡的防守,在城门外(也有在城门内侧的)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战时,如果敌人进入瓮城,守军关闭主城门和瓮城城门以后,就如同“瓮中捉鳖”,手到擒来。古城内的东、西、南、北大街相交成十字形,正中心有一座高17米多的钟鼓楼,战时用来击鼓进军,鼓舞士气,平时用来报晓更辰。

防御性功能决定了我国城市的一些基本格局和平面布局方式,比如“内城外郭”及“皇城、内城、外城”这样城外有城的布局方式,以及城墙、护城河等建筑样式的存在。在几千年的城市建设中,曾经出现的军事城、军粮城、战城、观城等本身就是防御性工程。可以说,古代在修建每一座城市时,构筑坚固的城防体系都是十分重要的工程,城墙、城门、门楼、垛口、敌台、马面、瓮城、护城河、吊桥等构成完整配套的防御建筑体系,确保了城池的坚固,为城内的居住者提供安全的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