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发展史:高楼林立与城市空间

城市发展史:高楼林立与城市空间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立交桥又叫“立体交叉桥”,是现代城市中出现的桥梁建筑。现代立交桥从其跨越的形式来看,有跨线桥和地道桥之分。虽然由于建筑材料、工艺等因素的影响,古代以砖石土木为材料的桥无法和现代钢筋混凝土的立交桥在功能和体量上相媲美,但是,这些古桥至少应该被看作是现代城市立交桥的雏形。考古发现排除了石拱门相关建筑是“水牢”的说法,而认为是明代所建的一条立体交叉通道,石拱门就是桥下涵洞入口,这组立体交叉道路被称为

城市发展史:高楼林立与城市空间

立交桥又叫“立体交叉桥”,是现代城市中出现的桥梁建筑。辞海中对它的解释是:在城市重要交通交汇点建立的上下分层、多方向行驶、互不相扰的现代化陆地桥。远古时期,桥最初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其根本的作用就是跨越行途中的障碍,从而使道路变得通畅、便捷,人们不再受阻隔、拥塞之苦。这些桥梁都架设在河流或者深谷等天然障碍物上面,即便是城市市井中的桥梁,也大多如此。

到了现代,在繁华的大都市中,道路纵横交错,方向四通八达。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人流、车流要在某一交叉路口转向、疏散,当道路的容纳、疏通能力不够时,就会出现人为的拥堵、阻塞,造成出行的不便。为了分流、跨越人为出现的交通障碍,城市中的立交桥就应运而生了。立交桥因此也被看作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成为保证城市道路高速公路畅通无阻的重要建筑物。

立交桥建筑将平面道路上的交通量通过多层、多向立体的转化,缓解了单位面积内的交通压力,保证各个方向行进的行人、车辆尽量不受影响,从而便利了交通,加快了城市交通运行的速度。现代立交桥从其跨越的形式来看,有跨线桥和地道桥之分。跨线式就是在已有的道路上建桥跨越,分离式的跨线桥可以使上下几层的车辆各自通行,各层桥面只是在空中跨过,互不相通。而互通式的跨线桥则能够使上下几层的桥面相通,车辆可以在桥上绕行,改变方向。建设互通式立交桥时,需要在平面的道路和空中立面上修建迂回绕行的匝道,以供车辆上下通行。这样的立交桥可以适应更加复杂的交通情况,但是占用的城市土地面积较大,工程量也相应增加。地道桥不是在已有的主干道路上实现空中跨越,而是从地下挖筑通道穿越已有的道路,形成多层、多项的立体桥梁。以上只是立交桥的基本形式,在实际的修建中,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技术设计水平的提高,立交桥也呈现出由简单向复杂、由形式单一向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各个现代化大城市中多种多样、形态各异的立交桥成为城市的独特景观。

图171 城市立交桥

现代城市立交桥虽然姿态各异,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无论立交桥的建筑形式如何变化,它作为桥梁建筑所具有的基本内涵和功能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立交桥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通过多层桥面的搭建,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上下多层的桥上通道,这些通道可以满足多方向行进的车辆和人员互不干扰,顺畅通过。其实,古代的桥梁或者道路中已有类似现代立交桥的建筑理念,这些古建筑的形制在现代立交桥的修建中仍有影响,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立交桥并不是现代城市中突然凭空出现的,在中国几千年的古桥修建中,立交桥或者类似立交桥的建筑早就存在了。虽然由于建筑材料、工艺等因素的影响,古代以砖石土木为材料的桥无法和现代钢筋混凝土的立交桥在功能和体量上相媲美,但是,这些古桥至少应该被看作是现代城市立交桥的雏形。

据记载,秦始皇时期,大兴土木,建成的宫殿众多,规模宏大,为了沟通各个宫殿群,方便往来,于是修建了很多甬道或复道。不仅阿房宫通过复道跨过渭水与北岸的宫殿相通,而且还将都城咸阳周围二百七十多座宫殿都用复道或甬道沟通。西汉时期的宫城内也修复道,连通各宫室,有些复道长达数十里。东汉宫中的复道修建更加兴盛,宫中竟设有专门管理复道的“复道丞”官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复道修建逐渐不再时兴。那么,复道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建筑呢?当时宫室间的复道虽然看不到了,但是,从敦煌壁画、汉代画像石和一些出土的汉代陶楼中,我们能够了解和复道相关的情况。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陶楼,是一个四周围合起来的院落,院落中央有高大的望楼,院墙四角有角楼,正面有一座门楼,门楼和角楼之间用架空道路相通。河南焦作出土的陶楼,主楼和附楼之间也有凌空的复道相通。汉代画像石和敦煌壁画中也能够发现连通两座高层楼阁的道路形象。由此可知,复道如同陆地上的桥梁一样,是架设在两座楼阁之间的空中道路。从字面意思来看,复道就是上下有道。皇宫中有复道,可以让尊贵者行于其上,不受干扰,保证出行安全。复道凌空而建,与下面的道路方向不管一致还是不一致,其所蕴含的立体交通的建筑理念应该是不容置疑的。

图172 东汉彩绘陶仓楼(杨帆摄)

除了复道,古代还有类似于现代立交桥的立体道路。北京天坛公园内有一条连接祈年殿和皇穹宇的南北大道,大道长360米,宽30米,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大道由南到北逐渐升高,南面高出地表约1米,北面高出地面约4.5米。这是皇帝祭天时象征步步高升的升天大道,路面中间的石板路称为“神道”,供天帝神灵走,“神道”左边是“御道”,供皇帝行走,右边是“王道”,供王公大臣行走。这条大道叫作丹陛桥,一条笔直的大道被称为桥,未免有点名不副实。其实,这条南北向的大道下面,天坛东、西天门相对处,开挖有一条东西向的劵顶拱形隧道,叫进牲门,是祭祀时将位于天坛西面牺牲所内的牲畜赶到天坛东北角的宰牲亭的通道。祭祀用的牲畜一旦通过此门,就意味着结束生命,因此,人们也将此门称为“鬼门关”。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和地面大道正好形成了立体交叉形式,和现代立交桥中的地道桥差不多。因此,丹陛桥不仅是真正意义上的桥,而且还被认为是古都北京最古老的立交桥。(www.xing528.com)

海龙囤遗址是一座古代军事城堡遗址,位于贵州省遵义老城北面约30公里的龙岩山东麓,又名龙岩囤。海龙囤城堡始建于唐代,在明朝的战火中被毁。城堡的主人是从唐朝起就世袭的杨氏土司。杨氏土司政权持续了700年,共有过二十九代土司。海龙囤遗址建在山顶上,四周群山环绕,一峰孤起,三面全是绝壁,只有一面有羊肠小道可通。建筑特色是军事建筑和宫殿建筑合一,经过历代营建,成为坚不可摧的城堡。“老王宫”和“新王宫”是城堡内最大的两组建筑群。在“新王宫”的考古发掘中,考古队试图弄清“水牢”的真相。清除硕大建筑物基址下一条通向幽暗之处涵洞的堆土后,发现了一条长7米多的通道,通道的入口是一座石拱门,进入石拱门后,道路随台阶上升重新回到地面,转入了王宫正殿和居住区。清理涵洞上方地面发现石拱门的顶端有石铺路面,拱门上的石铺道路与涵洞内的道路呈十字相交。考古发现排除了石拱门相关建筑是“水牢”的说法,而认为是明代所建的一条立体交叉通道,石拱门就是桥下涵洞入口,这组立体交叉道路被称为明代的“立交桥”。

除了复道、丹陛桥等酷似现代“立交桥”的立体交叉道路外,还有绍兴城内的八字桥值得一说。绍兴是名副其实的水乡,享有“桥乡”“桥都”“万桥市”之誉,“出门坐船,抬腿过桥”是对水乡绍兴生活的写照。早在两千多年前越王勾践时期,绍兴人就开始在城内修桥。清朝光绪年间,城内已有大小河流二十九条,共有桥梁二百九十九座,现在城内著名的桥梁还有一百余座,八字桥就是其中的一座。八字桥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但主桥下面东侧的石柱上刻有“时宝祐丙辰仲冬吉日建”的字样,宝祐丙辰是南宋宝祐四年,即公元1256年。文献记载宝祐四年是八字桥的重修时间,到了清乾隆四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783年再度重修。也就是说,至少在南宋时期,八字桥已经存在了,清朝重修后的八字桥,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图173 绍兴八字桥模型

八字桥坐落在绍兴城东南部的水陆交通要道上,此处街道纵横相通,三条河流交汇。主河道是南北流向,向南遥承鉴湖,向北直通杭州古运河。主河道两侧各有一条小河,一条由西向东,一条由东向西,最后都流入主河道。八字桥的设计修建充分适应了这种交通情况,布局精巧,造型奇妙。《嘉泰会稽志》上说:“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八字桥的主桥呈东西向架于主河道之上,桥洞是方形的,桥下有专供纤夫拉船通行的纤道。主桥东头,南、北两侧都建有坡道。主桥西头,有向西的坡道供人们上下桥。另外,还有向南的一条坡道,坡道下有桥孔,横跨小河。如今,小河已经淤塞,只有主河道还通航。

这座三向四面落坡的古桥全用石料建成,石柱、石墩、石梁。绍兴盛产青石,绍兴人充分利用了石料资源,创造出了各种造型精美的石桥建筑艺术。八字桥主桥高5米,净跨4.5米,桥面宽3.2米,全用条石铺成,微微向上拱起。桥的各个坡道均为25度,南北方向的坡道都比较长,较为适合人们行走。桥上有栏杆,望柱头上都雕刻有覆莲图案。桥梁的“八”字造型,达到了一桥通三街、跨三河的效果,充分适应了周边的环境,既顺应了本来的街道走向,保存了已有房屋,又解决了水陆道路交汇处复杂的交通问题。通过八字桥主桥和三座引桥,人们可以根据目的地选择,各自通达。桥上走人、过车马,桥下行船,互不干扰。另外,桥畔建有三个码头,便于人们出入大河。八字桥独特的结构和立体多向的交通功能,被专家学者称为“古代的立交桥”。

图174 绍兴八字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