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赣州古浮桥:连接城内外,方便人流与货物流通

赣州古浮桥:连接城内外,方便人流与货物流通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浮桥沟通了古城内外,使得南来北往的人们可以轻松通过大江,进出赣州,方便了百姓出行和货物流通。即使偶有城市造浮桥,主要也是作为旅游景观,而不是交通需要。赣州现代的城市建设中,两座古浮桥也被拆除了,只有建春门外的古浮桥如今还在。永定河历史上也叫无定河、浑河、小黄河、卢沟河,是北京城外很古老的一条河,发源于陕西省西北部,流经黄土高原,河水带有大量泥沙,色黑。

赣州古浮桥:连接城内外,方便人流与货物流通

城市的存在离不开道路,道路网四通八达,交通便利,才能保证城市的发展。否则,城市就成为一座孤岛。人类从开始定居生活起,就注重聚落周围道路的拓展,半坡壕沟上的小桥,通向田野山林的由人践踏而成的小路,连通了原始聚落和外面的世界,人们可以将聚落外的猎物、果实等物资运进来,以供养聚落。历来的城市修建者都很重视城市道路网的构建,城内道路纵横交错,各个区域通达方便,城外道路近通邻村、邻镇,远达异域他国,都要畅通无阻。城市选址,常常依山傍水,即便周遭一马平川,道路要通向远方,也会遭遇复杂地势,高山大河、小溪沟壑,都会阻隔道路通达。要跨越这些阻隔,少不了桥梁。正所谓“无桥不成市,无桥不成路,无桥不成村”。因此,一些古桥虽然修在城外,却是城市不可缺少的建筑,它们跨河渡涧,长虹卧波,拱卫着城市,保证了城市道路通达四方

江西赣州地理位置险要,历代为郡、州、路、道、府的治所。早在公元前201年西汉刘邦时就已经设县,公元349年,南康郡守高琰在章江与贡江汇流而成的赣江岸边建立郡治,由于战乱和洪灾,郡城位置多次搬迁,到了公元552年(南朝梁承圣元年),现在的古城地址才固定下来。唐代时古城曾修建土城墙,但常被江水冲毁,到了北宋嘉祐年间,修筑了砖砌城墙,历经南宋、元、明、清、民国多代不断砌筑、加固,形成了完备牢固的城墙防御建筑体系,至今仍然发挥着防御洪水的作用。赣州自古以来就是江西通往湖南、广州、福建的江南重镇,古城位于三江交汇处,是陆路、水路的交通要道,“商贾如云、货物如雨”说的就是赣州商业发达、交通繁忙的景象。

赣州古城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浮城”,被章江、贡江、赣江三面环抱,南面原来还有护城河,作为商贾往来、货物集散的交通重镇,三面环水、江面宽阔的环境为进出古城的人们造成了极大的不便。用船渡水,交通流量少,效率低,不能满足需要。宋朝时,人们开始在古城外的广阔江面上修建浮桥,先后在西河、东河、南河上修了三座浮桥。浮桥沟通了古城内外,使得南来北往的人们可以轻松通过大江,进出赣州,方便了百姓出行和货物流通。第一座浮桥在西津门外的河上,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由赣州知军刘瑾主持,桥与古城西大街相连,是古代的盐运码头,从广州、安徽等地运来的盐都在此处上岸进城。盐是百姓的日用品,家家都要消费,交易自然繁忙,旧日古城的西大街的确是仅次于东大街的繁华商业街,店铺、客栈林立。第二座浮桥修建于南宋时期,建在古城东边的建春门外,主持修造者是当时赣州的知军历史文化名人洪迈。第三座浮桥修建于南宋淳熙年间,由知军周必正修成,坐落于南门外的河上。三座浮桥发挥了极大的交通作用,同时又用来“锁江”,控制过往的船只。古代东、西两座桥上都征收关税,浮桥可以开启,过往商船交了税才能验票放行。

古代很多临海的城市都建有浮桥,随着建桥技术的发展和城市交通的需要,城市不再建设浮桥,古浮桥也被拆除。即使偶有城市造浮桥,主要也是作为旅游景观,而不是交通需要。赣州现代的城市建设中,两座古浮桥也被拆除了,只有建春门外的古浮桥如今还在。1965年,郭沫若来到赣州,曾写下诗句:“三江日夜流,八境岁华遒。广厦云间列,长桥水上浮。”那时的江面上想必三座古浮桥都还在。从建春门出古城,就可以看到江面上长长的浮桥,宛如一条巨龙。这座浮桥原名惠民桥,又称东津桥,全长400米,由一百多只小船拼成,每三只小船为一组,用缆绳将它们连在一起,上面铺设木板,然后用钢缆、铁锚将整条船固定在江面上。建春门浮桥一带在古代是非常繁忙的港口,码头遍布,商船云集,江上桅杆如云,而浮桥又是当时东门外沟通城乡的最重要关口,其交通繁忙程度可想而知。现在赣江水运繁忙的时候,浮桥还会定时开启,让船只通过。平时,浮桥上仍有无数的人来来往往,踏上浮桥进城、下乡、买菜、上学、走亲戚、游玩……历经八百多年的岁月沧桑,古老的浮桥依旧充满活力,成为赣州市独特的人文景观。

图165 赣州古浮桥

卢沟桥是北京市西南的一座大型联拱石桥,横跨在古城北京广安门10公里外的永定河上,离城不远。许地山散文《忆卢沟桥》中曾写到他和朋友一起,出北京广安门,步行去卢沟桥游玩、观景的事。永定河历史上也叫无定河、浑河、小黄河、卢沟河,是北京城外很古老的一条河,发源于陕西省西北部,流经黄土高原,河水带有大量泥沙,色黑。水流湍急,流势凶猛,河水经常泛滥,大量泥沙沉积在河床上,由于不及时疏通,因此,河道经常随流势改变。到了康熙三十七年,疏通河道,砌筑堤坝,河道才趋于稳定,无定河也更名为永定河。卢沟桥所在之处是南北交通要道,是从南方进入京城的必由之路。最初,人们用船渡河,后来,又修建了浮桥。无奈,过往行人、车马太多,交通繁忙,浮桥不能满足通行需要,不得不考虑另外修桥。卢沟桥的名字在《新唐书》里就出现过,宋代范成大的《卢沟》诗里写到的桥还很简陋。现在闻名中外的卢沟桥是金世宗大定二十八年决定修建的,动工修建是在第二年的春天,即公元1189年,此时金世宗已去世。工程历时三年,到金章宗完颜璟明昌三年时修成,命名为广利桥。因它跨越的河也曾叫卢沟河,人们习惯上将此桥称为卢沟桥。(www.xing528.com)

图166 北京卢沟桥

卢沟桥全长266米,宽9.3米,采用纵向联拱方式筑成,共有十一个桥洞,两端靠河岸的桥洞拱券跨度小,只有11米,越往河中间,拱券跨度就越大,最中间的一个跨度达到21.6米。桥墩下面修筑成船形,迎水的船头很尖,而且包裹了三角铁,使得水流一碰到桥墩,就被分流,从而减缓水流对桥墩的冲击。桥墩顺水的一面,修成了船尾的样子。桥上两侧各有石望柱一百四十根,柱高1.4米,桥柱之间镶嵌着石栏板。石柱的顶端都刻有石狮,石狮大小不一,雕刻精美,神态各异,活灵活现,或昂首远眺,或俯视脚下,或回首顾盼、龇牙吐舌、怒目前突,不一而足。有些石柱上不止一头狮子,而是大狮子和小狮子相互依偎,一起蹲在石柱上。人们常说:“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桥上的石狮到底有多少呢?1962年有人统计是四百八十五尊,后来又有人统计是五百零二尊。有些小狮子只是伸出一张嘴或者仅仅露出眼睛,不容易分辨出来,数来数去,令人眼花缭乱,因此卢沟桥狮子的数量难以说清。桥西头有一对石象,大象身上也雕刻着若干数量的小狮子。桥东头的御碑亭内耸立着乾隆皇帝题写的“卢沟晓月”的一块石碑。如此众多的精美石刻装饰,真是桥梁建筑史上的奇观!马可·波罗盛赞卢沟桥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卢沟桥渡口一带本来就是燕蓟地区的交通要塞、兵家必争之地。卢沟桥修成后,更是车水马龙,行人往来不绝。商贾来去,官员往还,进京赶考,离京赴任,都要经过卢沟桥。桥上车碾马踏,人迹匆匆,显示了卢沟桥在进京途中的重要地位。路途遥遥,卢沟桥虽然只是路的一段,但是却成为旅人赏景、休息、话别的地方。通过社会名流、达官贵人,卢沟桥的形象留在了绘画、歌曲、诗词、散文等作品中,乾隆皇帝、康有为谭嗣同等人都曾留下过对卢沟桥赞赏的文字,历代诗词不乏对卢沟桥行旅景观的描写。金朝礼部尚书翰林学士赵秉文的送别诗写道:“河分桥柱如瓜蔓,路入都门似犬牙。落日卢沟桥上柳,送人几度出京华。”元朝的张野在《满江红·卢沟桥》的词中有“桥下水,东流急。桥上客,纷如织”的句子。南宋陈高有诗句云:“卢沟桥西车马多,山头白日照清波。”明代邹缉在《卢沟晓月》中也写道:“北趋禁阙神京近,南去征车客路长。多少行人此来往,马蹄踏尽五更霜。”诗词中写的都是卢沟桥作为出入京都、迎送客人门户的交通繁忙景象。

另外还有西安灞桥泉州洛阳桥、福州万寿桥、苏州宝带桥、灵江浮桥、都江堰安澜桥等,不计其数的桥建在城外,近则几十米,远则数十里。梁桥、拱桥、索桥、浮桥,无论形式如何,名气大小,其作用都是跨越障碍,使“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从而沟通城市内外,方便人们出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