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代桥梁:形式与文化

汉代桥梁:形式与文化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汉代已经形成了我国古桥形式的四大类型:梁桥、浮桥、索桥、拱桥。桥梁逐渐成为故事传说和文学、绘画等艺术作品中的形象,被人们赋予了丰富的含义,千古流传,形成了非常丰富的桥梁文化。“文以桥名,桥因文传”,古桥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钟爱,成为歌曲、绘画、诗文等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从而名扬天下。人们以蓝桥为中心在戏曲等作品中,演绎了不少爱情故事,借蓝桥故事底本表现至死不渝的凄美爱情。

汉代桥梁:形式与文化

人类最初开始在地球上生存,要打猎、迁徙、远行,就必然要面对自然界的高山深涧、江湖沟壑等障碍对人行走造成的不方便。远古时期,人们就地取材,跨过力所能及的障碍。倒伏下来的树木或者自然生长而成的树桥、天然形成的石拱、溪流中的石头、山间峭壁悬崖上的藤萝,都被人们用来跨越水道、河流、峡谷、山涧,帮助人们跋山涉水。不过,利用自然物体形成的“桥”跨水渡涧,适用范围有限,利用率不高,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出行需要。后来,受自然“桥”的启发,人们开始根据需要建造桥梁。人为建造的桥梁,可以达到自由出行的目的,同时也能够充分体现人的创造力。早期人们建造的独木桥、木梁桥、索桥、汀步桥、墩式桥等,都脱胎于自然倒伏于河道上的树木、河中的石头、可供攀缘的藤萝这些自然“桥”,因而桥梁形式比较简单、朴拙。但是,这毕竟拉开了我国古桥建筑历史的序幕。

图161 跨过小溪的石板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建造桥梁,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和西安的半坡遗址中都曾发现修造桥梁的迹象。文献记载,大禹治水时,就曾修造过桥墩像乌龟鳄鱼的桥梁。《诗经·大雅·大明》中说,周文王为了迎娶妻子太姒,就在渭水上修了一座用舟船连接的浮桥。“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丕)显其光”[1],写的就是这件事。周文王所修的渭水桥梁是有文字记载的世界上最早的浮桥。西周以前,桥梁修建多用木料,形式以浮桥和木梁桥为主,城门外护城河上的吊桥也为木桥。秦汉时期,人们开始修建索桥和拱桥。公元3世纪,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今四川成都市南部和西部的江上修桥七座,其中一座叫夷里桥,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座索桥,该索桥以竹子作为主要材料。公元206年,西汉大将樊哙在陕西留坝县的寒溪上建造了我国古代第一座铁索桥。这一时期栈道桥、阁道也开始修建,东汉画像砖上,已出现了拱桥的图案。可见,汉代已经形成了我国古桥形式的四大类型:梁桥、浮桥、索桥、拱桥。汉代以后,我国的桥梁建设发展迅速,进入了鼎盛时期。古桥修建的材料更为丰富,修桥技术更加高超。以四大基本类型为主,古桥的具体建筑形制更加多样,桥的装饰更为精致。飞阁、栈道桥、曲桥、廊桥十字桥、渠道桥、纤道桥等形式,都被创造了出来。

图162 自然形成的“拱桥”

纵观修桥历史,人们用来造桥的材料主要有木材、石头、铁、砖、竹、藤、盐、冰等,这些材料大多就地取材。选用一些特殊材料修桥,也是由当地的气候环境决定的。比如,盐桥是用盐在盐湖上铺筑而成的,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盛产盐的地区,青海省的察尔汗盐湖桥就是一例。北方地区在寒冷的季节里,就利用江河中天然冻结的厚冰做桥渡河。文献中曾记载汉武帝乘坐御辇在滹沱河过冰桥的情景。兰州黄河上,到了隆冬季节,天气酷寒时,一般在十二月中旬,就形成冰桥,供人们渡河。清代安徽定远人方浚颐在《兰州冰桥记》中写道:“……冰桥成,大府帅僚属刑牲以礼河神焉……异哉,冰桥乎!浮桥人役之,而冰桥则神使之,人力所不到者……”冰桥被看作是借神力完成的,因此,冰桥形成,还要进行祭祀活动。乾隆时期兰州诗人王光晟也在《冰桥行》一诗中描述了兰州冰桥的壮美景象:“一夜河凝骇神异,碎玉零琼谁委积。错落元冰大壑填,经过漫水如平地。”黄河上游的支流洮河在冬季形成冰桥时,还能够看到透明的冰层下飞流湍急,而冰桥上人来人往的奇异景观。当然,冰桥渡河也不能贸然行事,兰州冰河形成后,是不是结实,能不能渡河,还要有人去探路。毕竟冰桥难以由人掌控,渡河时冰层一旦塌陷,就会酿成惨剧。历史上修桥过程中,多种材料还被混合起来,形成多样的混合材料来修建桥梁。古代工匠们充分利用材料,用他们的奇思异想和高超的技能,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上,修建了众多坚固耐用、造型精美的桥梁,不少桥梁都成为我国古代建筑中的艺术精品。

图163 横卧于水面上的树桥

数量众多的古桥为人们跨越天堑、出门远行提供了方便,同时,长虹卧波、彩练当空,优美的古桥形态点缀在周围的自然环境中,为江河山岳增光添彩。江南水乡,桥梁密布,人们常常在桥头乘凉聊天、观物赏景。步履匆匆的行人,如有片刻停留,登桥赏景,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事。久而久之,桥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围绕桥梁出现了不少传统习俗。桥梁逐渐成为故事传说和文学、绘画等艺术作品中的形象,被人们赋予了丰富的含义,千古流传,形成了非常丰富的桥梁文化。

“文以桥名,桥因文传”,古桥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钟爱,成为歌曲、绘画、诗文等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从而名扬天下。有些古桥虽然已经颓坏无存了,但是还保留在艺术作品中。《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因画流传,广为世人所知。明初高启曾有“诗里枫桥最有名”的诗句,指的是唐朝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一诗为姑苏寒山寺的枫桥赢得盛名。“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诗流传甚广,连日本小学生都会背。许仙与白娘子的传说故事,也使得杭州西湖断桥声名远播,吸引着不少的文学家去描写断桥、赞美断桥风光。桥在路上,是人们出行、分别的地方,诗文中常借桥来写离别、相思等感伤情怀。古代诗文常以桥为中心意象,勾画一幅幅伤感的图景,写景寄情,借此传达文人的忧愁和感伤。西安的灞桥是古代人们送别亲友,折柳相赠的地方,据《三辅黄图》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杜甫、王昌龄、韦庄等人,留下了很多荡气回肠的灞桥惜别诗,灞桥因此也被人们称为“断肠桥”“销魂桥”。(www.xing528.com)

庄子·盗跖》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说的是尾生在桥下等心上人,洪水来了也不肯离去,最后被淹死。传说中尾生等候女子的桥梁,现实中确实存在过,位于陕西省蓝田县境内,名叫蓝桥。人们以蓝桥为中心在戏曲等作品中,演绎了不少爱情故事,借蓝桥故事底本表现至死不渝的凄美爱情。不过,故事中的桥已经不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桥了,而是想象和虚构的,用来寄托人们的情感,成为一种信守诺言、对爱情忠贞不渝的隐喻和象征,成为表现美好爱情和希望的艺术符号。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家喻户晓,“七夕”也被国人看作是中国的“情人节”。这里的鹊桥就是想象虚构的,它寄托了人们对被外力拆散的爱情的美好愿望。桥因而与爱情故事联系起来,像《断桥相会》《虹桥赠珠》《草桥惊梦》《爱在廊桥》《廊桥遗梦》《魂断蓝桥》《廊桥1937》等,很多与爱情有关的戏曲、电影都被冠以桥名。

因桥而形成的传统文化习俗,也是桥梁文化的表现之一。形形色色的桥俗,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修桥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功德无量,民间素有集资修桥的做法,桥修好后,要在桥头立碑,刻上修桥的原因、过程以及捐资者的名字和捐款数额,借以弘扬善行,以期流芳百世。桥头碑文有的出自文豪之手,具有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比如徐渭的《史氏桥记》、陶望龄的《渡东桥记及铭》等。古代各地都有祭桥的风俗,修桥时,要选择良辰吉日动工,还要祭祀土地神。桥修成后,也要定时祭祀。有些民族地区还有祭桥节,比如,每年的二月二就是黔东南苗族传统的祭桥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到桥上去祭桥神,祭礼隆重,人们充满敬畏虔诚之心。

桥通行前,有“踩桥”的习俗,这一习俗至今仍然存在。最初“踩桥”是指桥竣工后,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开通仪式,请人们来踩桥。一般会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或者好命人“踩头桥”,其他人则依各自身份或家业,排在桥头,等待踩桥。各地的“踩桥会”即由此而来。四川绵阳安县雎水镇每年都会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踩桥会”,自该镇虎头山下的太平桥建成后,一年一度的“春社踩桥”活动经久不衰,踩桥的人成千上万。习俗中认为,踩桥能除去秽气,带来好运。人们在桥上往下扔破旧衣服和钱以消灾免难,焚香祭拜祈福。桥的周围还有民俗表演、拜干爹、市井交易等活动,场面十分热闹。别处还有正月十五元宵节走桥的习俗。江南水乡乌镇,桥梁众多,人们有走桥健身、祈福的习俗,元宵节晚上,大家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提着花灯在桥上行走,走桥要至少走过十座桥,而且不能走回头桥。

图164 四川“踩桥会”盛况

“元宵夜,妇孺以彩纸扎灯,结伴夜游,相率宵行,一路看灯,必历三桥而后止,以却疾病”“行过三座桥,一年病灾消”,这里所说的是“过三桥”的习俗。这个习俗在江南地区流传很广,对于旧时代的妇女来说,能在特定的日子出来走桥,实在是一大乐事。有些地方,姑娘出嫁和孩子满月也有“过三桥”的习俗。旧时,绍兴姑娘出嫁就要走三座桥,分别是福禄桥、万安桥、如意桥,桥的名字正合喜事吉祥如意的愿望,新娘花轿过这三桥,以图吉利上海的许多城镇,孩子满月时,要过三座桥,当地人认为,“过桥”后的小孩能够免除病灾,长大后胆子大,做事有魄力。时过境迁,现在,“过三桥”的习俗已慢慢淡化了。

桥和佛教文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桥的功能就是沟通阻隔,使原来不通的道路变为通途,利于人们通行。许地山在《忆卢沟桥》中说:“我又想着天下最有功德的是桥梁。它把天然的阻隔连络起来,它从这岸渡引人们到那岸。”[2]修桥,造福百姓,行善积德,因此,古代僧侣参与造桥是很普遍的事。福建的龙江桥就是太平寺的僧人看到龙江水势汹涌,渡河之人经常翻船落水,于是发愿募捐修建的。我国僧人参与造桥主要是从宋代开始的,长桥之乡泉州的每一座桥,几乎都有僧人参与修造。一些古桥上设有佛龛,比如福建永春县通仙桥的中间就设置有佛龛,供奉着观世音菩萨像。云南建水双龙桥中间建的阁楼中也设有佛龛。还有的桥头建有佛塔或者桥上雕刻有宣扬佛教教义的图案,都印证了桥梁建筑在佛教文化中的地位。

桥从此岸跨到彼岸的形象,与佛教普度众生,从“此岸世界”到“彼岸世界”的精神有相通之处,“广度一切,犹如桥梁”,这句经文说明了佛教对桥梁精神的认识。佛家建筑常常借用此义,在寺院内或者寺门外修桥。无锡金莲桥就是一座寺内桥,位于无锡市西惠山东麓的惠山寺内,横跨于金莲池上。临河的古寺修建寺前桥的较多,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苏州虎丘的云岩禅寺、苏州城内的原报恩寺等都修有寺前桥。寺前桥使人们在入寺门前经过一座桥,寓含着从凡尘俗世度入佛门净土世界的意义。放生桥、普安桥、广济桥、普济桥、渡僧桥等,从一些古桥的名字上,也能看出桥与佛教文化的不解之缘。

古代建筑讲究风水,桥梁修造自然也受到风水文化的影响。能否造桥,如何造桥,选桥址,勘定周边环境,选择什么材料,造什么形制的桥,还有造桥的开工日期等,都有风水讲究。不管是民间还是官方造桥,先要由“风水先生”选址。桥址选得好,可以改善风水。考虑到对风水的影响,造桥有一些禁忌,比如,一般认为桥面中线不能对准住房,否则,住宅就会“受冲”,不吉利。风水里面认为,流水会带走一家或者一地的财运和福气,不过桥能锁水,可以使风水变好。桥还能聚气,连通气息,通过修桥,可以把好地方的风水扩展到别处去,使附近地区或人家得到福祉。桥的修建会影响到墓葬的风水,决定儿孙后辈的发达与否,桥的风水会影响到当地读书人能否成才、做官。古代各地都有修建风水桥的传统,现在,也有修风水桥的事情出现。风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化现象,古桥建筑也是体现传统风水文化的一种载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