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密檐式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塔的外形线条更具柔曲之美

密檐式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塔的外形线条更具柔曲之美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塔形式多样,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缅式塔、单层方塔、花塔等。塔是佛教徒顶礼膜拜的纪念物,中国人认为应该具有高大、庄重的形象,因而,印度塔与汉代已有的高观楼阁结合,脱离了一层的半圆形土丘形式而向高空发展,变成下面是多层楼阁,楼阁顶上为刹顶的结构。四角翘伸、层层叠加的外檐,增添了塔向上的动感,也使塔的外形线条更具柔曲之美。

密檐式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塔的外形线条更具柔曲之美

塔在我国古代建筑类型中比较特殊,它与楼阁相似,但是体形比楼阁更加高耸,挺拔突兀、向上直入云天的形象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在辽阔的神州大地上,耸立着高低、大小不一,多姿多彩的古塔,山河塔影构成独特的景观。中国古塔形式多样,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缅式塔、单层方塔、花塔等。无论塔的形式如何变化,它们的原型最初是由印度传入的。

图154 佛塔图(依次为窣堵坡、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单层方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

塔是印度佛教的建筑,用来掩埋佛骨。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弟子们将其遗体火化,烧出了许多晶莹透亮的舍利子。众弟子把这些舍利子奉去各地埋葬,以供信徒们膜拜。舍利子埋入地下,上面堆一座半圆形的土堆。早期的塔指的就是这半圆形的坟丘。塔在梵文中作Stupa,音译为“窣堵坡”,巴利文中为Thūpo,音译“塔婆”。中国最初以佛陀的译音“浮屠”“浮图”指代窣堵坡。完整的窣堵坡形态包括贴近地面的基坛、半圆形的覆钵及覆钵上面的刹顶,刹顶由平头和伞盖或者相轮组成。刹顶的下部与塔内的中心柱连在一起,象征着连接上下三界的“宇宙之柱”。

印度“窣堵坡”式样的塔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流传的过程同时就是印度塔中国化的过程。受我国本土建筑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印度塔原来的形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楼阁式塔,是印度“窣堵坡”和中国楼阁相结合而产生的。塔是佛教徒顶礼膜拜的纪念物,中国人认为应该具有高大、庄重的形象,因而,印度塔与汉代已有的高观楼阁结合,脱离了一层的半圆形土丘形式而向高空发展,变成下面是多层楼阁,楼阁顶上为刹顶的结构。楼阁式塔和密檐式塔是中国式塔的主要形式,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传统也融入了塔的修建中。有些塔是木结构为主,还有的是木结构与砖石结构结合。木结构的运用,使塔的修建设计更为灵活,造型更加美观好看,塔因而也具有了传统木结构建筑飞檐上举、斗拱交错的特点。四角翘伸、层层叠加的外檐,增添了塔向上的动感,也使塔的外形线条更具柔曲之美。

图155 印度最古老的窣堵坡(桑奇大塔)

楼阁式塔最为典型地体现了中国楼阁和印度窣堵坡的结合,此种塔将窣堵坡原型缩小,放置在塔顶上,下面的塔身为多层楼阁,每层都有屋檐。楼阁式塔有木构的,也有砖石结构和砖木混合结构的。山西应县木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的一座木构楼阁式佛塔,此塔位于应县县城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在山门与佛殿之间的中轴线上。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木塔平面为八角形,外观五层,总高67.31米,每层都有屋檐,底层扩出一周外廊,也有屋檐,因而形成重檐,共有六重屋檐。塔身犹如多层楼阁,每一层之间还有一个暗层,实际上塔为九层。各层由下而上逐级缩小内收,塔身虽粗壮硕大,仍然挺拔高峻,雄伟壮观。塔的结构采用内外双层环形木柱空间结构,每层里面的八根柱子围成八边形空间,外面的二十四根柱子围成每边三开间的大八边形,上下两层之间的暗层内,纵横交错的木构件将两层构架紧密套合在一起,层层相连,塔的内部结构十分稳定,如此,才成就了木塔近千年屹立不倒的奇迹。塔身的下面是分上下两层的高大台基,塔顶锐利的刹柱直刺云中,似乎与天相接。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每层都设有围护栏杆,塔内每层装有木质楼梯,人们逐级而上,可以攀登到顶端。

图156 山西应县木塔

佛教传入中国不久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木塔修建流行一时。公元495年北魏迁都洛阳后,在城里大建佛寺,佛寺最多时,达到一千三百所。这些寺中的塔多为方形的楼阁式木塔,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洛阳永宁寺塔,据《洛阳伽蓝记》记载,永宁寺木塔高约300米,九层,四面,每层每面各有三门六窗。高大巍峨矗立在城内的木塔,百里之外都可以看到。300米的高度有点夸大其词,不过,根据考古发掘和推算,估计塔高100米是有可能的,这样的高度也足以成为木塔群中的佼佼者了。遗憾的是,这座历史上最高最大的木塔,在修建几十年后,于公元534年被大火烧毁。由于木材容易起火,木塔建筑极易毁于火灾,历史上曾经修建过的难以计数的木塔,几乎都不存在了,如今留存下来的南宋以前修建的木塔,只有应县木塔一座。

与木塔相比,砖石结构和砖木混合的楼阁式塔不易被火灾损毁。因此,唐代佛事盛时,就用砖石塔来代替木塔,外形上仍保持楼阁的样子。砖石楼阁式塔有两种:一种是用砖砌塔心,用木结构做挑檐和平座栏杆等,就是砖木混合结构的塔。另一种是完全用砖石模仿木质构件来砌筑。唐宋以前的砖石楼阁塔各地完整保存下来的很多,西安慈恩寺中的大雁塔就是其中之一。大雁塔全用砖石砌成,位于西安市和平门外的慈恩寺内,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由高僧玄奘创建,用来贮藏供奉他从印度取回的佛经佛像。玄奘主持修建的塔,表面为砖,中心是土,高五层,过了仅仅四五十年就坍塌了。武则天时重新修建,全用砖砌,后来历次修缮,基本忠实于原貌。大雁塔平面为方形,是唐代最流行的形制。塔为七层,高64米,各层都有突出于墙体平面的隐柱和砖雕成的斗拱和塔檐。隐柱将塔身墙面分为一个个开间,自下而上,间数减少,宽度也逐渐缩小,塔的整体因而形成一个方形的椎体。每层四面正中开辟有拱形门洞,从底层南面的塔门进入,顺着盘旋而上的楼梯,可以登到塔顶,各层劵门,可供向外眺望。

大雁塔全用砖砌成,仿木结构的出檐相对较短,无法外伸很长,塔檐无法做到飞升上举,造型比较简洁、古朴。砖木混合结构的塔则既坚实耐久,又能够在外观上保持木楼阁塔的样子,做到曲线柔美,塔檐挑出深远,层层上举飞升,形成秀丽美观的造型。上海的龙华寺塔、松江方塔,苏州的报恩寺塔都属于砖身木檐的混合结构塔。松江方塔又叫兴圣教寺塔,位于上海松江区东南的三公街,建于宋代,历代都有修葺,1976年又进行过一次大修,修缮时充分利用原有构件,新的构件也是参考宋代建筑史料制作,目的是尽量保持塔的宋代风格。松江方塔平面为正方形,共九层,塔身用砖砌,各层铺木楼板,楼梯为木梯,塔外的木质屋檐上挑起翘,形成的线条非常柔和。塔檐和平座都有斗拱支撑,整个塔共用177个斗拱。方形平面、空筒形塔身,沿用的是唐代佛塔的形制。塔总高48.5米,出檐深,塔身瘦,从低到高逐层内收,塔刹挺然高举,堪称玲珑秀丽。形体优美、高耸入云的松江方塔,在蓝天白云、绿树清波的映衬下,更加婀娜多姿,宛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具有江南建筑特有的秀美风格。

图157 大雁塔

密檐式塔也是印度佛塔中国化的一种形式,它是由楼阁式塔演变而来的。楼阁式塔在塔檐之间有相当于楼阁层高的塔身,密檐式塔则没有,而是把塔的底层高度拉长,将以上各层塔檐之间的距离缩短,使得各层塔檐密叠在一起,层层相接。辽金时期,密檐式塔成为佛塔和墓塔的主流,当时北方密檐式塔典型的结构是:平面八角,砖砌实心,底部为高大的两层须弥座,其上为第一层,塔身很高,四面有砌筑假门窗。第一层之上层层塔檐密叠,最上部有砖砌的塔刹。北京天宁寺塔、辽宁北镇崇兴寺塔可以看作是这类塔的代表。唐朝的密檐式塔的形制与辽代不同,一般为方形,内部为空筒状,里面有木楼板,有梯子可供上下攀登。西安小雁塔、大理千寻塔、河南登封法王寺塔都是这种形制。不论是唐朝还是辽代的密檐式塔,都很注重塔的外部造型和表面的装饰,外墙上雕刻有花样繁多的图案,尤其是辽代的塔,细部处理更加细致,刻画精细,形成了繁复华丽的风格。也可以这样说,唐代的密檐式塔中国化的程度较高,从外形上明显能够看到楼阁式塔的影子,而辽金时期的密檐式塔则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

图158 松江方塔

除了楼阁式塔和密檐式塔,由于信仰佛教教派的不同和地域、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各地还能看到喇嘛塔、金刚宝座塔、缅式塔、单层方塔、花塔等风格不同、形貌各异的佛塔。塔是埋葬佛骨舍利供佛教徒敬佛、礼佛的建筑,一般是随着寺院而建的。最初塔占据寺院中心位置,一座寺院只建一座塔,周围布置群房,不见佛殿。后来,有了佛像,随之出现了供奉佛像的大殿。大殿和塔在寺院中的位置并不固定,从魏晋到唐、宋,历代屡有变迁,形成了不同的寺院建筑布局:前殿后塔、前塔后殿、塔殿并列、双塔制度。塔修建的位置不同,体现出对其崇拜重视程度的不同。有了佛殿后,塔不再是寺院中唯一的中心建筑,而是成为寺院建筑群中形体高耸、具有招引力的标志性建筑。(www.xing528.com)

图159 天宁寺塔

塔作为佛教建筑,具有精神崇拜的意义,同时,耸立于各个寺院中的挺拔入云、造型各异的塔,也为城市、山林增色添辉,成为美化环境的独特景观。有一些古老的寺院已经消失,其他的建筑也已无存,只有塔还矗立在天地之间,人们自觉不自觉地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塔,塔的宗教意义不再被强调。当塔渐渐脱离寺院而单独修建时,也就从神圣的宗教世界渐渐进入了俗世,进入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塔所蕴含的佛性慢慢淡化,世俗人性的趣味增加了。单纯的风景塔、风水塔、纪念塔等在各地出现,加入了我国古塔建筑的行列,丰富了古塔建筑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大多数建筑物都比较低矮的环境中,拔地擎天的塔无论矗立在何处,其突出于其他地表建筑物的体量,都会形成一个制高点,成为地标性的建筑。一些古塔在特殊时期被用来瞭望敌情,也有一些靠江邻海地区的塔,被作为航标,成为“灯塔”,用来为航船指引方向,这些作用都是由塔建筑拔地千寻的高大形象延伸出来的。河北定州城内有一座古塔,通高84.2米,是我国现存最高的砖塔。该塔始建于北宋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当时的僧人从天竺取回了舍利,决定修塔供奉。塔址选在古刹开元寺内,现在寺院已损毁,仅存一塔。此塔全用砖砌,用了五十年才修成。塔为正八角形,是楼阁式塔,外观十一层。塔内设楼梯可登临各层,塔壁与塔心之间有走廊环绕,走廊与四面的门相通,便于四方看视。定州位于北宋与辽国交战的区域,两国相争时期,宋兵利用此塔登高瞭望,监视辽军动向,佛塔因而具有了军事防御的功能,由此,此塔也被人们称为料敌塔。

图160 开元寺料敌塔

屹立于江畔海湾的古塔,成为行船的航标,也是塔建筑功能的自然延伸,尽管这不一定是修塔的初衷。钱塘江畔日轮山上的六和塔,由吴越王钱弘俶于公元970年修造,本是用来供奉佛骨舍利和镇压钱塘江潮、希求平安的。不过,塔成之后,塔上夜夜不息的明灯,穿透黑暗,成为江面上来往船只的导航标志。福建晋江市是滨海城市,也被誉为“泉南佛国”,境内分布的一些塔曾是古代重要的航标。六胜塔屹立在泉州湾入海处的石湖金钗山上,是一座建于元代的石塔,塔为楼阁式,古代沿海没有设置灯标时,六胜塔就起着航标的作用。另一座塔叫姑嫂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位于晋江石狮的宝盖山上,背靠泉州湾,面临台湾海峡。关于姑嫂塔有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闽南大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一位穷苦的青年农民无法缴纳地主的田租,被迫离别新婚妻子和妹妹,到海外谋生,约定三年后回家还债。这位农民离开后,三年过去了,青年农民在回程中舟船没海。姑嫂俩望眼欲穿,于是在宝盖山上用石筑台,登台远眺,盼望亲人回家。日日年年,垒石千万巍然如塔,但依然不见亲人归来。绝望中的姑嫂俩纵身跃入大海。为纪念她们,人们就将塔称为姑嫂塔。姑嫂塔是一座用花岗石建造的楼阁式塔,共五层,高21米,矗立在宝盖山顶,视野开阔,引人注目。《泉州府志》上说它“关锁水口镇塔也,高出云表,登之可望商舶来往”。可见,姑嫂塔的真正作用,是作为航标,引导航船安全抵岸的。

塔不仅可以点缀周围环境,装点河山,成为美丽的景观,同时可供人们登临远望,居高临下观赏周围美景。高耸的体量,也使塔成为人们登高远观、骋目抒怀的好去处。登塔观景,在古代成为很普遍的现象。从此意义上来说,塔和观景楼阁的作用是相同的。而且,塔能观景揽胜,确实与中国楼阁形式的结合有关系,印度埋佛祖舍利的塔,无论从人们对佛的膜拜与尊崇,还是从覆钵形的建筑样式来说,都是不适合登临的。塔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固有楼阁的影响,建筑形制有了改变,塔因而慢慢具有了高层楼阁本来就有的登临观景的功能。人们在建造过程中,为了使塔满足登高揽胜的需要,对其结构有一些适应性的改变,比如,塔内楼层和楼梯的宽度、高度、坡度便于人们攀登和驻足停留,门窗设计相对开敞,便于纳景采光,每层周围回廊环绕,并安设栏杆,便于人们走出塔外,凭栏观景等等。

定县料敌塔建成后,逢节开放,游人登高远望,成为习俗。上海松江方塔、湖南回龙塔、开封繁塔、苏州报恩寺塔、广州六榕寺花塔等,都可沿梯拾级而上,登临塔顶,凭栏远眺,四周美景尽收眼底,自然景观人文世情一览无余。西安大雁塔是著名的佛塔,同时也是古城长安市民登高观景的地方。唐代惯例,不仅一般人春、秋游览要登临雁塔,而且考中进士的人还要登塔,在塔上题写自己的名字,抒发豪情壮志。“雁塔题名”因而成为文人雅兴,千百年来,各方学士文人登塔赋诗,留下了大量轶事趣话和有价值的诗词歌赋,成为古塔的另一种风景,丰富了古塔的文化内涵。“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忽然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目看。”刘禹锡的这首名为《同乐天登栖灵寺塔》的诗,描述的就是登塔游览的景象。同游者白居易也有诗作《与梦得同登栖灵寺塔》:“半月腾腾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共怜筋力犹堪任,上到栖灵第九层。”两位诗人同登共游,不仅写下了登塔的佳作,也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却讶飞鸟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登塔游览时,飞升而上、置身云中的感觉和不同寻常的雄奇景象,的确令人神往。

【注释】

[1]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88页。

[2]罗贯中:《三国演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第365页。

[3]《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270页。

[4]乐嘉藻:《中国建筑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5]乐嘉藻:《中国建筑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6]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445页。

[7]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445-446页。

[8]李允鉌:《华夏意匠》,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4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