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声闻四达:城市中心的钟鼓楼

声闻四达:城市中心的钟鼓楼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皇宫内、城墙上、佛寺道观中,城市的中心地带都能找到钟鼓楼的身影。以钟鼓声为信号,传递时间信息,约束个人的行为。城市中的钟鼓楼主要用于报时、报警,通过钟鼓声节制、统一人们的行动,起到警示、提醒的作用。城市中的钟鼓楼目前所知起源于汉代,汉代城门上的谯楼与市场中央的市楼,其实质就是钟鼓楼。体量巨大,位置居高的钟鼓楼,可以使钟鼓之声远播,从而影响百姓。位于城市中心、声闻四达的钟鼓楼是一座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声闻四达:城市中心的钟鼓楼

鼓楼也是古代城市中的楼阁式建筑,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没有钟鼓楼的古城,必然缺少一种文化韵味。钟鼓楼是用于报时、报警的建筑,也是古代礼制建筑。皇宫内、城墙上、佛寺道观中,城市的中心地带都能找到钟鼓楼的身影。我国古代究竟有多少钟鼓楼,尚无确切数字。不过,钟鼓楼分布较广,王城皇都,像北京、西安、南京等大规模的城市都建有钟鼓楼,很多地方城市包括县城,甚至一些乡村都有钟鼓楼。

钟鼓楼建筑的形成源于古代的钟、鼓文化。钟、鼓在古人的生活中出现很早,传说在炎帝黄帝时就开始铸钟,从考古出土文物来看,已经发掘出了距今6000至5000年前的细泥红陶制成的钟,这是人们见到的最为古老的钟的样子,是钟的雏形。夏商周时,铜钟的铸造技术飞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青铜钟。鼓的出现与人类模仿打雷的声音有关,传说远古时代黄帝得到怪兽夔,“以其皮为鼓”。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鼓是用鳄鱼皮蒙成的陶鼓,山西省襄汾县陶寺原始社会晚期遗址出土,距今已有上万年历史。后来,相继出现铜鼓、木鼓、石鼓等多种多样的鼓。

钟鼓声音浑厚响亮,表现力强,是最古老的乐器。鼓在古人的生活中有了广泛的使用,相应具有了多种功能。人类早期的狩猎活动中,钟鼓起到为人们壮胆,吓退野兽的作用。之后,钟鼓用在战场上,可以鼓舞士气和指挥军队行动,《左传·曹刿论战》中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在传统礼乐文化体系内,钟鼓自然被用作祭祀、宴飨娱乐时的礼器和乐器。钟鼓之乐是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拥有礼器,成为权利、地位的象征,历代统治者在国家统一之后,很重视钟鼎的铸造,认为拥有钟鼎礼器,就是拥有权利、地位,富贵人家因而也被说成是“钟鸣鼎食之家”。佛教从异域传入我国的过程中,逐渐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钟鼓与佛教发生关系,成为佛教寺院中不可缺少的法器。佛钟也称“梵钟”,是法器,又是佛乐中的主体乐器,寺院中也用它来报时,僧侣生活与“晨钟暮鼓”紧密相连。尤其到了隋唐时期,佛钟在寺庙中更是普及,受到广大佛教徒的崇拜,被看作是与天界佛国沟通的法器,深沉、浑厚、绵长的钟声成为佛国的声音象征。

古代没有钟表,人们靠日晷和漏壶这种古老的计时方法掌握时间。但是要用相对精确的时间统一人们的行为,进行管理,只有日晷和漏壶是不够的。钟鼓不同寻常的声音,传响久远,令人警觉,使人感奋。因而,古代寺院、军队、城市中就用钟鼓来报时。以钟鼓声为信号,传递时间信息,约束个人的行为。钟鼓具体何时用于城市报时,不得而知。东汉崔寔《政论》中记载:“钟鸣漏尽,洛阳城中不得有行者”,说明东汉时已实行宵禁,以钟声为信号表征时间,约束人们的行动。古人用更来计算晚间的时辰,一夜分为五更,即现在的两个小时为一更。每到定更时间,就有专人负责击鼓撞钟报时,二更到五更一般只撞钟不击鼓。入夜的定更和早上的亮更报时,则既要敲鼓又要撞钟,故有“晨钟暮鼓”之说。寺院中的“晨钟暮鼓”并不是早上敲钟、晚上击鼓,而是早晚都要敲钟击鼓,只不过,早晨是先敲钟后击鼓,晚上是先击鼓后敲钟而已。历代城市报时模式并不固定,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早晚采用“晨鼓暮钟”的模式报时。蔡邕的《独断》中说:“鼓以动众,钟以止众。夜漏尽,鼓鸣即起;昼漏尽,钟鸣则息。”唐代起改为“晨钟暮鼓”的报时模式。唐长安实行里坊制,每个里坊相对独立,有围墙,四面或两面设坊门,根据钟鼓报时的声音,早晚按时开启、关闭坊门或者宫门。早晨钟鸣开门,万户出行活动,夜晚鼓响关门,提醒人们回家,不要犯宵禁。唐代诗作中不乏对“晨钟暮鼓”的描写。李咸用的《山中》说:“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贾岛的《送皇甫侍御》写道:“晓钟催早朝,自是赴嘉诏。”另外,钟鼓的报警与通传功能,与报时功能在某种意义上是相通的,就是用来传递信息,让人们据此采取相应的行动。战国时的西门豹治邺时,就曾击鼓通报敌人进攻的信息,军队和百姓据此迅速集结起来,打退了敌人的进攻。钟鼓报时功能的广泛应用,催生了城市中钟鼓楼的出现。

图147 北京钟楼上的古钟

钟鼓楼从无到有、再到形成一定形制的发展过程,与钟鼓文化密切相关。秦朝时,宫殿中已使用钟鼓,《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每破诸侯……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不过,专门为钟鼓而造的建筑似乎还没有出现。到了汉代,长安城的宫中有了专门悬挂钟的房屋,叫钟室。《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吕雉杀死韩信的地方,正是长乐宫的钟室。说明在汉代,已经有了专门放置钟鼓的屋舍。三国曹魏邺城的宫城里,已建有钟楼和鼓楼,分布在前朝主殿文昌殿前的东、西两面,左钟右鼓排列。唐代长安宫城中太极宫和大明宫内都有钟楼和鼓楼。明代开始,宫城中不再建钟鼓楼,不过钟、鼓不能不用,紫禁城午门正门楼的东西两边设有钟鼓亭。宫中的钟鼓有报时、报警的作用,当皇帝举行朝会、祭祀等重大典礼时,还作为节制礼仪的司乐使用。

城市中的钟鼓楼主要用于报时、报警,通过钟鼓声节制、统一人们的行动,起到警示、提醒的作用。城市中的钟鼓楼目前所知起源于汉代,汉代城门上的谯楼与市场中央的市楼,其实质就是钟鼓楼。谯楼,建在古代城门上供人们居高临下远望观察四周,楼内一般有大钟,早晚撞击报时,有紧急敌情时,用来报警,向城内居民通传情况。谯楼也有建在城内或者城墙一隅的。市场中央的市楼在四川新繁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市场图》中可以见到,市场中央的楼上悬挂着大鼓,以鼓声作为市场开放和关闭的信号。魏晋南北朝,北魏的都城平城内已设有鼓楼,其后,在州府县城设鼓楼报时成为制度。宋代的《营造法式》中说:“鼓钟双阙,城之定制。”这说明钟楼和鼓楼相对相配、左右呼应的建筑定制在宋代已形成。

图148 西安鼓楼

城市中的钟鼓楼是全城的司时中心,大多建在城市的中心地带,道路四通八达的地方。体量巨大,位置居高的钟鼓楼,可以使钟鼓之声远播,从而影响百姓。据说,开封钟楼的声音在45公里之外还能听到,北京钟鼓楼的声音可以传到通州。位于城市中心、声闻四达的钟鼓楼是一座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元朝时,钟楼就设在大都城的中心,元大都设有中心台,这里是城市东南西北的中心,鼓楼叫齐政楼,设在中心台稍东的地方,另在附近还设有钟楼。明初建都南京,南京城内的钟鼓楼修建在全城几何中心的一个高40米的黄土台地上,用来报京城时间,统一政令。明清时期是钟鼓楼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从京城到地方,一座座高大挺拔、气势雄伟的钟鼓楼在神州大地上拔地而起,兼有报时、报警和礼仪等多方面的功能。明清北京城内的钟鼓楼修建在全城南北中轴线的北端,是中心地带中轴线建筑的结束。西安钟鼓楼也修于明代,在古城四大街的交汇点上,也属于全城的中心,符合钟鼓楼修建要“必于中城,四达之衢所”的要求。

钟鼓楼的建筑形式脱胎于城台上的谯楼,一般下面有砖砌或石筑的台基,寺院中的有例外,台基高大厚实,足以撑高楼阁。台基之上为木构或砖石仿木构的楼阁、殿堂式建筑,大多为两层、三层,也有四层以上,甚至七八层的。一般底座台基都开辟有东西相通、南北相通或者四面通达的劵门洞,劵门额上有石刻的文人名流或者官员们的题词,楼阁上层飞檐下也会悬挂匾额,有些钟鼓楼的匾额两侧还有对联。这些题词、匾额和对联能够反映出钟鼓楼建筑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突出四方通达、声闻远播、体量巨大的钟鼓楼报时与景观的功用。“声闻于天”“文武盛地”是西安鼓楼的匾额。张掖钟鼓楼上的匾额在清代康熙年间重修后,东西南北四面分别改为“九重在望”“万国咸宾”“声教四达”“湖山一览”,四面匾额说尽了钟鼓楼镇远安边、一统教化、登高揽胜的功能与用途。酒泉钟鼓楼四面劵门额上的题词分别是“东迎华岳”“西达伊吾”“南望祁连”“北通沙漠”,楼阁二层东西两面高悬“声震华夷”“气壮雄关”的木制匾额。南京鼓楼二楼的大殿前有“鼓楼揽胜”的匾额,匾额两边有对联,上联是“闹市藏幽于无声处闻鼙鼓”,下联为“高台揽胜乘有兴时瞰金陵”。对联虽为今人所题,不过也深解鼓楼内蕴,描画出了鼓楼清晰的面影。康熙首次南巡时,曾登临当时残存的明代鼓楼城台观景,将南京城龙盘虎踞的形式地貌尽收眼底。此后,地方官在此地树碑,重新建造了鼓楼。

图149 张掖钟鼓楼(www.xing528.com)

北京现存的钟鼓楼是两座建筑,全城中轴线最北端的是钟楼,钟楼南面为鼓楼,两楼前后纵向排列,相距约百米。鼓楼建于明永乐年间,清嘉庆年间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缮。鼓楼台基为砖砌,高达4米,台基上面是一座五开间的木构殿堂,屋顶为重檐歇山顶式。由于台基与二层殿堂之间四围也修了屋檐,使得台基加上劵门、屋檐,也像一座殿堂,外观上改变了钟鼓楼基座就像一个普通墩台的形象,使得整个建筑浑然一体,飞檐翼角,更加雄伟壮丽,显示出皇都鼓楼与其他地方鼓楼的不同寻常之处。鼓楼屋檐上覆盖灰色筒瓦,加油绿琉璃剪边,檐下四围饰有彩画,墙体为红色。基座南北正中各开有三座拱劵门,中间劵门大,两侧的小一些,东西各开拱劵门一座。基座北墙内有旁门,里面有六十九级石阶梯,沿着石阶梯可以攀登到二楼。二层殿堂的四面均有方格门窗,殿外四周有一米多宽的廊连通,外围有木护栏。殿堂大厅内原来设更鼓二十五面和铜壶滴漏一座,用来计时、报时。铜壶滴漏现在已经不知所踪,更鼓中,其中一面是主鼓,其他二十四面鼓比主鼓小,代表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更鼓中现仅存主鼓,不过已经伤痕累累,残破不堪了,鼓面上的刀痕是八国联军入侵时留下的。曾经早晚传响于周围胡同内的钟鼓声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偶尔在年节或者表演的时候,还能听到钟鼓的声音。鼓楼总高46.7米,比钟楼矮一些。

图150 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鼓楼

北京钟楼始建于元代,位于当时元大都万宁寺的中心阁,明代永乐年间在现址又建钟楼,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与红色彩饰、雕梁画栋的鼓楼不同,钟楼为青砖灰墙黑瓦,色彩较为朴素。钟楼有高低两层,通高47.9米,是一座无梁式砖石结构建筑,内部所有的梁、柱等构件,全用石料凿成。钟楼平面呈正方形,楼身的四边里面形制相同。底层为高大的砖石平台,台身上面有城垛,四面各开一劵门,内部交叉成十字,中间形成边长6米的天井,东北角有一座登楼的小劵门,内有石阶梯七十五级。沿着陡直的石阶可达二层,二层主楼为重檐歇山顶式,屋顶覆盖黑琉璃瓦绿剪边,下面有汉白玉须弥基座。主楼面阔三间,四面各开一座劵门,劵门左右两边对称开有劵形石雕窗各一,周围有汉白玉石栏杆围护。主楼南面有台阶通往城台,供人们上下。钟楼设计的天井、声道等结构,能够起到共鸣、扩音、传声的功能,钟声从楼内传出,更加清亮悠扬,达到“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的效果。楼内陈列的铜钟铸于明永乐年间,重达63吨,是我国现存铸造最早、最重的古钟,堪称古代“钟王”。钟体全由响铜铸成,采用传统的泥范法,利用地坑造型,群炉熔铸,撞击时声音浑厚响亮,能够响彻百里。

图151 北京钟楼 

图152 钟楼内陡直的石阶梯

西安钟鼓楼是著名的明代建筑,钟楼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当时古城西安的纵横干道贯穿四面城门,在城中形成一个十字交叉点,钟楼正好坐落于这个交叉点上,位于全城的中心。后来扩建西安城后,钟楼位置偏向西面,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钟楼被移到现在的位置,仍然是古城四条大街的交汇点。钟楼下面为砖石结构的正方形基座,北面有双向踏步可登楼,砖基座四面各开一门洞,门洞通向四条大街。过去劵门洞是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交会的通道,人流车辆从门洞中通过。基座上面是两层木结构楼体,方形平面,外面有回廊环绕,楼内有木梯可盘旋上楼。楼顶为重檐四角攒尖顶结构,覆盖绿色琉璃瓦。高耸于楼顶上的大圆顶高达5米,木心,外包铜皮,铜皮表面敷有金箔。整个宝顶金光闪闪,灿烂夺目。鼓楼比钟楼早建成四年,位于钟楼的西北角,与其相距不到半里路。鼓楼呈长方形,基座的南北正中辟有劵洞门,基座之上的楼分为上、下两层,均为七开间,进深三间,四面有回廊,楼顶为重檐歇山顶。古代钟鼓楼内悬有钟、鼓向全城报时。

图153 西安钟楼

巍然耸立于各个城市的钟鼓楼,体形高大,屋檐起翘,居高临下,俯瞰里坊街区,在满足报时、报警功能外,同时也成为一座古城中的标志性建筑,形成古城中以钟鼓楼为中心的景观文化区,是古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建筑设施。时过境迁,如今,楼内的钟、鼓已经不再朝夕鸣响,不再被用来统一、指挥人们的日常行为活动,而是作为历史的见证者、纪念物,陈列于钟鼓楼内,供人们观瞻。人们登临钟鼓楼,凭楼眺望,城市美景尽收眼底。偶尔被撞响的钟鼓声,幽远、浑厚,仿佛是穿越时空的遥远回声,回荡在现代城市的上空,令人对古代钟鼓楼所奏响的千年不绝的雄壮乐曲有了些许的体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