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岳阳楼:湖光山色与城市空间

岳阳楼:湖光山色与城市空间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晋、南北朝时期改称“巴陵城楼”。唐时,中书令张说贬官驻守岳阳,修葺楼台并正式定名为“岳阳楼”。登临其上者,远眺可欣赏湖光山色,宠辱偕忘,超凡脱俗;回望又见市井繁华,热闹历历在目,可谓坐观万景,别有趣味。图142宋代界画中的黄鹤楼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美誉的黄鹤楼,巍然屹立于湖北武昌长江南岸的蛇山上。

岳阳楼:湖光山色与城市空间

楼与阁都是古代的多层建筑物,楼、阁本来是有区别的,《尔雅·释宫》中曰:“四方而高曰台,陕(狭)而修曲曰楼。”《说文解字》上说:“楼,重屋也。”从这些说法可知,楼来源于早期的高台建筑,与台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两层以上的建筑物。“台而兴者为楼,楼者,台上之建物也。”[4]楼继承了台追求高度和向上的特点,建筑形式比台更加完善。阁,最早的时候,不是建筑物的一种门类,而是指古代安在门上防止门闭合的长木桩,或者指用木板做成的搁置食物的工具,后来阁才发展为一种建筑物,指的是两层或多层的房屋,类似楼房,四周有隔扇或者栏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楼与阁在早期是有所区别的。楼是指重屋,是指下部架空、底层高悬的建筑。”楼,就是屋上架屋,而阁最大的特点则是底部悬空,其上建屋,也形成多层建筑。楼阁形制的差别与其来源有关,楼来源于北方的高台建筑,而阁是南方干栏式建筑的发展。后来,楼阁互通,不再严格区分,唐宋以降,楼阁合二为一,成为两层或两层以上建筑物的一种通称。

中国古人喜欢修建楼阁,形态各异的楼阁矗立在市井之中、园林之内,高山之巅、大河之滨,地域分布很广。无论皇家贵族、宗教门派还是州官县府,都把楼阁看作神圣、尊贵或威严的象征。楼阁修建的最初目的也各不相同,或镇妖除魔,或修仙求神,或宣扬政绩,或改变风水、振兴文运,或纪念大事、名人,或登高游赏,或用于军事防御,或用于藏收书经……依据功能作用的不同,楼阁可以分为宗教楼阁、文化楼阁、军事楼阁、游赏性楼阁、居住性楼阁等。在众多的楼阁中,用于登高观景、赏游的楼阁很多。望海楼、见山楼、得月楼、烟雨楼、多景楼、四望楼、大观楼、吸江阁、夕照阁等,从楼阁的命名中,即可看出其作为游观建筑的性质。有人强调楼阁观景的作用,曾说:“思于远眺之时,不受炎日与风雨之来袭。”[5]即便是由于其他目的而建的楼阁,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的作用也已慢慢失去,从而成为点缀风景或供人们登高远望的游观建筑。

楼阁四面开敞、层层走廊环绕、内外空间连通的特殊形制,适合人们登高远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高耸的楼阁为喜爱登高远眺的人们,提供了很好的视点。正如叶朗所说:“园林中一切楼、台、亭、阁的建筑,都是为了使游览者可以‘仰观’‘俯察’‘远望’,从而丰富游览者对于空间美的感受。”[6]登高远眺、游情抒怀从而成为中国古人的一种审美习惯。对于楼阁建筑吸收大空间中景物的作用,叶朗说:“通过这些建筑物,通过门窗,欣赏到外界无限空间中的自然景物。”“这些建筑物的价值在于把自然界的风、雨、日、月、山、水引到游览者的面前来欣赏。”[7]苏轼有句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说的也是楼阁供人登临远望的审美作用。

楼阁常常成为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汇聚的场所,许多名篇佳作就在低吟浅唱中产生,楼阁也因为名人名作而传扬天下。崔颢的《黄鹤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阁序》等名篇的传唱,使得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获得盛名。结构精巧、造型优美的楼阁坐落于城头、市井、水边、山巅,与周围的环境相辅相成、自然和谐,楼阁本身也成为被人观赏的风景。风景名胜区的楼阁不用多说,即便是城楼,也能点缀城市风景,形成不错的景观。有人说:“城楼因楼建筑在城墙上,在古代的城市中城楼自然就是城市中最高的高层建筑。它们构成城市的主要天际线(skyline),刻画整个城市的轮廓,成为最强烈和最主要的景色,给人留下来的自然就是极为深刻的印象了。”[8]因此,除了风景名胜区的楼阁,古代文人雅士还常常登临城楼游赏,张九龄的《登荆州城楼》、骆宾王的《在军中登城楼》、杜甫的《登兖州城楼》、李商隐的《安定城楼》、罗隐的《登夏州城楼》等诗篇,都是诗人们登临城楼、诗兴大发而留下的。

岳阳楼矗立在湖南岳阳市西门的城头上,面临洞庭湖,自古享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相传三国时东吴大将鲁肃率兵驻守此地,扩建城池,在西门城墙上建了阅军楼,这是岳阳楼最早的原型。两晋、南北朝时期改称“巴陵城楼”。唐时,中书令张说贬官驻守岳阳,修葺楼台并正式定名为“岳阳楼”。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请范仲淹作《岳阳楼记》,楼名更是广为传扬。现存的岳阳楼承袭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重建后的形制,楼三层三檐,高近20米,平面呈长方形,全木结构,周围环以明廊。楼内有贯通三层的四根楠木大柱承重,层层檐角高翘,宛如大鹏展翅欲飞。最为独特的是楼顶,采用盔顶式,顶上四条斜脊屈曲变化,线条柔和流畅,再加上高耸的宝顶,喻为将军头盔,可谓形肖神似。楼前两侧分别为三醉亭和仙梅亭,作为主楼的陪衬。

图141 岳阳楼

雄踞城头之上,俯瞰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岳阳楼的美景吸引了无数人来此观光。唐代文人已有登临岳阳楼赋诗的传统,中书令张说在岳州时,常邀文人登楼赋诗。后来,张九龄、杜甫、李白孟浩然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范仲淹、谢时臣等名家云集,登览胜境,吟诗、撰文、作画,岳阳楼和八百里洞庭的美被充分发掘、诠释,作为动人的艺术形象,留在了名篇佳作中。关于登临岳阳楼眺望的景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历代文人多被岳阳楼的自然景观所吸引,其实,城头之上的岳阳楼,面临洞庭,紧靠市井,居高临下、滨水近城的楼址选择,将市井风物与自然景观吸纳于一楼之中。登临其上者,远眺可欣赏湖光山色,宠辱偕忘,超凡脱俗;回望又见市井繁华,热闹历历在目,可谓坐观万景,别有趣味。

图142 宋代界画中的黄鹤楼

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美誉的黄鹤楼,巍然屹立于湖北武昌长江南岸的蛇山上。三国时东吴将其作为军事上的望楼而建,晋灭东吴后,黄鹤楼失去了军事上的价值,但是,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得天独厚的位置,使黄鹤楼自然演变为官商旅人登临游览的场所,文人墨客会友宴客、吟诗赏景的胜地。著名诗人崔颢、李白、王维、孟浩然、顾况、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杜牧贾岛陆游等都曾登临赋诗,留下了不少名篇佳句和趣闻轶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崔颢写的七律《黄鹤楼》是千古流传的佳作,曾使登楼赏景、诗兴大发的李白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使得黄鹤楼名气大盛。历代名人留下的大量诗作、楹联、碑记、文章、画作,丰富了黄鹤楼的文化内涵。“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的楹联,写出了黄鹤楼气吞云梦、帘卷乾坤的气势。登楼凭栏,举目四望,万里长江滚滚而去,江面上千帆相竞,城内楼宇森森、车水马龙,武汉三镇风光一览无余,“江山无限景,都聚一楼中”,万古绝唱黄鹤楼,不是虚言!

千余年的岁月中,黄鹤楼屡毁屡建,建筑形制也各不相同。唐代的黄鹤楼是一座建在武昌古城墙上的角楼,到了唐朝后期,武昌城墙向外扩展,黄鹤楼脱离城墙,成为独立的楼阁。从画中看,宋代的黄鹤楼建在城墙高台之上,是一座由楼、台、轩、廊组成的建筑群。高台中央的主楼为两层,平面方形,体量高大,屋顶为十字脊式,制式华丽。主楼四周环以配楼、曲廊。整座建筑结构较为复杂,但主次突出、错落有致。建筑临窗有座,可供人憩息宴饮、游乐赏景。元代画中的黄鹤楼其屋顶形制等与宋楼相差无几,只是楼前有了专门赏景的平台。以后,黄鹤楼多次重修后,形状有了很大的变化。明代黄鹤楼四毁四建,楼也越修越高。清朝同治、光绪年间,黄鹤楼已变为三层三檐的亭楼式建筑,平面为折角十字,总高32米。1985年完工的黄鹤楼以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修建,基本仿照清楼的式样,层数增加到五层,有5米高的葫芦形宝顶,楼高51米,雄奇壮丽,令人叹为观止。新楼位置也有所变动,距被长江大桥占去的旧楼址约1公里。(www.xing528.com)

图143 1985年重修后的黄鹤楼

滕王阁在江西南昌赣江东岸,背城面水,为江南胜迹,被誉为“西江第一楼”。公元653年,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创建,由于李元婴在贞观年间曾被封为滕王,阁于是被命名为“滕王阁”。此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名贯古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使人们在吟咏之间,不由艳羡其描写的雄奇景象。从初建至今的1300余年里重修重建达二十八次,光是清代重修就达十三次,每次修建的规模、形制屡有变迁。从宋画中,可以看到滕王阁形象:纵横两座二层楼阁丁字相交,建于高大的城台上。台下烟波浩渺,远山隐隐可见。每层楼都有外廊环绕,供人们登临眺望。现存滕王阁完工于1989年,是一座仿宋式楼阁,楼体由钢筋混凝土建成。下部是象征城墙的高台,分为两层,台上的主楼采用“明三暗七”的格式,外面看是三层,里面实际是七层,加上高台共为九层,高57.5米。明层的外围都有回廊,南北有“压江”“挹翠”两座配亭,通过回廊与主楼相连。整座建筑结构精巧,造型华美,临江而立,雄伟壮观。

图144 宋画《滕王阁图》

宋代王安国的《滕王阁感怀》诗云:“滕王平日好追游,高阁巍然枕碧流。胜地几经兴废事,夕阳遍照古今愁。城中树密千家市,天际人归一叶舟。极目烟波吟不尽,西山重叠乱云浮。”诗中写了滕王阁修建的缘起、历史、作用及登临眺望所得的城市、自然景观。李元婴最初修建滕王阁,将其作为歌舞娱乐之地,是达官贵人们四时节庆品茶饮酒、听琴观画、赏景游乐的场所。不过,在古人眼中,滕王阁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它还曾被作为聚集天地灵气、吸收日月精华的风水建筑。古俗认为,人口聚集之地,需要风水建筑,这些风水建筑一般是当地最高的标志性建筑,能够锁住福气,不使人才、宝藏流失,以求聚居之地繁荣昌盛。古人“求财万寿宫,求福滕王阁”的说法,似可解释历代念念不忘、不断重修滕王阁的秘密。另外,滕王阁也曾是古代的“图书馆”,是储藏经史典籍的地方。“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的地理优势、四时相宜的自然风光及丰富的人文景观,使得滕王阁自然成为名人荟萃之地。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在此宴会送别、歌舞欢庆、赏景赋诗。王勃、张九龄、白居易、杜牧、苏轼、王安石朱熹黄庭坚辛弃疾李清照文天祥汤显祖等文化大家们留下不计其数的美文佳作。登上滕王阁,漫步回廊,极目眺望,江水滔滔,山峦叠翠,城中高楼林立,桥如虹,路如带,人如流,一派市井繁华景象,真是“危楼百尺倚栏杆,满目江山不厌看”。

图145 1989年修成的滕王阁

我国的名楼还有很多:镇江北固山的“多景楼”、云南昆明的“大观楼”、山东烟台的“蓬莱阁”、广西容县境内的“真武阁”、贵州贵阳的“甲秀楼”、安徽马鞍山的“太白楼”、浙江嘉兴的“烟雨楼”、广州越秀山上的“镇海楼”、四川成都的“望江楼”、山西永济的“鹳雀楼”等等。历史上诸多名楼杰阁,都有文人雅士、名流大家的诗文为其增色,诗文名篇的流传,扩大了楼阁的影响,丰富了楼阁的文化内涵,使它们作为艺术形象广为人知,同时,也使人们在千余年中不断重建,这些楼阁因而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不过,想来还有许多曾经矗立于城市、园林、山水之间的楼阁,没有得遇名人大家光顾吟诵,随着它们历史使命的完成,便默默无闻地消失了。也有很多楼阁,默默矗立,几经兴废,虽没有名扬天下,却记录着一个地方的沧桑巨变,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成为一方百姓心目中无可替代的人文景观,供人们登高揽胜,追思怀古。

图146 兰州皋兰上的三台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