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阁是中国古代的高层建筑,宏伟壮观的体型与居高临下的姿态,使其在古建筑群中独树一帜。人们曾普遍认为,木结构的传统,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大多比较低矮,只是“匍匐”于地上,向水平方向拓展,靠单体建筑物的组合形成宏大的规模,显示群体建筑的气魄,而不是由地面向高空发展。据说17世纪之后,看过中国房屋建筑的西方人,与自己国家的建筑比较,也认为“我们占领着空间,他们占据着地面”。
诚然,不论是建筑群的平均高度还是具有标高作用的单体建筑,古代城市都无法与高楼林立、建筑竞相比高的现代城市相媲美。但是,并不能由此断定,中国古代建筑没有向高空发展的做法。实际上,古人对建筑物如何向竖高方向发展、占据高层空间的努力由来已久,古代建筑物中也不乏相对体量较大、具有海拔高度的多层建筑物。一座古城中,巍峨的宫殿,壮观的楼台,拔地而起的佛塔、楼阁等,都是古代的高层建筑,是古代建筑中的“高个子”。
古代建筑竖向高度的获得离不开“高台”的作用,高大的台基是木结构建筑向高空发展的基础。高台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特有的形式之一,它既指一种利用高大的台基使建筑物取得一定高度的建筑手段,又指一种称作“台”的独立的建筑形式。从古代对“台”字的释义,可以了解它作为建筑的形制与特点。《说文解字》中说:“台,观,四方而高者……与室屋同意。”《尔雅·释宫》云:“四方而高曰台。”《释名·释宫室》载:“台,持也。言筑土竖高能自胜持也。”老子的《道德经》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综合这些解释和记述来看,“台”是用土夯筑成的方形的高耸的建筑物,顶部平整。高大平整的台可用来瞭望、宴客游玩、祭祀等。另外,台上又可建屋宇殿堂,台从而成为建筑物的台基,使得屋宇能够高高在上,形成俯瞰周围的气势。地面上的夯土高墩为“台”,台上的木构房屋称为台榭。
高台建筑的出现应该和人类早期的居住经验有关,早期先民逐水而居,常常选择高出地面的台地造屋,台地可以避水患、防野兽,具有安全、阳光充足、视野开阔等优点,是较为理想的居住地点。居住区域如果没有符合要求的自然台地,人们就夯土筑台,在上面建造房屋。在台基上建房,成为我国建筑较为普遍的形式,是我国建造高层建筑物的基本手段。从春秋战国到秦汉魏晋,宫室、宗庙中常用这样的高台建筑形式。“高台榭,美宫室,以鸣得意”,是史籍中对先秦时期宫殿的评论。
人们在高台上修建房屋,最初主要是由实用功能决定的,《墨子·辞过》中说:“室高足以辟湿润”,看重的就是高台建筑的实用功能。不过,体量巨大的高台建筑,突出于周围一切的高度,可以使居于其上者获得开阔的视野,欣赏周围的景色,油然而生上与天接、高高在上、俯瞰一切的心理优势。高台建筑从而延伸出象征权力地位的政治功能和凭高远眺、抒情感怀的审美功能。根据考古发掘,我国夏、商、周三代的重要建筑遗址,大多都有高台,商、周时期,尤其是为统治者服务的高级别建筑,几乎都建在高台上,以高大华丽的外形,彰显拥有者的身份地位。统治者也不遗余力,大量耗费民力、财力,构筑高台,营建宫室。秦朝的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是规模空前的皇家高台建筑群。以后的历代都城中,都利用台基,将宫殿建得很高大。直到明清时期,紫禁城中的宫殿仍有汉白玉台座,都城内的重重门楼、角楼、钟鼓楼等,也沿袭着高台建筑的形制。
高台的出现很早,帝王苑囿中常筑高台以供游乐眺望,也可举行庆典、操练军队,甚至用于祭祀。《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筑有鹿台,“其大三里,高千尺”。殷纣王决定修筑鹿台,据说一则为固本积财,达到长期统治臣民的目的;二则为讨好妲己,营建游猎赏玩的处所。鹿台建造工程浩大,举全国财力,整整用了七年时间,这项浩大的工程才结束。豪华盖世的鹿台,也为商王朝敲响了丧钟,武王伐纣时,殷纣王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宝石,自燔于火而死”。不过,作为游览观景建筑,鹿台风景优美,四周群峰耸立,绿树成荫,云雾缭绕,楼台若隐若现,宛如仙境。传说鹿台建成后,妲己常请“仙人”(狐妖)下凡,与纣王一起宴饮游乐,十分惬意。
周文王时建有灵台,《诗经·大雅·灵台》吟诵了文王规划修建灵台的过程:“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无亟,庶民子来。”[1]文王是灵台的设计者、规划者,规划方案很完善,百姓出力一起兴建,很快就会成功完成。刚开始规划不要着急,百姓如子,都会赶来帮忙的。因为文王有德,百姓乐于归附,同样是工程浩大耗费民力的高台建设,却看不见纣王建鹿台时的民怨沸腾,而是君民同心、一片欢乐祥和。对于灵台建成后鸢飞鱼跃、钟鼓和鸣的游乐场景,诗中用大量的笔墨来描绘。灵台周围还有引注沣水修成的灵沼、灵囿,用来蓄养鱼龟鸟兽。据史料记载,灵台是一个多功能的场所,用来观察气候、制定历法、教化民众、战争动员、进行占卜、举行庆典、会盟诸侯等。朱熹在《毛诗正义》中对此台的作用是这样注解的:“国之有台,所以望氛祲,察灾祥,时游观,节劳佚也。”
春秋战国至秦汉魏晋时期,筑台之风流行。秦朝的宫殿,很多就是高台建筑。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都竞相建台,相互攀比,以高台来显示国力的强盛。魏国的文台、韩国的鸿台、楚国的章华台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台。楚国的章华台是四台相连、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最大的一个台分为三层,高度达30多米。这座台在当时很有名,也被称作“三休台”,据说游览者登临时,需要休息三次,才能到达台顶,故名。吴王夫差所造的姑苏台依山就势,非常华美,上有许多宫殿,是帝王游玩享乐的人间仙境。秦汉时,神仙方术之学盛行,帝王们渴望得道成仙,想借高台来实现与神仙交流和飞升的幻想,因而修建了大量的高台楼阁,追求接近上天的楼居生活,想借此招徕神仙下凡,达到和神仙交游的目的。
汉代的高层建筑除了台,还有观。“观者,于上观望也。”汉武帝和秦始皇一样,相信神仙,他听信了公孙卿“仙人好楼居”的话,在长安宫殿中造了不少高大巍峨的观。在上林苑中,周围300里高耸的台观更多,神明台、眺瞻台、望鹄台、桂台、避风台等都矗立在上林苑中。
汉朝的楼台高观,对后世的建筑影响很大。三国时,曹操在邺城兴建都城,修了不少台,广为世人所知的是“铜雀三台”:铜雀台、金凤台和冰井台,史书中称为“邺三台”。此三台是古邺城的标志性建筑,从南到北依次是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铜雀台为三台中的主台,台高10丈,台上建五层楼,有屋百余间,离地共有27丈,约为63米。楼顶设有铜雀高1.5丈,张翅欲飞,神态逼真。此台是曹操与文武群臣宴饮赋诗、歌舞游乐的场所,台修成后,曹操在此大宴文武群臣,表达自己平定四海以成帝业的豪气与决心。也有一说,认为曹操修建此台主要是为了广搜天下美女,以供自己享乐,“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典故即与此说有关。《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想出让曹操退兵的计策,他对周瑜说:
图139 登封观象台(www.xing528.com)
亮居隆中时,即闻操于漳河新造一台,名曰铜雀,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曰:“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称心满意,必班师矣。[2]
不管修台是为了彰显帝王的雄心壮志、震慑邻国,还是储养美女以供享乐,曹魏时期帝王喜好高台毫无疑问,他们甚至有过修中天之台的想法。
古人崇拜上天、山岳,渴望成仙、羽化,因而热衷于修高台,在高高筑起的台上修建楼阁亭榭,通过竖高的建筑将自己置身于天地之间。先民认为,天地之间充满神灵之气,筑台可以接近上天,通神、望气、观天象。汉代上林苑的神明台上面就安排了一百名道士,主要负责与天上的神灵沟通。基于台上“望云气”“观云物”的行为,到了汉代,出现了专门的观象台、观星楼,长安城曾修建过一座灵台,主要是进行天文观测活动,张衡所造的浑天仪就存放在台上。古代观天象,虽然带有巫术色彩,但是在神秘主义的外衣下却包含着科学的内核,一批批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在观象台上进行着对浩渺宇宙和星空的探索活动。
从古代高台嫁女、婚配的习俗也能够看出人们用台来沟通人神的神秘观念。《北史·高车传》有这样一个故事:
匈奴单于生二女,姿容甚美,国人皆以为神。单于曰:“吾有此女,安可配人?将以为天。”乃于国北无人之地筑高台,置二女其上曰:“请天自迎之。”经三年,其母欲迎之。单于曰:“不可,未彻之间耳。”复一年,乃有一老狼,昼夜守台嗥呼,因穿台下为空穴,经时不去。其小女曰:“吾父处我于此,欲以与天,而今狼来,或是神物,天使之然。”将下就之。其姊大惊曰:“此是畜生,无乃辱父母?”妹不从,下为狼妻而产子。[3]
其他史籍中也有对高台嫁女风俗的记载。在先民看来,婚姻是神圣的事,要由上天来决定,将女子置于高台之上,缩小了人与上天的距离,祈求上天准许她们的婚配。后来女子从高楼上抛绣球招婿的方式也许和古代高台嫁女的习俗相关,不过,这种婚嫁方式中的神秘性已经消退了。
古代人们在高台上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活动,通神、祭祀、与天对话、观天象等,是带有原始宗教仪式和神秘色彩的行为。人们还在高台上进行游乐、宴客、观景、赋诗等活动,高台活动的神秘色彩被世俗行为渐渐冲淡而消退。尤其是当人们远离地面登上高台时,身心暂时超脱俗务,获得了俯瞰一切的视点,四方景物尽收眼底,视通万里,心游四海,悠然生发出历史、人生之叹,于是高台建筑和古人的审美活动联系起来。正如曹植在《铜雀台赋》中所写,登上高台,可以“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辉光”。凭高远眺成为古代中国人,尤其是文人知识分子特有的一种审美趣味,一代代的文人登高赋诗、吟咏抒怀,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唐代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后所发出的咏叹,表达了冠绝今古的孤独感和忧思。
古代早期的高台建筑实际上是一种土木混合结构的建筑,一般先夯筑体积巨大的土台,逐层内收,形成阶梯形的样子,上面平顶,然后用木材在土台上面盖房子,层层叠叠,可以修得很高。除了利用高台的建筑之外,还有脱离高台,平地起屋层层相加形成高层的楼阁。木结构的成熟,可以完成屋上架屋的设计,屋上架屋,层层而上,自然比一般房屋要高。楼阁,简单说来就是将木结构房屋叠在一起。楼阁建筑的出现比高台建筑要晚,早期的楼阁也经常建在高台上,如此就会显得更加高峻挺拔。比如汉代的井干楼就建于神明台上,高约百米。楼阁进一步发展,到了隋唐以后,基本摆脱了夯土台,全部用木结构建成。另外,还出现了用砖石砌成或者砖木混合结构的楼阁。明清时期楼阁建筑有了向楼房建筑发展的趋势,为现代楼房的出现做了准备。东汉以后,佛教流行,佛塔吸收了中国楼阁的特点,也加入了我国高层建筑的行列。
图140 颐和园景明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