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园林在古代典籍中称为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是供皇帝个人或皇室进行狩猎、游玩、理政、居住、娱乐等活动的场所。皇家园林的出现很早,据文献记载,商周时代就开始了造园活动,有了苑囿。《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囿,苑有垣也”,“苑所以养禽兽也,从草”。商纣王沉迷于玩乐享受,曾经修筑山丘苑台,将野兽飞鸟放置其中,这就是我国园林的最初形式。《诗经·大雅·灵台》写到周文王的“灵囿”:“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牣鱼跃”[1]。“灵囿”中呈现出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从全诗来看,灵囿、灵台、灵沼应该是三位一体的。这座苑囿规模很大,方圆70里,园内有人工夯筑的高台建筑灵台,有池沼,草木茂盛,鸟兽繁衍。除了供天子打猎、游玩、娱乐外,其中的灵台还具有祭祀天地、通感神灵的作用。可以说,最初的皇家苑囿规模虽然不小,但更多是人对自然环境的顺应,带有圈地的性质,就是选择一块林木茂盛、水源充足的地方圈起来,然后挖池筑台,种植林木,放养禽兽,以供皇家狩猎、生产、游乐和通神灵之用。商周时期的苑囿中,已经能够看出后代挖池堆山造园林的影子。
秦汉时期皇家园林包罗万象、气势恢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大规模营建宫殿,雄踞天下的大国意识在宫室营建的规模和气魄中充分体现了出来。都城咸阳的宫室大多依山起势,充分利用自然地势,具有离宫别苑的性质。从咸阳新都到故都雍城,沿渭水北岸长达数百里的范围内,分布着秦朝离宫三百座,这些离宫大都带有苑囿。秦朝营建宫室的同时也有园林建设,如“引渭水入池,筑为蓬、瀛”。渭水南岸上林苑是秦朝最大的一座苑囿,占有的地域广阔,直达终南山。此地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林木茂盛、鸟翔鱼跃,早在周代就已成为天然的风景区。秦惠王在上林苑中筑阿城,昭王在前代奠定的基础上开辟为王室苑囿。秦始皇时在苑中建阿房宫前殿,另有离宫别馆一百六十所,形成了以建筑群为主体的宫苑。皇帝可在苑中游玩休息,还可举行朝会、处理政务等,另外苑中还养百兽,可供帝王射猎取乐。秦朝的上林苑在大火中被毁,西汉就在秦上林苑的旧址上修建了汉上林苑,《三辅黄图》中说:“汉上林苑,即秦之旧苑也。”这座皇家苑囿周围达300里,苑中宫、观、池沼众多,布满名花异草,放养着珍禽异兽。其中的昆明池“周匝四十里”,最大的宫室建章宫内开挖有太液池,池内堆筑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建筑罗列、景观多样的上林苑中既有皇家住所,又能欣赏自然美景,可以训练水军、生产养殖、射猎游乐、招待宾客、观看表演等。总而言之,秦汉皇家苑囿规模宏大,空间广袤,动辄占地上百里,宫室建筑和苑囿结合,宫中有苑,苑中有宫,成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园林。秦汉皇帝艳羡神仙、追求仙居生活、渴望羽化成仙的思想和做法,使得皇家苑囿景观具有神话色彩和象征意义,他们特意营造出海中仙山的景观,由此形成的“一池三山”造园形式,成为后世宫苑堆筑山池的范例,清代的皇家园林仍有继承。
图103 汉苑图(元·李容瑾)
魏晋南北朝时期,秦汉大一统王国的局势不复存在,各国纷起,互相吞并,战乱不断,士大夫喜好玄理与清谈,崇尚隐逸,寄情山水,拥有一片与世隔绝的山水胜地成为文人士大夫的理想。皇家园林也受到这种审美风潮的影响而产生变革,南朝的一些御苑就是由当时的著名文人参与经营的。魏晋皇家苑囿已很少像秦汉苑囿包绕都城,绵延几百里,而是将园林纳入都城的总体规划中,在都城所界定的区域内建造,如曹魏邺城的铜雀园,就与宫城相连,被都城的城墙包绕。皇家大内御苑一般在都城的中轴线上,成为城市中心区的一个有机部分,规划设计更加精心细致,园林营造已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秦汉时期苑囿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在魏晋园林营造中淡化或者消失,以满足精神享受为主的游赏功能增强了。园林景观由秦汉时神仙境界的模仿变为世俗题材的创作,更多的人间现实场景被纳入到园林中,以满足帝王的世俗生活或者迎合帝王游玩作乐的需要。比如华林园中就有佛寺、精舍、市肆等,融雅俗、人神在一园中。齐明帝之子东昏侯在芳乐苑中模仿市井,广列店铺,太监们每天早上准备酒肉杂货出卖,宫女和太监充当买卖双方,假造出一片繁忙的市井交易景象,而且东昏侯还亲自在店中卖肉,他的宠妃一边卖酒,一边充当市令,凡发生纠纷,就由她决断。北齐后主高纬还在皇家苑囿中建“贫儿村”,自己穿着褴褛装扮成乞丐,同时还设“买卖街”,命太监、宫女交易买卖。高纬自己有时也当街屠肉,让他的宠妃当垆卖酒,到底是体验百姓生活,还是自取其乐,就不得而知了。
隋唐时期是园林全面发展的时期,皇家园林趋于华丽精致,注重建筑美与自然美的统一。隋代的西苑和唐代的禁苑都是山水结合巧妙、建筑结构精美、动植物种类多样的皇家园林。皇家园林的位置集中在都城长安和洛阳,两京之外也有营建。隋时东都洛阳城西的西苑,又称会通苑,方圆200多里,北至邙山,南抵伊阙。西苑北面有一条蜿蜒曲折的龙鳞渠,沿渠随地势建有十六所宫院,殿堂楼阁,构造精巧,华丽壮观。龙鳞渠上飞桥静卧,两边林木郁郁葱葱,修竹摇曳,曲径通幽。苑内南面有湖,方圆十余里,足可称为海,“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诸山,高出水面百余尺。奇山碧水,相映成趣,亭台楼榭,点缀其间,从各地征集来的奇花异草、珍禽异兽,供帝王观赏游乐。如此人间天堂,巧夺天工,常令帝王乐而忘返。西苑以湖、渠水系为主体,将宫苑建筑融于山水之中,是建筑宫苑向山水宫苑演变的转折点,开了后世山水宫苑的先河。
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诗文、绘画、工艺等都呈现出了很高的水平,都城长安营建了规模宏大的皇家苑囿。禁苑在长安城北面,是皇帝游猎和娱乐的场所,苑内有离宫、球场等,四围有墙,南接京城,北枕渭水,西包括汉长安城,东到浐水,除了游赏娱乐功能,还起着拱卫宫城的作用。宫城内有东苑、西苑和南苑三大内苑,大明宫北有太液池,堆筑蓬莱仙山,池周有回廊四百多间,布置殿宇亭台,兴庆宫内以龙池为中心,围有多组院落,形成了内廷园林区。长安城的东南边还有曲江池风景区、芙蓉园,有时向百姓开放。唐代也注重离宫别苑的修建,麟游县天台山上的九成宫,是一座避暑宫苑,临潼县骊山北麓的华清宫则是一座避寒宫苑,另外还有登封的三阳宫,沿河谷而建,河边天然石峰兀立,楼阁屋宇灵活巧设其间,具有浓厚的山水林泉意味,武则天曾在此大宴群臣。宋之问的《御游应制》诗中赞叹道:“离宫密苑胜瀛洲,别有仙人洞壑幽。”隋唐时期皇家的园居生活丰富多样,既要在宫城中、都城中享受山林之趣,还要选择自然形胜之地建离宫别苑,以便弥补城市之不足,回归山林,更彻底地享受林泉之美。隋唐皇家苑囿因而形成了大内宫苑、城郊禁苑和离宫别苑的区分,并且在规划布局方面各具特色。
宋朝的造园活动十分普遍,从都城到地方,帝王、贵族、平民都有造园的行为。北宋经济发达,城市繁荣,绘画、诗文等艺术取得了很高的造诣,文人士大夫除了进行琴、棋、书、画等传统艺术活动外,品茶、古玩鉴赏、花卉观赏等活动也开始盛行。在这样的环境中,文人造园常将诗情画意融入园林营造中,园林更加精美雅致,写意色彩十分突出。私家园林的手法和风格渗透到皇家苑囿中,从而对皇家园林产生了影响。
图104 宋画中的皇家园林(www.xing528.com)
宋徽宗时期所修筑的东京汴梁的“艮岳”最具有代表性,艮岳位于京城东北,是在平地之上以大型人工假山仿造神州大地优美山川的写意山水园。由于汴梁附近地势平坦,没有崇山峻岭,少有茂林泉壑,不仅帝王不能称心如意享受山林之趣,而且在宋徽宗看来,帝王或者神灵都应非形胜之地不居。当时确实有方士进言,认为京城的东北一带,风水还算不错,只是地势稍微低一点,如果能够增高一点,则能够使皇家的子嗣繁衍。皇帝于是下命令培土筑山,据说地势改变后,方士之言果然应验。后来,政局稳定,朝廷无事,宋徽宗对建造园林的事非常重视,决定人工筑假山建园林,改变京城附近没有山岳之趣的形势。艮岳在营建之前应有精心的规划,据说是按图度地施工的。修成后的艮岳周边约十里,最高的一座山峰达到九十步,其基本格局是:“冈连阜属,东西相望,前后相续,左山而右水,沿溪而傍陇,连绵而弥满,吞山怀谷。”这座皇家苑囿试图将凤凰山、雁荡山、庐山、三峡、洞庭等名山大川之景和各地的奇石佳卉、珍禽异兽都集于一园中。为了建造园林,搜集名花奇石,在苏州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当时运送花石的船成群结队,十船称为一“纲”,所以叫作“花石纲”。艮岳“范山模水”的技艺达到了极高水平,园中假山主要有两座:北部的万岁山和南部的寿山。艮岳中叠山置石的技艺超凡,每座小山峰都有空间意义,整个艮岳似乎就是大中华江山的全部,宋徽宗也认为艮岳中的假山与“泰、华、嵩、衡等同”。园中的水景样态丰富,几乎包罗了河、湖、沼、溪、涧、潭等自然水体的各种形态。亭、台、楼、阁、馆、轩、厅、堂等各种形式的建筑物点缀在山水间,水村、野居的农家风光、市镇酒肆等都能在艮岳中找到。同时,艮岳又是遍植奇花异草的植物园,也是驯养珍禽异兽的动物园。北宋的皇家苑囿还有一处是位于京城西边顺天门外的金明池,从宋画《金明池争标图中》可以看到,整座园林布局规整,池形方正,四面有围墙,设门十多座,临池有台榭,池中有一座小岛,上面建有圆形的廊院,中间是两层楼阁,有一拱桥将池边台榭与小岛连通,岸边垂柳依依,池中舟船相竞,风光明媚,建筑瑰丽。
图105 北海琼华岛
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皇家园林的营建历代沿革发展。元代大都城的皇家园林有宫城北面的灵囿,还有以太液池为中心的苑囿。元代的太液池包括了北海和中海,太液池中有琼华岛(万寿山)、瀛洲岛、方丈岛(犀山台)三座仙山,继承的是一池三山的传统宫苑形式。明朝的宫苑一处在紫禁城的北部,也就是元代灵囿所在的地方,此处宫苑内有一座人工堆筑的假山,叫万岁山,是用紫禁城护城河中挖出的土堆成的,其上有五座山峰,中峰最大,整座山就像宫城背后的一座屏风。山下豢养着鹤群、鹿群,蕴含长寿、万岁的意思。明时还在元太液池的南端开凿了南海,形成了北海、中海、南海的格局,又对琼华岛上的主要建筑物进行了修缮,形成了一座新的御苑。这座御苑在皇宫的西面,因此称为西苑。
图106 圆明园方壶胜境
清代园林发展到了集大成的阶段,皇家宫苑在设计和建造上,都达到了高峰。清代继续营建西苑三海,使其成为紧靠宫殿,景色宜人,可供帝王居住、游憩、处理政务的重要场所。除此之外,紫禁城中还有故宫御苑、建福宫花园、慈宁宫花园。但是大规模的园林建设则是在京城西北郊和承德两地大修离宫。清朝皇室精选地形、大力营建,修成了河北的承德避暑山庄,并且在北京西郊形成了庞大的皇家行宫苑囿区。其中“三山五园”最为著名,它们是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万寿山的清漪园和畅春园、圆明园。全盛时期,附近还有朗润园、蔚秀园、鸣鹤园、弘雅园、澄怀园、自得园、含芳园等九十多处皇家御苑,方圆几十里,园园相连,亭台在望,蔚为壮观。这些总结了几千年造园的经验、融汇南北风格流派、取全国名园精粹的园林宫苑,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精品和几近完美的经典。
“皇家苑囿万景收”的气魄和特点,是与皇室身份地位相符、能够表现出皇家风范的。皇家苑囿一般规模宏大,占地面积广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室选择园址自由,能够找到得天独厚的形胜之地修建园林,可以享受到真山真水的自然美景,即便没有合意的真山真水,皇家也能够搜罗天下美景、能工巧匠,不遗余力地打造出巧夺天工的山河胜景。“移天缩地在君怀”,皇家苑囿能够博采众家之长,荟萃天下美景,园林中布置景点众多,建筑风格多样,集帝王游乐、听戏、狩猎、长期居住、处理政务、召见大臣等多项功能于一体。为了实现这些功能,园林中的建筑布局采取宫苑合一的方式,建筑物体量高大雄伟,色彩金碧辉煌,宫殿式建筑遵循中轴对称原则,体现皇家威严。皇家园林是帝王们的乌托邦,他们贪全求大,在园林中营造各种各样的理想境界,“一池三山”的蓬莱仙境、方壶胜境、须弥灵境、佛界天国,诸如此类,都是用建筑语言象征手法塑造出来的园林景观。“却笑秦皇海上求,仙壶原即在人间”,体现了皇家通过园林营建乌托邦、造就人间天堂景观的心理动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