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间祭祖的宗祠:历史与兴盛

民间祭祖的宗祠:历史与兴盛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帝王的祖庙称为太庙,臣民的祖庙只能叫作家庙或祠堂。另外,墓前祭祀也是民间较为普遍的一种祭祀方式,从战国到春秋时期,民间多采用这种方式祭祖。民间祭祖祠庙建筑的兴盛是在明清时期,明世宗嘉靖皇帝允许民间修庙祭祖,于是,各地涌现出不少祠堂,老百姓从此有了专门祭祖的地方。

民间祭祖的宗祠:历史与兴盛

祭拜祖先是古人生活中的大事,古代尊卑长幼的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将人们维系在一起的,在重视血统和出身门第的社会中,追先祖、敬祖宗是皇帝到庶民从上而下都很看重的活动,只不过祭祀者的身份地位不同,祭祀场所和规模有区别而已。祭祀祖先的场所可以在墓地,也可以在室内,专门修建用来祭祀祖先的建筑,叫作“庙”,也可称为“祠”。帝王的祖庙称为太庙,臣民的祖庙只能叫作家庙或祠堂。我国是礼制社会,对于祭祀祖先的祠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礼记·王制》中规定“古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二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图50 俞氏宗祠五凤门楼

有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建庙祭祖是皇室、贵族的特权,一般老百姓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建造祖庙。先秦时期,黎民百姓和普通官僚修庙祭祖是不允许的,他们只能在自家的居室中辟出专门的区域祭祀祖先。另外,墓前祭祀也是民间较为普遍的一种祭祀方式,从战国春秋时期,民间多采用这种方式祭祖。魏晋以后,虽然朝廷不完全禁止民间修建祖庙,但是,对于祖庙的等级规定仍然很严格,有资格修祖庙的人仍然少之又少。民间祭祖祠庙建筑的兴盛是在明清时期,明世宗嘉靖皇帝允许民间修庙祭祖,于是,各地涌现出不少祠堂,老百姓从此有了专门祭祖的地方。到了清朝,民间祠堂修建有增无减,特别是曾经出过名人、有过高官等拥有显赫历史的家族,更是把兴修祠堂作为追祭祖先、强化血亲关系、训教后代、增强同族人身份认同和家族荣耀感的头等大事。如今,安徽、广东、福建、山东等地所留存的祠堂中,以明清祠堂的数量最多,其中不少祠堂规模大、建造精、装饰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历史文化价值。

图51 门楼下密叠的斗拱

家庙祠堂是祖先灵魂聚居、接受供奉的场所,按照古人事死如生的观念,由人们的生活推求,祠堂也应该能够为祖先神灵提供饮食、起居甚至娱乐的空间,因而其建筑形制与人们居住的住宅差不多,虽然各地的祠堂会有一些差异,但和当地的普通住宅总是有相通之处。从祠堂建筑的来源看,它们与住宅也有密切的关系。民间祠堂的形成大概有三种情况:由前辈居住的房屋改建而成;正寝的东面设四龛而成;脱离居室独立修建祠堂。前两种祠堂本质上就是住宅,最后一种建造形制也受住宅形制的影响。古代传统的合院式住宅形式也被祠堂采用,一座祠堂实际上就是一个院落,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从外而内,依次建有大门(前有牌坊或照壁)、享堂、寝室,左右还建有廊庑,享堂、寝室有天井。为了显示祠堂的肃穆和威严气氛,大门一般修建得很气派。享堂是族人祭祀或聚会的地方,前面不设门窗,为开敞式。寝室是平时安放祖宗牌位的地方。在南方,普通民居中这种两进两天井的院落也十分普遍,当然,这只是院落祠堂最基本的形式,一些望族大家往往修建规模宏大的祠堂,因而在基本形制的基础上还会增加院落和房舍。

图52 门楼上繁华绮丽的木雕

江西婺源汪口村的一条千年古街上,有一座俞氏宗祠,是当地聚居的俞氏后人祭祀祖先的家庙。俞氏祠堂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由当时在京为官的族人俞应伦回乡时带头捐资兴建。兴建祠堂时,俞氏一族在汪口村历经宋、元、明、清几朝已生存繁衍了700多年,家世显赫,人才辈出。俞氏在村中以勤俭耕读治家,有贤良仁德之风,读书获取功名、在朝为官等成大器者,历代不乏其人。从宋代到清代,经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俞氏族人共有十四人,任七品以上官员者七十多人。文人、学士著作达到二十七部之多,九人以文采出众而闻名于世。另外还有不少巨商富贾和精通书画篆刻等各种技艺的贤达名流。纵观俞氏家族在汪口村的历史,可谓英才辈辈出,贤能代代有。

俞氏家族的昌盛和子孙的贤达,似乎也证明了宋朝时先祖俞杲举家搬迁、选择在此地建村所具有的先见之明。据说,当时,俞杲作为秀才,从皖南山区进京赶考,途中来到了一个两河交汇的地方,此处终年流水不息,山清水秀,土地平整,能够藏风聚气,是一块适合休养生息的风水宝地。于是,他就默默记住了这个地方,返回故乡后,全家迁徙,在这个当时名叫“永川”的地方兴建了村子,俞氏子孙聚族而居。到了明清时期,位于两水汇合之处的汪口,成为徽州与饶州水上交通商业物资集散地,商业十分发达,古街上店铺林立,商人往来云集,船运来去繁忙。俞氏家族的兴盛和英才辈出,提升了村庄的地位,到了清朝,汪口村的盛名达到了极致。俞家人得到皇帝的恩准,在村里兴建了祠堂,作为慎终追远、敬宗收族、将忠良贤孝的祖德和家风传承发扬的场所。

图53 俞氏宗祠享堂

(www.xing528.com)

图54 层叠架构的顶梁及雕刻

俞氏宗祠是一个三进的院落,坐西北朝东南,由大门、享堂和后寝组成,依中轴线排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约1116平方米,主体建筑两侧有花园,从祠堂院落前进和后进的侧门都可进入,花园内尚有存活百余年的桂树。祠堂的大门规制很高,是宫廷建筑中常见的“五凤门楼”,民间很少见。由于俞杲曾经做过太子的老师,皇帝恩准将祠堂大门修建为“五凤门楼”。门楼为木结构,青瓦覆顶,檐角高翘,檐下斗拱密叠,工艺十分精巧。门侧看到的两面木鼓,叫“抱鼓石”,也称“避面”。在讲究伦理尊卑的古代家族中,辈分小的人见了辈分大的人一定要行礼,婺源是朱熹的故乡,人们十分尊崇朱子之理,辈分之礼很严格。祠堂进行祭祀等活动时,族人见面,必然要行礼。在整个大家族中,有些人年龄很大辈分却低,有些人虽年幼,但辈分高,“摇车里的爷爷,拄拐杖的孙子”是常见的事。为了避免胡子一大把的老人与辈分比自己高而年纪小的族人相见时尴尬,同时又不失礼数,于是就在祠堂门口设置了“避面”,让年纪大的人回避一下,因此也叫“避羞鼓”。有一些没有功名的族人不好意思见小辈,也可以躲在后面。抱鼓石在古代大宅子和祠堂的大门侧很常见,常常是石质材料,形似圆鼓。

图55 避羞鼓

进入大门回看,门楼内侧题写着“生聚教训”四个大字,源自于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越王被吴王勾践俘虏后,暗下决心实现“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计划,终于使国家强盛起来,一举复国。这四个字用在祠堂中,寄托了俞氏族人希望子孙勤俭持家、励精图治、永葆家族繁荣昌盛的意思,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同时也是对子孙后代的训诫。大门与享堂之间有天井,两侧有廊相连,在享堂前形成了开阔的空间。享堂是宗族举行祭祖仪式等活动的地方,是祠堂的正厅。享堂顶上两根主梁上各有一“福”字,一“寿”字,因此被称为福寿双全。享堂内顶梁以南瓜为基,冬瓜为梁,层叠架构,“瓜瓞延绵”为主的雕刻,果实累累的形象寓含着子嗣昌盛、人丁兴旺的象征意义。堂内挂有许多匾额,“仁本堂”为享堂名称;“乡贤”指俞氏族人多有道德、有才能的人;“父子柱史”指俞氏族人中父子都为史官的辉煌和荣耀;“程朱一脉”指家族对程颢程颐和朱熹的学说,即“程朱理学”的尊崇。另外,还有“道学名家”“文元”“亚魁”“拔贡”等。宗祠最后的部分是寝堂,上下两层结构,主要供奉列祖列宗的牌位。

图56 祠堂内的祖先画像与牌位

祠堂是家族身份和权力的代表,一个家族,尤其是名门望族在祠堂修建上不惜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务求华丽堂皇,要能够充分体现出对祖先德行怀念的虔诚和显赫家世的身份与荣耀。祠堂位置选择要讲究风水,建筑体量比一般民居要高大巍峨,建筑工艺、用料也非常考究。俞氏宗祠依山面水,以樟木、银杏木为材,燕雀不栖,百虫不蛀。祠堂中有十分精美的砖雕石雕、木雕装饰,尤其是木雕,细腻工巧,手法高超。凡是梁枋、斗拱、卷棚、雀替等用木之处皆有巧琢奇雕装饰,雕刻手法多样,线雕、浅雕、深雕、圆雕、透雕一应俱全。双龙戏珠、双凤朝阳、万象更新、风平浪静、福如东海、水榭楼台、飞禽走兽、草木花卉、人物戏文等百余组图案,分布在祠堂内。所有的雕刻都是精工细作,用二十年时间才完成。雕刻图案虽然众多,但都是为了适应祠堂的功用,寓含着对家族美好前景的向往和教化后人的意义,符合明清时期纹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原则。雕饰图案十分注重社会教化的意义,将圣贤的遗训和祖先的美德形象地寓含其中,通过刻画儒家教义和历史故事,弘扬孝子、义士的贤良品德,还有文人读书取仕故事的刻画,以此来训诫引导族中子弟以耕为本、以读荣身,求取功名,从而光耀门庭。

祠堂除了供奉祖先牌位、祭奠祖先英灵、追怀祖先德能的首要功能外,还具有其他功能。清朝雍正皇帝在《圣谕广训》中说:“立家庙以蔫蒸尝,设家塾以课子弟,置义田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设家塾、置义田、修族谱也是在祠堂中或者通过祠堂要完成的任务。[6]祠堂也是族人举行各种礼仪庆典活动的场所,比如各房遇到婚丧嫁娶的大事就可利用祠堂作为活动空间。一些祠堂还建有戏台,一般位于享堂对面,门屋后面,遇到年节,可以在祠堂中唱大戏,族中男女老幼都能参与,热热闹闹,娱神、娱人、教化的功能被统一到一起,能够更好地团结全族人。

图57 祠堂内木雕局部图案

作为家族权力中心和精神的象征,祠堂的教化作用很突出,通过祭祀追怀祖德和制定严格的族规、祠规,祠堂起着向族人宣扬礼教、礼法,正风清俗的作用。祠堂里面或者旁边设的私塾、学堂,可供族中子弟在其中读书受教。商议决断族中大事、惩戒处理违反族规的不肖子孙等活动,也要在祠堂中进行。从这个方面来说,祠堂是执法的地方,如同一个家族的“法庭”。汪口俞氏宗族的族规内容是:一,笃忠贞;二,孝父母;三,睦兄弟;四,敦唱随;五,全恩爱;六,修坟墓;七,勤生理;八,崇礼仪;九,恤贫困;十,安己分;十一,彰公道;十二,敦俭朴;十三,崇节孝。这十三条就是需要族人遵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大到事关忠君爱国的大节,小到家庭琐事、日常行为,都有约束。每条下面都有详细的说明和解释,十分清楚明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族规的内容可用这句话来概括。可见,祠堂虽在民间,但是在精神上和京城庙堂之上对子民的要求是相通的,族规约束、教化、治理一族之人,同时也为封建王朝培养了符合要求的臣民,为封建礼制的实行和道德伦理、公共秩序的维护提供了最基层的保障。祠规是就祠堂中进行的祭祀等活动对族人行为做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俞氏祠规共八条。“祠堂祀典定额,春捻以月十五为期,冬蒸以月十五为例,早备祭仪,不至临时仓促缕草亵渎。”这是第一条祠规,对祭祀典礼的准备工作做了规定,要求族人充分重视,按期完成,不能仓促草率、敷衍了事。另外,祠规还要求族人爱护祠堂、保证祠堂整洁干净,使祖先神灵能够安居其中。这方面祠规中有明确的表述:“祠堂重地,奠祖宗之神灵,子孙之昭穆,整洁修饰,理所宜然,凡柴薪灰炭一切秽物,毋许堆放祠内,居者务宜随时检盖修整,毋得任意滴漏毁坏,庶先灵永安,有所凭依,子孙告虔,倍深敬之谨矣。”总之,祠规能够约束警示族人在祠堂中的行为,维护祠堂作为祖先神灵所在空间的神圣、威严和肃穆感,保持祠堂在族人心目中不可侵犯的权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