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茅茨土阶”的早期宫殿遗址来看,殿堂基本都建在高台上,只不过当时的台基不是很高。古代的高台建筑大体有两种建造方法:一种是利用天然台地或者人工夯筑的土台,在上面建造宫殿楼阁,土台最高可达30米,一般在5到15米之间。夏、商时期建筑基本采用这种办法,突出宫殿的宏伟高大。另一种是台基之上修建主体建筑,然后围绕高台四周土壁设立木柱,向外扩展,建成环绕台基的廊房建筑,从外观看来,高大巍峨的建筑似乎是从地面一直建到台顶,很好地掩饰了高台对建筑的撑高作用,比起利用自然土台或者夯土台更为美观。
图17 咸阳宫“1号宫殿”剖面图
古代史学家对先秦宫殿有这样的评语:“美宫室,高台榭,以鸣得意”。《淮南子》也记载:“高台层榭,接屋连阁。”在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宫殿建筑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高台建筑曾是春秋、战国至秦汉三国时期宫殿建筑盛行的形式。高台宫殿建筑,也是在当时木构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依靠高台而取得层叠巍峨的建筑外观的一种建筑形式,它既反映了统治者高于臣民之上的思想意识,又与古人喜欢选择台地居住的习俗有一定的关系。高台上的建筑居高临下,既便于瞭望,又利于防守,防御功能很好,无论就心理上的体验还是实际效果来看,都有很强的安全感。另外,高台建筑离天近,对于自封为天子的皇帝来说,超凡脱俗、远离凡夫俗子就成为必然的追求。“求仙”“上天”的思想,也促使皇帝在人间修建“天上宫阙”,在高高的台基上营建“空中楼阁”,皇帝生活在其间,犹如在仙境中。
秦始皇热衷于修建宫殿,他不但扩大和增修了先王们修建的宫殿,而且还在战争中,每吞并一个诸侯国,就令工匠们仿照该诸侯国的宫殿式样,在咸阳再造其宫殿,《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他“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于是,又倾全力营造了惠文王没有完成的阿房宫。阿房宫建筑群在渭水之南,巍峨宏大。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描述:“乃营作朝宫于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阿房宫的修建表现了秦王朝气吞山河的气势。它以阿房前殿为中心,楼阁众多,以架空的阁道和上下两层的复道相连,向东延伸到骊山,南面抵达终南山,并且依山起势,以终南山的最高处作为宫的南阙。向北与渭水北岸的咸阳宫遥遥相望,两宫之间由横跨渭水的桥连通。两岸的宫殿如同天上宫阙,而渭水之上异想天开修建的桥,无疑就是架设在银河上的“天桥”。秦始皇还对旧的咸阳宫进行了扩建和修缮。咸阳宫是秦王朝的议事决政的宫殿。咸阳宫的主体殿堂修建在一个6米高的夯土台上,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米,台顶建楼两层,其下各层建围廊和敞厅,使全台外观如同三层,非常壮观。经过秦始皇时期大规模的修建,都城咸阳的宫殿几乎铺满了整个城市,咸阳宫、阿房宫、兰池宫、甘泉宫、宜春宫、兴乐宫、望夷宫等等,可谓是宫殿林立,楼阁相连,绵延不绝,正如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咸阳》一诗中所写:“咸阳宫阙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自是当时天帝醉,不关秦地有山河。”
图18 阿房宫图
汉长安城内也是宫殿众多,星罗棋布,鳞次栉比,其中以长乐宫、未央宫和建章宫最有名。汉长安城的宫殿建筑仍是高台建筑,殿、阁、楼、台、观、阙都非常高大。长乐宫位于长安城的东南,是在修复秦兴乐宫的基础上建成的,汉高祖刘邦最初在这里居住,接见群臣、诸侯,商议朝政大事。长乐宫建在高高的龙首原上,既可以依托自然地势居高临下,又可以省却夯筑台基的浩大工程。长乐宫周长20多里,由14座宫殿楼阁组成,方向均坐南朝北。前殿是长乐宫的主要宫殿,在南面的中部,前殿西侧的长信宫也是一处重要的建筑,另外还有长秋殿、永寿殿、大夏殿、临华殿、宣德殿、神仙殿等,秦始皇时期建造的高达40丈的鸿台也仍然矗立在长乐宫内。高台上建有楼观,供皇室登高揽胜、射弋取乐。
未央宫也位于龙首原上,在长乐宫的西侧,两宫并立。未央宫始建于高祖七年,汉武帝时期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这座宫城周长28里,由40多座建筑构成,整个宫殿面积5平方公里,约占长安城面积的1/7。前殿是其主体,规模和长乐宫前殿差不多,东西约50丈,进深约15丈,高35丈,是皇帝朝会群臣理政议事的场所。经汉武帝时期改建修饰后,前殿以香木、杏木做梁栋,殿阶梯为红色,窗是青色,门面装饰有黄金、玉石配件,整个殿堂金碧辉煌、体量雄伟、气势恢宏。宫内另有宣室殿、温室殿、金华殿、柏梁台等大量殿宇建筑。后妃的寝宫有昭阳、增成、凤凰、合欢、鸳鸾等14座,都用椒和泥涂抹墙壁,殿内弥漫着特有的香气,所以这些后妃寝宫又总名椒房殿。未央宫还有两处专门储藏图书、档案的场所:石渠阁和天禄阁。两阁相距不远,遗址在前殿的正北。未央宫中的温室殿和清凉殿用来应对长安夏日的酷热和冬天的严寒。温室殿是皇帝冬季避寒的暖宫,墙壁以椒涂抹,还围挂着文绣的壁毯,地上也铺以毛织地毯,摆放着火齐宝石制作的屏风,有鸿雁羽毛做成的帐幔,整个房间都被上好的毛羽制品围包,保温效果自然很好。清凉殿是夏季避暑之殿,又名延清室。室内安设玉石等清凉之物。床用画石做成,以紫琉璃为帐幔,以玉石做盘,还将冰块贮于室内以消暑。未央宫中建有“凌室”,专门用来藏冰,以备时用。
建章宫是汉武帝刘彻时在城外修建的一座宫殿,在未央宫的西侧,隔墙与城内的未央宫相对。两宫之间凌空架设跨越城池的阁道,汉武帝可以乘车随意往来。建章宫周长30里,宫内楼宇森森,号称“千门万户”。未央宫建在龙首原上,十分宏伟壮观,而建章宫所处地势虽低,但是站在其前殿上,却可以隔墙俯视未央宫,建章宫建筑的雄伟壮观由此可见一斑。《汉书》中记载:“建章宫南有玉堂,璧门三层,台高三十丈,玉堂内殿十二门,阶陛皆玉为之。铸铜凤高五尺,饰黄金栖屋上,下有转枢,向风若翔,椽首薄以璧玉,因曰璧门。”汉代歌谣所唱:“长安城西双凤阙,上有一双铜雀宿,一鸣五谷生,再鸣五谷熟”,大概指的就是建章宫内门阙之上的铜凤凰,风一吹,就发出悦耳的声音,全城都能听到。宫内筑有高50丈的神明台,是未央宫最雄伟的建筑,台上有铜铸的仙人,手托一个27丈的大铜盘,用盘中的巨大玉杯承接天上的仙露。汉武帝以为,杯中的露水就是天上的“琼浆玉液”,常喝就可以成仙长生不老。汉武帝与秦始皇一样,相信神仙,据说建章宫本来就是为他求仙营造的。建章宫的北部开挖有太液池,池中筑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池北岸有人工雕刻的大石鱼,长2丈、高5尺,西岸有两只6尺长的石龟,另有各种石雕的鱼龙、奇禽、异兽等。太液池旁还有高达20余丈的渐台,也是为了求神祈仙。
长安城内还有明光宫,在长乐宫北面,桂宫、北宫,在未央宫北面,规模都不大,各宫之间都有飞阁相连。桂宫方圆十余里,又叫四宝宫,据说汉武帝在此处藏有四件宝贝:七宝床、杂宝案、厕宝屏风、列宝帐。桂宫中的明光殿,用金玉珠玑装饰,处处有明月珠,昼夜都有光明,可谓名副其实。长安城内的各个宫殿都有宫墙围合,形成宫城,宫城中不仅有巍峨庄严的前殿,还布置有池沼、楼台等园林建筑,宫中不仅是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地方,也是皇帝寻欢作乐的场所。皇帝们寻欢作乐的方式别出心裁,很有创意。长乐宫中有秦始皇时期建的酒池,汉武帝命三千人在酒池里饮酒,每人所饮酒量,相当于牛饮水的量,皇帝看着这丑态百出的三千人,自得其乐。汉成帝在太液池边修了一座宵游宫,宫内所有物品都是黑色,受宠的宫女们也都穿着黑色衣服,全身披上木兰纱绸,悄悄进入宫中,在点点如豆的灯光中,与皇帝嬉戏欢娱,夜深人静时,曲终人散,悄无声息,营造了一种神秘、梦幻的游乐境界。汉代还没有轿子,一般乘车出行,汉成帝发明了飞行殿,长宽各一丈,样子像宫殿,由宫中的卫士抬着快跑,皇帝坐在其中,听到风声呼呼,宛如飞在空中。秦汉宫中有很多台,宫殿高高的台基不必说,另外还有用来祭祀、观望和游乐的台,如斗鸡台、走狗台、鸿台、渐台等。高大的楼观也是汉代宫中常有的建筑,汉唐宫中有“两观之制”,是说,在主要宫殿的正门前要建一对高耸的角楼,称之为两观。楼观、高台使得汉唐宫殿更加巍峨高大、雄姿毕现。
宏伟壮丽的唐长安城内有三个宫殿区:太极宫、大明宫与兴庆宫。太极宫前身是建于隋代的大兴宫,位于长安城中轴线的北部,显示皇帝“至高无上,南面称王”的意思。宫中有十六座大殿和许多楼阁台榭建筑。宫城正门为承天门,每逢国家改元、大赦罪犯以及冬至朝会、阅兵、受降等大典,皇帝都要登上承天门主持盛典。宫城正殿为太极殿,是皇帝接见群臣、处理政务的场所。玄武门是宫城的北门,门外是皇家禁苑。从星象上说,玄武是天上北方的七颗星宿组成的星象,因此玄武代表北方,历史上李世民争夺皇位的“玄武门事变”就发生在这里。
唐朝时,宫城已有明确的内外朝之分。太极殿以北的两仪殿是举行“内朝”的地方,只有少数权贵、近臣在这里和皇帝商讨机密大事。东宫在太极宫的东面,是太子居住、读书的地方,西面的掖庭宫,是皇帝后妃们的居住场所。宫内还有山水池,供皇帝、后妃泛舟游乐。
(www.xing528.com)
图19 唐太极宫复原想象图
大明宫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八年在太极宫东北的皇家园林中为李渊修建的一座避暑宫殿,原名永安宫,第二年改为大明宫。高宗时期两次扩建大明宫,扩建后的大明宫规模与太极宫不相上下,但是建筑的恢宏壮丽超过了太极宫,除玄宗外,高宗以后的历代皇帝,基本都是在大明宫起居听政。大明宫的南墙就是长安城北墙的一段,宫城是不规则的长方形。不过,宫内南边的外朝建筑却沿着一条中轴线布局。南面的正门叫丹凤门,沿丹凤门向北有南北纵向排列的三组宫殿: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这三组宫殿两侧又有若干对称的楼台殿阁。宫城的北部是皇帝及后妃居住的内廷,其中在宫殿中轴线北段开挖了太液池,池中造了蓬莱山,还点缀有凉亭。周围的建筑环列在太液池四周,随地形变化灵活布局,亭台楼阁之间用回廊连接,这里形成大明宫的园林区。威严的外朝殿堂和形式活泼的宫苑相结合的布局在大明宫中体现得很明显。
图20 唐大明宫平面图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它以龙首原做殿基,高于坡下15米,大殿东西面阔十一间,南北进深四间。殿堂前方左右两侧建有翔鸾阁、栖凤阁,阁前有钟楼、鼓楼,楼、阁与大殿之间有廊庑相通,殿堂与楼阁组合使含元殿平面呈“凹”形。殿堂四周围有宽约5米的玉阶,长长的“龙尾道”从平地延伸到耸立在高台上的大殿前。含元殿体量巨大,气势雄洪,建筑各部分高低呼应,线条起伏流畅,具有震撼人心的威力。站在含元殿前,可以清楚地看到终南山,也可以俯瞰京城的大街小巷。“如日之生”“如在霄汉”这样的词语被用来形容它的气魄。含元殿是唐朝皇帝举行外朝的地方,每逢国家大典和举行重要仪式,皇帝都要亲临含元殿主持,朝会的盛况有诗为证:“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图21 含元殿形制复原透视图
麟德殿是大明宫中规模最大的宫殿,建于太液池西边的高地上。它临近宫中的园林区,又离西面的宫门九仙门不远,出入方便。皇帝常在这里接见贵族亲信、宴饮群臣、观看歌舞表演和做佛事,有时也接见外国使臣。武则天就曾在麟德殿接见并宴请过日本执节大使粟田朝臣真人。麟德殿由三座殿阁前后连在一起构成,面宽十一间,进深十七间,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是清故宫最大建筑太和殿的三倍。在主体大殿左右的后侧,各建有一座楼,楼前还有亭,各有弧形飞桥与大殿上层相通。根据遗址推测,麟德殿建筑群周围可能有廊庑围成庭院。庭院回廊以及周围体量较小的楼阁,共同衬托出主体大殿壮丽宏伟的形象,麟德殿仍具有秦汉以来高台宫殿和楼阙配合的建筑风格。
图22 唐麟德殿复原图
兴庆宫是唐长安城内的第三处宫殿,这里曾经是唐玄宗李隆基当皇帝前的旧居,位于长安城东城墙下的兴庆坊。公元714年,其旧居被改建成兴庆宫,兴庆宫布局比较自由,它的正门兴庆门朝西开设,和历代宫城正门向南的做法大不一样。宫城北面是宫殿区,南面是园林区,中间有墙隔开。宫内的兴庆殿、大同殿、南薰殿等,都是楼房建筑。还有勤政务本楼和花萼相辉楼在宫城的西南角,建筑富丽堂皇。宫内有内引龙首渠水汇注而成的龙池,景色优美。宫内广种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龙池东面的沉香亭,相传就是唐玄宗和杨贵妃观赏牡丹的地方。
“关中自古帝王州”,从西周的丰、镐两京到秦咸阳,汉、唐长安城,千余年的都城营建,使得渭河两岸的关中平原上宫殿林立、楼宇森森。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富丽堂皇的殿宇和莺歌燕舞的昔日繁华都不复存在了,如今留下来的只有埋在土层深处的残砖断瓦和一座座巨大的夯土台,供后人凭吊、想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