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楼林立与城市空间:建筑成果

高楼林立与城市空间:建筑成果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夏商时期“茅茨土阶”的宫殿建筑中,庭院内的主殿堂规模大了,造型也相对复杂了,但仍然能看出早期聚落中“大房子”的影子来。大殿仿造是有根据的,符合《考工记》中记载的“茅茨土阶、四阿重屋”式的建筑风格。“茅茨”是指茅草覆盖屋顶,以防雨水漏入室内;“土阶”是指用夯土垫高房屋的台基,以防雨水流入室内。

高楼林立与城市空间:建筑成果

宫殿建筑最初是由一般的居住房屋发展而来的,早期有一个宫同于室、室同于宫的阶段。《礼记》中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易·系辞》:“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我国古代距今大约8000多年至距今4000年,黄河流域的居民还处于穴居阶段,他们建造了穴居小屋围成圆形,形成一个原始聚落,在小屋围成的聚落中央常常有形体较大的房屋,被考古学家称作“大房子”,而这些“大房子”就是后来宫殿的源头。宫殿最初也是注重实用功能的,后来逐渐发展出“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布局格式,成为礼仪制度和皇家尊严的象征,凝定为一种世代相袭的规格模式。我国夏商时期“茅茨土阶”的宫殿建筑中,庭院内的主殿堂规模大了,造型也相对复杂了,但仍然能看出早期聚落中“大房子”的影子来。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宫殿遗址,学术界一般认为它是夏商朝时期的宫殿建筑群。二里头位于河南偃师县西南约9公里的二里头村,占地面积约375万平方公里。据碳十四测定和树轮校正,其建筑在公元前1590—前1300年间,相当于夏朝时期。从整个遗址群的布局来看,它不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村落,而是具有了古代都邑的规模,经过了一定的设计和规划。已经发掘的建筑遗址有几十处,其中有宫殿基址、作坊遗址、居住区遗址和墓葬区遗址等。一号宫殿遗址位于整个遗址的中央,是一组建造在高出自然地平面40~80厘米的巨大的夯土台面上的建筑,台基的平面呈横向的长方形,东北一角凹进,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台基的北部正中有一方略略高起的东西长30.4米、南北宽11.4米的长方形台基,根据四周的檐柱洞,可复原为一座八开间三进的大型殿堂建筑。遗址中没有发现瓦片,殿堂应该属于《韩非子》所记载的“茅茨土阶”的阶段,主要以木头、茅草、泥土为建筑材料,殿堂由檐柱等木结构支撑,殿顶覆盖茅草,屋顶四面出檐,可以防止日光暴晒和雨水侵蚀,保护台基、木梁和土墙。遗址台基的四周有双排柱洞,推测应是回廊式的建筑将殿堂围合在庭院中间,回廊南、北两面有复廊,东、西两侧是单面半开敞式廊子。南廊正中有九开间的缺口,估计是整座庭院的大门。这座由殿堂、围廊、庭院、大门组成的建筑虽然是茅草盖顶,但就当时的建筑技术水平来看,应该不是普通人的住所,不是帝王和权贵也没有能力修建如此形体巨大的建筑。围廊式庭院既突出了中间主体大殿的地位,又将外界隔绝形成了一个宫殿应有的独立、封闭的空间。殿堂前部宽敞,面积最大,是处理公共事务或者祭祀的场所,后部和左右分割出许多小房间,可住人,殿内“前堂后室”的空间分割将集会、祭祀与居住的功能合为一体。这样具有雄伟壮观气势的“大屋子”,采用了院落式的建筑群体布局方式,虽然脱胎于茅草土泥造的穴居小屋,但是却开了古代宫殿建筑院落式布局的先河。

图14 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复原图

位于河南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的殷墟遗址,横跨洹河两岸,是我国商朝时期的都城所在地。这个建都大约273年的都城遗址有基本的规划,用地分区比较明确,可以分出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都城中间是坐落在洹河南岸的宫殿区,呈带状分布,绵延约5公里。宫殿区西面有人工挖成的壕沟,与洹河弯曲的河道共同组成环形的防卫设施,和后来修建的护城河一样。王宫区周围西、南、东三面分布着居民点和铜器、陶器、骨器等的手工业作坊。商王和贵族们的陵墓区分布在宫殿区的西北面。住宅区附近还有水井、道路和地窖洞穴等。

洹河南岸的宫殿宗庙区是殷墟的主要部分,1973年以前宫殿区已发掘出建筑遗址53座,由南向北排列,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共发现15座建筑基址,是宫殿区建设时间最早的建筑。乙组共发掘建筑基址21座,位于甲组基址的南面,基址面积较大,建筑结构复杂。丙组建筑遗址在乙组的西南面,共有17座,规模较小。这些基址上的建筑分别用作商王室的宫殿、宗庙、祭坛等。基址大多坐东向西,平面呈矩形、近似正方形、圆墩形、凹形、凸形、条形等。基址上的地面部分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仍能从基址的规模布局上看出建筑群形构复杂、气势恢宏的特点来。根据如今复原的若干建筑,我们可以对殷都宫殿建筑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在乙组建筑基址上仿造的乙二十仿殷大殿,东西长应该是51米,由于东边的20米地下部分还没有挖掘出来,所以只仿造了31米。该殿坐落于高大的夯土台基上,主要以黄土和木料建成,墙壁用夯土版筑而成,房架以木柱支撑,屋顶采用双层四面坡形,用茅草覆盖。大殿仿造是有根据的,符合《考工记》中记载的“茅茨土阶、四阿重屋”式的建筑风格。“茅茨”是指茅草覆盖屋顶,以防雨水漏入室内;“土阶”是指用夯土垫高房屋的台基,以防雨水流入室内。“四阿重屋”就是屋顶的形制为四面斜坡形、双重屋檐。采用的立柱都有遗址挖掘中的柱洞作为依据。另外,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关于房屋的象形字,如写作的象形字,貌似文献中所说的“重屋”形象,在殷代青铜鼎铭文中也有类似“重屋”的象形字,写作。这些象形字就是当时的图画,画出了殷墟建筑的基本样貌,作为殷墟宫殿建筑仿造的依据应该是可信的。殷墟宫殿建筑的内在结构更加复杂,单体建筑的外在形式更加多样,仿造的大殿体型巨大,左右对称,风格朴质典雅,形象地展示了殷商宫殿建筑的基本形态。

(www.xing528.com)

图15 殷墟遗址仿殷大殿

湖北黄陂盘龙城宫殿建筑遗址作为早期的宫殿建筑遗址,在我国宫殿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盘龙城遗址是商朝前期的城市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叶店乡杨家湾盘龙湖畔,距今约3500多年。遗址的时间上限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晚期,下限相当于殷墟早期。古城坐落在一片高地上,平面近方形,面积约1.1平方公里,是商朝的统治者为了更好地控制南方而建立的重要都邑。城墙是分层用土夯筑而成的,每层约9厘米,墙外坡陡峭,内坡相对平缓一些,四面城墙的中间各有一个缺口,可能是城门。城墙外有宽约14米、深约4米的壕沟,应是人工挖掘的护城河。城内东北部的高地上发现分布密集的宫殿建筑群,共有三座,面积约6000平方米。在东西宽60米、南北长100米的夯土台基上,三座宫殿建筑坐南朝北,前后平行排列在中轴线上。如今已经发掘的两座,分别是一号宫殿基址和二号宫殿基址。

一号宫殿基址在高出地面20厘米的夯土台基上,平面呈长方形,长39.8米,宽12.3米,建筑物的柱穴、柱础、墙基等保存都较完整。檐柱直径为半米左右,埋在深约0.8米的地下,每个柱穴底部都有大石块柱础。墙基厚0.7~0.8米,檐柱前部两侧有直径较小、埋得较浅的挑檐柱穴,可以判断房顶是出檐的。这是一座中间有四室,四周有回廊的宫殿建筑,四间居室都是木架泥墙,各室都在南面的墙上正中开门,中间二室略为宽大一些,北面墙壁上还开有后门。在四室与檐柱之间,形成一周宽敞的外廊,屋顶覆以茅草。一号宫殿被分割成四间,推测是奴隶主居住的处所。二号宫殿基址在一号宫殿基址南面约13米处,也是长方形,东西长27.5米,南北宽约10.5米,建筑的技术和一号宫殿基本相同,不过室内空间没有分割,是一座通体的大厅堂,应该是奴隶主贵族开会议事的朝堂。

图16 盘龙城宫殿复原图

盘龙城宫殿建筑也属于“茅茨土阶”的阶段,主要采用木料和茅草、泥土建造,墙体、台基主要是用土夯筑而成。由于建筑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宫殿外形还不能做到像后来的宫殿那样高大雄伟,装饰也没有后来的宫殿华丽奇巧。不过,这一时期的宫殿建筑往往从平面方向拓展,在横向上突出建筑单体巨大的形体,四周围廊和宽阔庭院进一步衬托出了宫殿主体建筑的地位。二里头宫殿是以大型的独体宫殿为中心,组成了庭院式的空间,中轴对称的原则也有所体现。盘龙城宫殿是三座宫殿在中轴线上纵向排列,发掘出的两座建筑已有“前朝后寝”的格局,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我国古代“前朝后寝”宫殿制度最早的实例,是后来此类宫殿形制的源头,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