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因地制宜,注重实际:高楼林立与城市空间建筑

因地制宜,注重实际:高楼林立与城市空间建筑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管子》所提出的因地制宜、突破常规的一整套布局方式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另一重要思想。齐国的都城临淄就是一座因地制宜规划的城市,据说管子曾参与临淄都城的建设规划。城市选址巧妙地处理了山、水与城市的关系,符合“因天材,就地利”的原则。另外当时的临淄城内还有女闾三百,专门招待从各地而来的商贾。相传京城建成后,朱元璋率其子及左右群臣登上钟山,观察都城格局形势。众人一致谄媚叫好。

因地制宜,注重实际:高楼林立与城市空间建筑

《考工记》所提出的遵循礼制、规整布局的规划思想,并不能概括所有城市的布局方式,由于旧有城池状况、地理条件、经济、人口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城市很难在修建的过程中完全实现《考工记》的“营国”理想。《管子》所提出的因地制宜、突破常规的一整套布局方式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另一重要思想。书中对城市营建时的选址、规模、功能分区、水利、城防、交通等都有具体论述。《管子·乘马》中说: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重实际、轻形式的规划思想影响深远,许多城市在建设规划中出现了依山起势、临水而居、顺应自然的不规则形状。

齐国的都城临淄就是一座因地制宜规划的城市,据说管子曾参与临淄都城的建设规划。临淄地势高低不平,南面高北面低,东面高西面低,古城建造充分适应自然环境,东临淄河,西依系水,东西两面城墙蜿蜒曲折,以自然地形修建,有拐角二十四处。淄河、系水保证了全城的用水,同时也是东西两面的天然屏障。南北城外挖出护城河,与淄河、系水相通。城内有排水明渠。城墙下修建了排水口,可以沟通内外。城内水渠中的水分别注入护城河和淄河、系水。人工挖掘的排水渠、护城河与天然河流有机相连,构成了一个完善的用水、排水和城市防御系统。城市选址巧妙地处理了山、水与城市的关系,符合“因天材,就地利”的原则。

古城分为大城和小城两部分。大城周长14公里多,呈外郭不规则的长方形。小城在大城的西南一角,两城相连,小城并没有完全包括在大城内。大城已探测出有城门六座,城内道路纵横,呈十字交叉,将大城分成若干棋盘式的区域,道路大多与城门连接,有的贯穿全城。城的南边是官署的所在地,东北角以及西部是冶铜、冶铁、制骨、烧陶等手工业作坊区,其间还分布有商业区。这里应是官吏、平民、商人等居住的外郭。在稷门设立了学宫,集中了大批学士,规模宏大。学士们可以在这里自由讲学、讨论。学生们如果喜欢,还可以“吹竽鼓瑟、弹琴击筑”。另外当时的临淄城内还有女闾三百,专门招待从各地而来的商贾。小城是国君的宫城,北部是宫殿区,现在尚存有高14米、直径86米的夯土台基,今称“桓公台”,据说是齐桓公称霸天下时,会见诸侯和检阅兵马的地方。临淄古城确实已经有了学仕区、商业娱乐区、手工业区、居住区、宫殿区的功能分区,各自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关于城市分区,《管子·小匡》中认为,城市中的“士农工商”四类居民“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其事乱”。即认为,如果四种人混居会产生议论杂乱而不安于本业的情况。因此,其居住分区原则应该是:“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这样,士人们在一起讲求忠、孝、义、顺;工匠们研究材料的生产、产品的适用、质量的好坏;商人们相互了解市场的价格和需求,推敲贱买贵卖的方法;农民们研究四季气候所宜和各种农作技术。可以说,《管子》中提出的城市分区思想在临淄古城有了一定的实践。

图5 山东临淄齐国古都遗址

明代的南京城也是典型的不规则都城。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地势险要,是历史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据点。在明代以前,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等都曾在此建都,历代的城池基本遵循古制,采取方正形状。但是明代建城时却不拘泥于古代都城形制,而是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地形复杂的情况和旧城利用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利用山脉和堤、湖、水系的走向筑城,形成了明南京独特的城市布局和形态。

明代南京城也叫应天府城,朱元璋在称帝前两年即公元1366年就开始营建,花了21年时间,才完成了这座全长67公里,全部由砖石筑成的世界第一大城。应天府城东边到达钟山西南麓,北到玄武湖滨,将鸡笼山、覆舟山包入城中,西北角直伸到长江边的狮子山,西南将南唐和宋元以来的旧城址包括了进来。秦淮河从东南方向流贯城内外,河附近多丘陵湖泊,地形错综复杂。古城墙依山势围成南北长、东西窄的不规则形状。(www.xing528.com)

图6 明南京图

明代南京城规模宏大,建筑雄伟,从内到外依次为宫城、皇城、京城、外城,形成“四城相套”的平面格局。根据传统,古代城门往往是在方位对称、距离对等处设置。但明南京城的设计者却从实际地形和实战需要出发,灵活地设置城门,并不太讲究方位的对称和距离的对称等。内城在城内外出入的要道上,都设有城门,共开十三座城门,城门上都建有城楼,每门都有木门、千斤闸(又称闸门)各一道。在军事上具有显要位置的城门都有道数不等的瓮城,聚宝门、通济门、三山门各有三道,石城门为两道,神策门为一道。外城利用自然地势,依山带水,以土垒成,只在险要处用砖砌部分城墙,所以又俗称土城头。外郭城全长120公里,筑有十八座城门。外城的修建是出于城防的需要。相传京城建成后,朱元璋率其子及左右群臣登上钟山,观察都城格局形势。他很得意地问:“孤王的都城建得如何?”众人一致谄媚叫好。唯独十四岁的王子朱棣说:“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击中紫禁城。”朱元璋仔细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原来城周山峦起伏,东面钟山,南面雨花台,北面幕府山等一些重要制高点都留在了城外,对城防极为不利。为了确保京师的安全,朱元璋最后采取了建造外郭城的方法,弥补筹划都城的缺陷。这样南京内城和外郭城,临山带江,将城内外诸山脉和湖泊尽皆包括,竭尽地利优势,真可谓固若金汤。其山、水、城融为一体的景观确实是世界上少见的。

图7 明南京外城图

南京城的皇城位于京城东南角,呈正方形,是将燕雀湖的一部分填平而修建的,地形南高北低,四面共有六座门,位置对称、等距,占地约5平方公里。宫城位于皇城之内,即紫禁城。宫城开有六道门,按方位对称、等距安排。宫城的建设有几个特色:一是选址时权衡利弊,放弃了对内城中平坦中心地带的利用,而是选择了处于钟山之阳、北倚钟山的“龙头”富贵山,并以之作为镇山,采用了填湖造宫的办法,并巧用原来的东渠作为皇城西城隍,将午门以北的内五龙桥、承天门以南的外五龙桥和宫城城壕与南京城水系相互连通,取得人工和自然相互辉映的效果。二是在宫殿形制上遵循礼制。建筑布局充分体现了以皇帝宫室为主体的礼制思想,以一条中轴线自南向北贯穿全城,城内的宫殿和建筑都由这条中轴线结合在一起,开创了明清两代宫殿自南而北中轴线与全城轴线重合的模式。以南端外城的正阳门为起点,经洪武门至皇城的承天门,为一条宽广的御道,御道两边为千步廊,御道的东面分布着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和工部等中央行政机构。承天门前有外五龙桥,后有端门和午门,东面是太庙,西面是社稷坛。午门之后,过内五龙桥,就是“前朝”五殿,接着是“后廷”,符合“前朝后寝”的建筑布局原则。南京城皇城与宫城的布局既顺应了南京特殊的地理条件,亦很突出地表达出皇家唯我独尊的精神,成为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改建北京城和设计宫城的蓝本。

明南京城的功能分区也很明确,按功能分为三大区:政治活动区、经济活动区和城防军事区。城东皇城区是皇帝和大臣官吏的政治活动区域,城南是居民区和商业区,鼓楼以南直至秦淮河这一带为繁荣的商业中心及手工业中心。城西北是军事区,地势较高,专设屯兵军营,多为未建设的空旷地带。在三区交界的中央高地上建钟鼓楼。明代南京城的规划建设,是由皇帝本人和政府直接掌握的,它力求适应地形和军事防守的实际需要。皇城建设在选址的灵活中又体现出对礼制的尊崇,使整个明南京城形成外城不规则而皇城整齐规整的巧妙格局,确实体现了《管子》所提出的“因天材,就地利”的规划思想的精髓,尊重自然,注重实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