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在行为表现上的偏差,只是一个结果,而根源在于其个性心理的成长所产生的偏差,需要进行深层的探究。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在中职生成长历程中,相继产生了三大偏差:学科偏差、行为习惯偏差、个性心理偏差。通过对三大偏差进行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其中的因果关联性,即前者受制于后者,第一是学科偏差,第二是行为习惯偏差,第三是个性心理偏差,其内在的关联性如下图所示:
学科偏差是最表层的现象,是果,而不是因,导致其产生的原因是行为习惯偏差;同理,行为习惯偏差的根源则在于个性心理偏差,而个性心理偏差则在早期心智成长以及关系构建中形成。
(一)学科偏差
中职生学科偏差是最表面的现象,任何学科偏差必然产生于学习习惯的偏差。比如说英语不好,主要是学习英语的方式不对或习惯不好。
调查显示,某农村初中65%以上的男生不喜欢英语,这些学生整体信心不足,他们曾非常努力,下很大的决心来学习,但学习的方式有问题,都是“哑巴英语”“别字英语”,导致其最终放弃学英语。此外,60%左右的女生不喜欢数学,则是因为他们的数感很差,这与我们的基础教育模式有关,没有让学生从感觉入手、从实用入手。
综上,学科偏差的焦点问题是:厌学、学科“跛脚”、目标理想缺失、学习方式不当、学习信心丧失。
(二)行为习惯偏差
行为习惯偏差来自个性心理偏差。中职生往往习惯不好,比如痴迷于网游。他们之所以沉迷网游,是因为没有其他的出口可以展现他们的才智、实现他们的梦想。如果中职学校能够给他们一个兴致盎然的创作平台,他们并非必然地要选择网游。
而早恋的学生中,有50%以上是家庭原因,如父母离异,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爱,造成其内心成长不足而出现早恋,作为某种心理代偿。
另外还有一些不良行为,如打架斗殴、吸烟、懒散、不遵守纪律等等,其实质是学生内在发展的混乱,自我压抑而表达方式不良。
这种习惯偏差的产生,首先表现在主动性的缺失和性情上的乖戾,而个性内在因素才是行为习惯之开端。
综上,行为习惯偏差的焦点问题是:网瘾、早恋、违纪、叛逆、边缘化、交互合作水平低、主动性丧失。
(三)个性心理偏差(www.xing528.com)
这是一个灵与肉的统一与否的问题,即一个人的天赋自性展开的程度。学生个性心理偏差可以追溯到他们在早期心智发展过程中的偏差,即未得到充分的发展机会。
儿童教育家孙瑞雪在《爱和自由》一书中说道:“一个人的主动性、自我调整能力、觉察力、创造性之上的差异,来自早期教养的优劣,例如是否顺利经过各成长关键期(敏感期),是否成长于有准备的环境。”早期儿童的自主行为得到了肯定和接纳,有助于儿童形成主动积极的行为方式;亲子间的交集与互动,有助于儿童与周围的人和物产生深远的联结和信赖。
部分中职生独立性差,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上的薄弱,如果断性(勇敢)、坚韧性(坚毅)、自制性(克制)发展不足不均衡。这是他们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偏差。
“巨婴”现象,就是身心发展不协调的表现,身体成熟了,但心理上还如同婴儿,是一种典型的灵肉分离状态。到了青春期,表现为角色混乱和同一性分散。一般来说,个体很少“发现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想做什么,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经历着同一性分散的青少年无法成功地做出选择,或者他们会逃避思考问题。他们缺乏兴趣,孤独,对未来不抱希望,或者可能很叛逆;宁可塞着耳机听音乐或睡觉,也不愿意接触父母和老师。
同一性扩散主要表现为以下六点:
1.同一性意识的过剩:片刻不停地考虑自己“是什么人”“该怎么做”等,本人完全被其束缚,从而失去自我。
2.回避选择的麻痹状态:有自我的全能的感觉或无限幻想,从而无法确定或限定自我是什么,使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选择和决断成为不可能。他只能不断地回避选择和决断,陷入一种麻痹状态。
3.与他人的距离失调:无法与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或拒绝与他人交往,或被他人所孤立,或丧失自我而被他人所侵吞。
4.时间前景的扩散:是时间意识障碍的一种,不相信机遇的到来,也不期待对将来的展望,限于一种无力的状态。
5.勤奋感的扩散:勤奋的感觉崩溃,无法集中于工作和学习,或发疯似的埋头于单一的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