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学“专业定制”有助于整合“课程思政”元素,有助于“教” 与“学”之间的意义建构,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转“识”成“智”。本文运用“泰勒原理”“教学意向性活动”“建构主义”等教学理念,为高校思政课“专业定制”探寻理论基础,并提出如下思政课教学“专业定制”的路径:面向思政课学习者探究“专业可能”,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实现教师教学特长和学生专业特色的耦合,以及在个性化学习场域中融贯“思政课堂”与“专业空间”。
思政课程具有“量大面广”“专业全覆盖”的课程属性,给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教学普遍性与特殊性如何结合的重要课题。“定制”(Customized)本为商业用语,意思是为客户量身剪裁。因其符合当今时代人们追求品质和个性的心理,被一些未来学者预测为“改变未来的十大技术”。本文借用“定制”这个名词以及“客制化”“个性化”“契约化”等内涵,将思政课教学的“专业定制”界定为:在尊重新时代大学生专业特性、思想个性的基础上,发挥教师教学特长,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契合,教师教学特长和学生专业特色的耦合,从而有助于展开思政课教学的“深度学习”。
思政课目标、内容以及方法,当以“专业定制”为路径,探求思政课向专业敞开的可能性。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在这个时代发生了人的生存模式与生存理念从预成论向生成论的转变。人们的生命与发展不再仅仅由过去已经存在的一切所决定,而同时要为未来、为尚未存在的可能、为人所设定的目标与理想所引导、所规约。”[10]在此意义上,思政课运用“专业定制”并非工具理性,而是有着深刻的价值理想。
思政课的“本真教育”不仅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还要面向未来“可能世界”。“可能世界”就是意义丰富、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世界,回归、面向“生活世界”的思政课也就是“本真教育”。有学者指出:“道德教育的根基在本真教育中。本真教育是既授人以生存的手段和技能,又导人以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既使人懂得何以为生,又使人懂得为何而生,拥有人所特有的意义世界。”[11]教学空间是现实生活世界的折射,为“可能世界”提供各种“可能”的平台,思政课教学空间是搭建“意义世界”的舞台。思政课教师虽然不是专业课教师,但要有学科大视野,会讲学科故事。譬如,面对理工科专业(机械类等)的大学生,可以将“中国导弹之父”“两弹元勋”“中国核潜艇之父”等人物故事勾画为一个教学系列,整合到“基础”课、“概论”课等章节的教学版块中;也可以从国家精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爱课程”等资源库中,乃至从“抖音”等新媒体资源库中,发掘契合所教专业的相关资源,进行“菜单式”的教学设计。(www.xing528.com)
在网络时代,马克思所讲的“类生命”有了科学技术支撑。有学者指出:“网络是思政课的技术工具、互动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不断扩展的虚拟空间。网络思政课就是要在网络虚拟空间积聚思政课信息,开发思政课资源,进行思政课活动,实现与现实思政课的对接,开创以实际带虚、化虚为实、虚实相生、互动互进的现代思政课格局。”[12]然而,网络思政课不单单是通过网络或运用网络开展的思政课,而是在彼此发现“特点”“优点”“闪光点”“兴奋点”中化“虚拟世界”为“现实世界”,师生一道在“教学发现”中探求世界、人生、历史与社会的真理中生发出“意义世界”。
需要指出的是,“专业定制”并不意味着秉持“专业精神”而失去家国情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切。思政课教学应彰显“人的社会关系总和”的类本质,在师生之间建构出深层的人与人命运之勾连。正如有学者指出的:“要思政课教师怀着对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和伟大复兴的深厚情怀,对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和带领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光辉历程的深厚情怀,对广大青少年的人生及其成长的深厚情怀,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厚情怀。有了这样的情怀,就会把自己的命运、情感同民族的命运、青少年的命运、人类的命运融汇在一起。”[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