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是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高校教育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价值导向,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使其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政治信仰、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教育内容上,包括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对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供丰富的“精神支撑”。
但传统文化在5000多年历史积淀中浩如烟海、纷乱驳杂,何谓优秀?又有哪些可为当代所用?这就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判断、鉴别和改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而“精华”与“糟粕” 的区分方式就是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梳理中国传统文化。在这过程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4]
传统文化需要甄别,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需要坚守一定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强调的是必须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为导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使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不能偏离这一轨道。因此,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诸多元素和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必须坚定不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保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方向性;必须客观地评价传统文化,使大学生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继承与批判相统一的原则
所有文化的发展都是一个漫长的沉淀过程,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生活在传统的掌心中,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是在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自己的历史的。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就是在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对大学生形成共同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世界上的任何一种文化都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都是当时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具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因此,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以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为客观依据,批判地继承,实事求是地评价传统文化,使之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机融合,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相适应。(www.xing528.com)
3.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保持生机和活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仅需要在批判中继承,更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在创新过程中,必须一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力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以丰富多样的形式让青年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并无不可跨越的鸿沟;另一方面,必须以开放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立足全球,海纳百川,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其他国家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机融合,在吸收其他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创新发展,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增加广大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
4.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相适应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高雅的精神品质和审美情趣。大学生要真正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本领,更应该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着眼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人文素养包括文化知识素养、思维方式、价值观等个性品格。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诸子百家的“百家争鸣”和思辨精神传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学术自由和独立精神;勤俭、博爱、慎独等道德规范和“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体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高尚品德,提升其道德境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求变思想,能激励大学生勇做时代的开拓者。只有将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紧密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才能养成健全的人格,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底气,在从容和快乐中真正成为时代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才培养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必须紧密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特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概括提炼、突出重点。首先,应当把理想信念摆在首位。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要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理想信念观和相关故事,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目标,让当代青年确立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其次,要强调爱国主义情怀。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强调爱国主义情怀,唤起大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应当突出道德情操的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文化,其道德核心“仁、义、礼、智、信”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有力补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需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其道德境界。新时代大学生要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切实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认识、陶冶情操、锤炼意志、提升境界、打牢防线、坚守底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性内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底蕴与历史内涵,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