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专业课相比,学生在思想上对思政课并不是很重视,如果教师稍有松懈或管理不善,不但会造成学生的轻视,还会造成思想认知上的偏差,而“一旦人们为错误的信息建立了理论基础,那么就很难再让他们否定这条错误的信息”[8]。在“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中,通过师生认真准备、教师精心组织、同学积极参与,可以有效避免这一问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提升综合素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不是教授者单向传授,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中,通过教师布置作业,学生撰写论文、课堂展示、接受质疑等环节,有效地将学生纳入教学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不但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9]的精神需求,也培养了学生信息检索和辨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现场应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据学生反映,为完成好一次作业,至少要花2天时间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调研、与同学讨论,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开阔了思路,提高了主动获取、消化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一个论题由2个小组分别完成,在课堂中各自展示、接受质询,这对大一新生来讲是巨大的挑战,压力产生动力,也促使学生为完成作业和互动过程努力挖掘自身潜力、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培养了合作精神、组织协调和有效沟通能力,增强了集体荣誉感。特别在精心准备的内容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后,也会引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在知识活化的过程中激发大学生不断探索的热情和乐趣,提升其内部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效能。戴维·迈尔斯证实:“尝试挑战现实的任务并取得了成功会使我们感到自己很能干。……学业上成功的学生会对自己的学术能力做出更高的评价,从而激发其更加努力地工作以取得更大的成就。全力以赴并取得了成功会使人感到更加自信有力。”[10]在这一过程中,对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内心的态度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但心理学家发现,“即使人们已充分认识到该做什么,他们也经常不去最大限度地做出这种行为”[11]。群体动力学对此做出了解释:人的行为是人格与环境的函数,“在任何场合下,引导我们做出反应的不仅仅是我们内在的态度,同时还有我们面对的情境”[12]。大学生作为易感人群,当看到老师、同学都精心准备、积极参与互动的各个环节时,身处其中的他们也会深受感染,养成认真负责、积极进取的习惯和人生态度。而在打分环节,同学轮流当评委,不但使得成绩评判公开透明,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公正观念。师生互动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老师,也锻炼了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胆识和魄力,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从调查反馈可以看出,无论是整体的课程教学效果,还是课堂纪律与氛围,都得到了教学对象的充分认可,这与以往学生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上“看闲书或睡觉”等现象有天壤之别。更重要的是,该教学法的实施改变了学生对于高校思政课“为修学分而学”或“可学可不学”等观念,9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所收获,近95%的学生认为它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所帮助,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教学效果。
2.发挥同伴学习的最大效能,树立良好学风
心理学家韦恩·卡肖曾说:许多知识和技能是我们通过观察他人学到的,当别人的行为导致理想的结果时,我们便会去仿效他们。美国社会认知学家班杜拉在多年的研究后也证实,“示范观察学习一直被认为是传递价值、态度以及思想和行为模式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13]。然而,为大学生选取学习榜样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虽然人类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模仿他人获得的,“有地位、有能力、有影响力的榜样要比那些地位低下的榜样能更好地促使他人以类似方式行事”[14],但榜样太过高大和完美也有负面作用,“如果将杰出的榜样所获得的成就作为眼前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不是将其作为远大的理想,那么富于创造性的示范就会使天资欠缺的人感到沮丧”[15]。参照对象各方面的能力都比学生高出很多,学生会觉得“可望不可即”,比较容易放弃努力,反而起不到很好的示范效果。相比之下,学生更愿意模仿和自己在性别、年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等方面类似的榜样,特别是和自己水平、能力都差不多的同学。这一现象也得到了众多心理学家的证实,多数学生都认为,他们从朋友、同学那里学到的知识远比从书本和教师那里学到的要多,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同龄人的影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中,通过作业展示、师生质询、现场打分等环节,不但增加了同学自主学习的动力,也发挥了同伴学习的最大效能。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提高,学生更加团结向上。课前,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分头执笔、小组讨论、整理成文、制成课件,至少花费2天,这样,有效地将学生纳入教学环节中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课堂上,一改灌输式教学“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沉闷气氛,课堂气氛热烈、提问积极、高潮迭起。学生在教学互动实践中,当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学经过认真准备取得教师好评、同学认可时,他们就会自我激励;并且坚信,通过努力自己同样可以取得好成绩。这是因为,人类的自尊以及追求卓越的天性促使同学们努力挖掘各自的优势和潜力,特别是一个作业由2组同学分别完成、各自展示并应对师生质询,展示最佳的认知水平和优势组合,对比直接、明显,也会激发同学的主动性。(www.xing528.com)
3.促进学生自我教育,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哲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一个世纪之前就指出:“没有反应就没有接受,没有相关的表达就不会产生印象——这是教师应该牢记的最伟大的格言。”[16]我国向来重视大学生思政工作,然而多年来,由于理论太过空泛,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而在“基于作业的教学互动法”中,教师所选的案例基本上都是既符合教学内容,又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同时又能引发其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可能从书本上直接查到,但又是书本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必须对所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在文章写作、接受同学质询时对论题做出具有说服力的阐发和应对。这一过程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实现了学生思想认知的自我教育。这是因为,“当我们主动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某些事时我们会记得最牢……直到我试着讲出自己的见解我才真正理解它们”[17]。社会心理学家在调查中也发现,人们学到了他们所读到和听到的20%、他们所看到的30%、他们所说的70%、他们所传授给别人的95%。[18]任何知识听来的效果远远比不上自己收集、整理、讲解的效果好,特别是公开发表某观点更能促进人们对其进行理解和思考,从而也更能激励人们的行为:“当人们对论点进行仔细思考的时候,他们依赖的不仅仅是信息自身所具备的说服力,同时也依赖自己对信息做出回应时的想法。当某个论据引人深思的时候,它才最具说服力。那些经过人们深层而不是肤浅的思考之后所产生的态度变化会更加持久,更能对抗反击,并且更能影响行为。”[19]用当代著名的阿诺德情绪理论中人们的认知—行动序列化公式来表示就是:感知—评价—产生情绪—需要—思考—行动。“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有效地调动了同学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而同学质询、现场答辩、师生讲评等环节都对同学产生了无形的威慑,压力产生动力,为了自尊、为了赢得同学的认可也促使学生认真对待互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而提升了“基础”课教学内容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使学生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内化。在最为精彩的辩论环节中,思想的撞击也提升了大学生多角度、客观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自然、高效地达到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的目的,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4.促进师生关系融洽
在互动中,教师和学生都以平等求知态度直面问题,拉近了师生距离。课外学生主动联系教师咨询请教,见到了教师的真性情,彼此不再有隔阂,心走得更近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