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第一位的。教师讲马列,自己首先要信马列,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教师怎么把这个信仰传达给学生,并且让学生被你这个信仰所感动。这就需要激情,以激情带信仰。真正有信仰的人是一定会有激情的。《毛诗大序》说,人们写诗唱诗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是这样,讲理论也是这样。在讲课中,这种激情会传达给学生,学生会受到感染,这是讲好思政课的基础。我们常常讲,做思想工作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讲课也是这样,而且越是比较抽象枯燥的理论课,越需要激情。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基本上不可能是一个好的思政课教师。甚至有的时候,有些教师并不一定有什么深厚的理论功底,但他们的讲课有信仰、有激情,学生的课堂反应仍然很好,我们听起来也觉得很有味道。这就是激情的魅力。
激情与信仰不是虚幻的,不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手舞足蹈,进行夸张的表演,而是自然流露。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激情,一方面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严密的科学性、强大的理论解释力;另一方面,也来自我们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人格魅力的崇拜,来自我们对无产阶级和劳苦群众的同情,来自我们对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所遭受的苦难的记忆。当我们在课堂上深情地讲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放弃了自己原本的富贵出身,一生致力于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而自己却贫困交加,讲到当年欧洲无产阶级所遭受的非人待遇,讲到近代中国遭受百年屈辱,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有在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以后,中华民族才得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自然会被自己的讲课内容所感动而有激情,而学生也会跟着被感动,信仰自然也就跟着树立起来。(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