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心理学研究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心理学研究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学界对获得感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拓展,心理学界的学者也开始关注获得感研究,其研究更多地关注心理体验。在心理学的视域中,并非所有的主体需求满足都会达成获得感。因此,不能把获得感等同于满足感。心理学维度下,学者们倾向于把获得感解读为:民众在社会改革发展中对其需求满足过程和结果的主观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经验的综合反应。[17]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获得感”也有别于“幸福感”。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心理学研究

随着学界对获得感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拓展,心理学界的学者也开始关注获得感研究,其研究更多地关注心理体验。学者黄艳敏等人就认为,获得感是由实际获得而触发产生的满足感、幸福感等积极心理体验。在心理学的视域中,并非所有的主体需求满足都会达成获得感。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对人格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的社会性需求——指向优越的奋力,它是生命本身的固有需求,能为我们的所有活动指引方向。但个体追求社会性需求满足的动力并不完全相同。当某一需求对个体而言十分重要,个体对该需求也就愈迫切,便愈会想方设法来满足这一需求;反之,个体追求某一需求的动力就会减弱,该需求的实现所产生的满足程度也就会愈低,同样地,由此所产生的获得感也会趋弱。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人们可能在实现某种需求的满足时,不但没有获得感,有时甚至还有空虚感、失落感。因此,不能把获得感等同于满足感。心理学维度下,学者们倾向于把获得感解读为:民众在社会改革发展中对其需求满足过程和结果的主观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经验的综合反应。在内涵方面,心理学主要关注获得内容、获得环境、获得途径、获得体验以及获得共享等子维度。[17]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获得感”也有别于“幸福感”。因为一方面获得感首先建立在一种实实在在“得到”的基础之上,如果不讲“获得”而一味强调幸福,就容易流于空泛;另一方面,“获得感”的提出使人民得到的利好有了进行指标衡量的可能,而幸福感则是相对难以衡量的。所以,在当下的中国,“获得感”更加贴近民生、体贴民意。这种“获得感”,一般来说能够转化为幸福感。(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