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设计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设计原则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必须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此时,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以此为满足,而应创造出新的“最近发展区”,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心理发展的阶梯上更上一层楼,否则,学生的心理就会因缺乏应有的锻炼而停滞不前。(二)主体性原则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设计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目标,由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课程,它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成长的需要,按照心理辅导的原理和技巧组织设计的、形式多样的、生动活泼的活动课程。为了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必须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心理状况,教育活动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的促进,而不仅仅局限于心理健康的一般要求。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要帮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意志品质,按照自己的目标、工作和环境的需要,对已有的心理品质进行相应调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课程要走在发展的前面,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结合教学活动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它认为,为了使教学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至少应该确定儿童2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另一种是儿童可能完成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能够解决这些任务”,在这2个水平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教学提出任务的要求只有落在“最近发展区”内,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必须高于学生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第一发展水平),要能使学生向心理上的“最近发展区”(第二发展水平)前进。当这种前进完成以后,第二发展水平又转变为第一发展水平。此时,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以此为满足,而应创造出新的“最近发展区”,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心理发展的阶梯上更上一层楼,否则,学生的心理就会因缺乏应有的锻炼而停滞不前。

(二)主体性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首先,学生是心理发展的主体,社会和教育向学生提出的要求导致的新的需要与其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因,这是其心理发展的动力。也就是说,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心理的自我矛盾运动,才能起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而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是一种自觉和主动的过程,如果学生缺乏自觉性和主动精神,只是被迫、被动地接受教育,其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其次,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也要求我们要注意主体性的原则。青少年时期是人的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时期,独立性需求强烈,渴望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切忌“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旧教学模式,而是要注意学生独立需要的满足,同时在此基础上给予指导和帮助。

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组织课程的内容和活动时,要充分考虑满足学生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把教育看作是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围绕学生的实际来选择内容,安排的活动也必须是学生所关心和熟悉的,与他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并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和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

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强调教育是一个他助—互助—自助的过程。教师、同学的他助、互助只是手段,学生的自助才是目的。因此,在设计活动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组织活动时,要提供舞台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敢说,能理直气壮地倾诉自己的心声、宣泄情绪、发表观点、探索办法,教师则以引导者、协助者的姿态出现。用杜威的话说就是:“教师是一个引导者,他掌着舵,学生用力把船划向前方”。

(三)活动性原则

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人通过活动反映客观世界,又通过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世界,使反映进一步得到检验与发展,活动构成了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人的心理品质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感悟与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课程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课程设计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感受和体验,在活动中接受训练和启示,在活动中得到领悟和发展。教师在贯彻活动性原则时应当把握以下原则:

(1)活动的组织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要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应;

(2)活动的安排要体现新颖性、时代性和兴趣性,要让学生愿意参加,喜欢参与;

(3)活动的设计要考虑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使每个学生都能进入角色,活动起来;

(4)活动的开展要便于学生的真情流露,让学生在活动中敞开心扉;(www.xing528.com)

(5)活动的内容要有相当的内涵和一定的深度,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给予学生启发;

(6)活动的进程要注意多种训练和练习,并可以有适当的变式重复。因为虽然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但不可能在一次活动中形成,它需要多次的反复训练和练习。

(四)全体性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必须贯彻全体性的原则。具体来说,在制定课程计划时,要着眼于全体学生;在确定教育内容时,要考虑全体学生的共同需要及共性问题;在活动的安排上,要注意给每个学生机会,做到全员参与。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的内心世界能够被他人了解,也渴望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学生们总要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特长、爱好、兴趣和个性,虽然每一个学生表现出来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希望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同、接纳、欣赏的愿望是一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这种需要,尽可能地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和提供机会。教师的着眼点应是所有的学生,并应尽量避免只让那些活跃的学生出头露面,要在教学过程中让那些平时不大引人注意、没有机会表演的大多数学生作为关注的焦点,给予他们足够的机会。实践证明,这些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得到的帮助和收获往往更为强烈和持久。另外,在注重全体的同时,也不可忽略个别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要关注这些学生,给予及时、具体的帮助,这种帮助最好是不露痕迹的,以维护他们的自尊。

(五)相容性原则

实践表明,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情感上的相容,创造出无拘无束的氛围,形成师生、生生之间最佳的心理场,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1.相容必须要尊重

尊重是指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学生的权利和选择。教师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有独特价值和潜能的人,真诚地接纳每一个学生,学生才能在感情上接纳教师,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相容。

2.相容必须要坦诚相待

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学生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有的知书达理,文质彬彬;有的蛮横粗野,缺乏修养;有的口若悬河,目中无人;有的词不达意,畏缩自卑……无论对待什么样的学生,教师都应该虚怀若谷、真诚接纳、不分彼此、以礼相待,不能厚此薄彼。

3.相容必须要信任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成功在于信任,情感上的相容也在于信任。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起真正的信任,才能使学生在辅导活动中获得安全感,从而自愿投入、真情袒露。信任是一种感召力量,信任可以增进自信和勇气,它可以促使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自觉接受他人的引导,获得收获和提高。相容则更可以带来合作。相容的感情纽带,带来了轻松、平等、和谐、愉快、融洽的氛围,它促进了人与人相互之间的合作,因为合作需要真诚、诚挚、理解。而合作又带来了愉悦的情感,促进学生的自我了解、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接纳和自我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