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也称团体,是一些以共同的关系和利益联系起来的,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在心理和行为上相互作用的人类聚合体。在群体中,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会受到在场他人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群体不仅能满足个体的各种心理需要,还能形成独特的群体心理。掌握群体心理的各种效应在学生团体的,心理活动中十分必要。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1.社会助长
社会助长是指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从而使个人的活动效率与水平提高的现象,也称为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助长相反,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干扰或社会惰化。如赛跑、歌咏比赛因有人观看或有啦啦队的助阵,往往比个人独自跑步和唱歌的效果更好些,我们称之为“共同行为者效应”。还有一些教师、演员等在观众很多的场合进行讲课或表演,观众越多,情绪和气氛越热烈,其讲课或表演的效果就越好,我们称之为“观众效应”。
查荣克研究发现,对于那些简单的、掌握熟练的行为,人们在有旁观者在场时通常能做得更好;但对于复杂的、未熟练掌握的活动,人们在有他人在场时则会表现得没有平时好。查荣克认为这种效应至少部分来自他人在场时个体产生的唤醒状态,唤醒状态能增强人的优势反应,减弱人的劣势反应。
2.社会惰化
社会惰化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在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为社会惰化作用。另外,社会惰化也叫社会干扰、社会致弱、社会逍遥、社会懈怠。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正是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的具体形象化。
关于社会惰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一个被普遍认同的观点就是,个人的被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群体中的成员认为其他人可能会偷懒,根据公平理论,他自己也开始偷懒,因而付出的努力有所下降。不过,研究还发现,人们在以下几种情境下较少出现社会惰化作用: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能有效激发人们的卷入水平;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的“团体”精神;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当个人知道自己在群体中的努力程度是可以被鉴别出来时;当感到任务艰巨而个人有责任多做贡献时等。要想在群体中减少社会惰化现象,需在激发每个人的责任感和成就感的基础上,做到职责分明、优劣分明、奖惩分明。因为社会性惰化最易产生在职责模糊、勤懒无法鉴别或不予鉴别、赏罚不明的情境之中。
(二)从众与服从
1.从众
从众是指人们在真实或想象的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即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的表现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所谓的“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就是从众的最好写照。
影响从众行为的发生有以下4种因素:其一,群体的一致性,这是构成群体压力的最重要因素。研究证实,无论群体的规模如何,只要群体中出现了不一致,即使持不同意见的人没有任何权威,都会使从众的比例大大下降。其二,群体凝聚力,一个群体如果凝聚力越强,成员从众行为发生的概率就可能越大。其三,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也影响从众,一般来说,地位高者不易出现从众行为,地位低者易出现从众行为。其四,个性特征,如个体的能力、自信心、自尊心、独立性水平等与从众行为也有密切联系。其他因素,如群体规模、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文化差异、性别差异等也都会成为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从众具有积极和消极2方面的意义。从积极方面讲,从众对于个人适应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社会角度来看,与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一致是很有必要的。只有群体中成员的意见统一,才能够形成一个群体成员所必须遵从的社会规范,使对群体成员的必要约束得以实现。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个人知识总是有限的,不可能适应他所遇到的任何情境,从众是获得信息的一个来源,尤其在背景陌生或模糊的情境下,采取一定的从众行为可以使个体迅速地适应情境。因此,从众是必要的,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从消极方面讲,某些消极行为、社会不正之风也会产生压力,使人们产生从众心理或行为,甚至改变正确的观念和态度,与某些错误的行为和思想保持一致。
2.服从
服从是指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命令而做出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外界的明确要求下发生的。服从有2种情况:一种是在有组织的群体规范的影响下的服从,如学生对学校纪律的服从;另一种是对权威事物的服从。服从与从众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相似之处在于都是在群体压力下采取与群体规范相符的行为。区别在于服从是没有选择的对命令、观念和权威的服从,从众是自愿按他人的做法去做,是为了消除群体压力,求得心理的平衡。
影响服从的因素很多。其一,命令发出者的权威性对于执行命令者的服从行为有很大影响,有权威的人的命令,易被他人接受并做出服从行为;其二,命令发出者是否在场,是否有人监督命令执行,对于命令执行者的服从行为产生很大影响;其三,命令执行者的道德水平、人格特质、文化背景等因素会影响其本人的服从行为;其四,情境的力量有时是很巨大的,当人们在某种特殊情境的背景下,其行为特质会随着情境而有所改变。
(三)群体极化与去个性化
1.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来已经存在的倾向性得到了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群体极化假设指出,群体的讨论可以使群体中多数人同意的意见得到加强,使原来同意这一意见的人更相信意见的正确性。这样,原先群体支持的意见,讨论后会变得更为支持;而原先群体反对的意见,讨论后反对的程度也更强,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出现极端化倾向。而个人在参与群体讨论时,由于受群体气氛的影响,也会出现支持极端化决策的心理倾向。这种群体决策极端化的倾向可以区分为2种情况:一种叫冒险偏移,另一种叫谨慎偏移。如果群体成员中冒险激进者较多,则群体所做出的决策就会比个人决策更趋向冒险激进,这种情况被称为冒险偏移;如果群体成员中谨慎保守者较多,则群体所做出的决策就会比个人决策更为谨慎保守,这种情况被称为谨慎偏移。(www.xing528.com)
参与群体决策为什么会比单独决策表现出更大的冒险倾向呢?主要原因有4个:第一,个人倾向于假设群体鼓励富有冒险性的见解,担心决策过于谨慎而被别人轻视和看不起。第二,责任分散。群体决策的背景下个人应承担的责任相应减少,从而减轻了对不良后果的恐惧心理,因此敢于提出冒险性建议。“法不责众”心理就是其典型表现。第三,个人单独决策时,由于掌握的信息有限,提建议时便趋于谨慎,但经过群体讨论,掌握了很多信息,因此,也不再谨慎而敢于进行冒险决策。第四,文化价值倾向于对高冒险性行为有较高评价,高冒险性行为往往与英雄气概联系到一起,容易获得好评,从而使人们倾向于鼓励冒险行为。
学校群体中也会发生群体极化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群体之间最初的差异会被扩大化。如果X大学的学生最初就比Y大学的学生善于思考,那这种差异多半会在大学期间扩大。这种差异是在大学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有研究者认为这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群体成员会强化他们彼此共有的倾向。
为了实现群体目标,人们总是希望凡事应该大家共同讨论,集中决定,这种期望是合理的。但是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决策的一致性固然必要,但也应预防谨慎偏离、冒险偏移,否则会给工作带来不良甚至严重的后果。为了防范群体极化现象,耶鲁大学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詹尼斯提出了一些预防方法和措施:使群体成员懂得群体极化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和后果;领导者要保持公正,不要偏向任何立场;领导者应引导每一位成员对提出的意见进行批评性评价,应鼓励提出反对意见和怀疑;应该指定一位或多位成员充当反对者角色,专门提出反对意见;时常将群体分成小组,并让成员分组提出建议,然后再全体聚会交流分歧;充分研究一切警告性信息,并确认对手群体可能会采取的各种行动;形成预备决定后,应再召开一次会议,并要求每个成员提出自己的疑问;在决议达成前,请群体外的专家与会并请他们对群体意见提出质疑;每个群体成员都应向可信赖的有关人士就群体决策交换意见,并将他们的反应反馈给群体;让几个不同的独立小组,同时分别就有关问题进行决议,在此基础上形成最后决议。
群体极化具有双重的意义。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它能促进群体意见一致,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群体行为。从消极的一面看,它能使错误的判断和决定更趋极端化。群体极化似乎很容易在一个具有强烈群体意识的群体内产生,也许是由于在这样的群体中,其成员常做出比实际情况更一致和极端的错误决定。
2.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的影响下,似乎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并丧失了自己的个人身份和责任感,产生了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一旦人们处于去个性化状态,就会表现出无自知性,行为与内在标准不一致,自制力低,结果便导致人们可能会加入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
津巴多研究发现,当群体处于激励性的、充满令人心情紊乱的刺激状态下,尤其是群体中的成员在不易被识别的情形下,易使成员产生去个性化。当群体成员穿着统一的服装时,个体被淹没了,被匿名了,就会发生“制服效应”。在津巴多的一个实验里,穿着白色外套和头套的女性被试者比穿着普通衣服,佩着写有姓名的身份牌的女性被试者,在实验中对受害者(实验助手扮演)会施以更长时间的电击(假电击)。
去个性化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聚众斗殴、起哄,球迷闹事,都存在这种去个性化现象。很多人在人群密集处的举止言行丧失了他平时在一般情境下的理智表现,这种情况正是因为去个性化现象。
(四)竞争与合作
1.竞争
竞争是个体或群体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促使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获得实现的行为或意向。从广义上说,竞争包括一切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这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狭义的竞争是指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最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例如,体育运动会中运动员或运动队伍之间的相互竞争,同一种商品的厂家对于同一销售市场的争夺等。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发生竞争,一方面是因为人们有各种各样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社会上的物质和荣誉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同时又不能平均分配,因此,就只有通过竞争来分配数量有限的物质和利益。
竞争的发生必须具备3个基本条件:其一,必须有一个共同争夺的目标,这个目标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其二,双方必须为同一对象争夺,如果双方争夺的不是同一对象,那么竞争就不会发生;其三,竞争的结果必须是一方获胜,如果双方同时成功或失败也不是竞争。当然,这里的成功与失败是相对于争夺目标而言的。因此,竞争不仅有对抗性,而且有排他性。为了在竞争中获胜,人们往往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归纳起来,可以划分成2大类:一类是积极的竞争方法,另一类是消极的竞争方法。积极的竞争方法是通过扬长避短或改革创新等手段来增强自己的实力,从而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种竞争不仅有利于胜者,也有利于社会。消极的竞争方法是通过破坏对方或打击、贬低对方等手段使自己得到相对提高,从而使对方处于劣势。这种竞争只是暂时有利于胜者,但不利于社会。
无论是商业交易还是学习、游戏等活动,既可以相互合作,也可以相互竞争,但是现实生活和大量的研究表明:与合作相比较,人们更倾向于优先选择竞争而不愿意合作。更多的人试图通过社会比较来确定自我价值,喜欢采用竞争和超越别人的方式来获取资源。金盛华提出的“竞争心理优势”概念正是说明了上述情况。
心理学家多伊奇等人曾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该实验要求被试者两两成对,2人分别充当2家运输公司的经理,2人的任务都是使自己的车辆以最快的速度从起点到达终点,如果速度越快,则赚钱越多,要求尽可能多赚钱。每人都有2条路线可选,一条是个人专用线,另一条是2人共同的近道线,但道近路窄,1次只能通行1辆车,因此,使用这条近而窄的道路只有1种办法:双方合作交替使用。研究的设计者明确告诉被试者,即使交替使用单行线,也必须要有一点等待时间,但走单行道仍然远比启用个人专线经济、有效。实验最后以被试者起点至终点的运营速度记分,分数越高越好。实验结果表明,双方都不愿意合作,狭路相逢,僵持不下的情况时有发生,虽然在实验中也偶有合作,但大多数都是竞争的结果。当实验者要求被试者阐明宁可投入竞争也不愿选择合作的理由时,大多数被试者表示自己希望战胜其他竞争者,他们并不重视自己在实验中的得分多少,即使得分少也宁可去竞争,胜过他人,实现自我价值。这一实验证实了人们心理上倾向于竞争的论断。
2.合作
合作是个体或群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相互配合以实现同一目标的行为或意向。同竞争一样,合作也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的现象,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合作必须具备这样3种条件:一是有2个以上的合作者,而且合作者具备与合作项目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二是有共同的目的和利益;三是行动上相互依存,相互配合。
多伊奇指出,合作有3种心理上的意义:第一种是相互帮助。就是指参与合作的所有成员的行为可以互相替代,如果某个成员从事某项行为,其他成员就不必重复这一行为。如果一个成员无法完成某种行为,其他成员就可以替代完成,表现为相互帮助。第二种是相互鼓励。成员们为完成任务而表现出肯定的情绪。第三种是相互支持。多伊奇认为,在竞争的条件下,上述心理上的意义正好相反,表现为相互对立、不友好、不支持。总而言之,在合作条件下,人们彼此之间表现为亲密友好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