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历史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历史发展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部成立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大大加强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力度。教育部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建设标准,在全国设立了若干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并强调高校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要求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同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历史发展

(一)萌芽期(1980—1990年)

相比起欧美地区发展比较完善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国内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浙江、北京、山东、陕西、湖北、四川等地的高校陆续自发地开展了心理咨询,但这类心理咨询基本上是探索性质的。1987年,浙江大学的马建青教授开设了“青年心理健康”选修课(后更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一些学校也陆续尝试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选修课。1988年,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了首届“高校咨询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上成立了中国高校心理咨询研究会筹委会,这次会议促进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处于萌芽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以下特点:开展规模小,多以选修课形式开展;课程由教师自发组织,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缺少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指导;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团队;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形式单一;参考教材较少,内容多以矫治为主。

(二)发展阶段(1991—2010年)

199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研讨会,标志着我国高校的心理咨询事业进入了一个有组织的发展时期。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推进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高校的开展,培养了一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业委员会通过培训、宣传、研讨等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接受。

与此同时,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教育部以专项文件的形式来直接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了明确规定,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该文件的精神,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育部成立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大大加强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力度。(www.xing528.com)

处于发展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以下特点:课程形式仍以选修课为主;课程多数归属德育教研室、社科部或学生处,目的是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师资规模有所扩大,但课程模式尚不清晰;教材种类增加但质量参差不齐。

(三)专业化起步阶段(2011年至今)

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和《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育部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建设标准,在全国设立了若干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并强调高校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2016年年底,国家卫计委、中宣部、教育部等22部委联合颁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要求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同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体系。

处于专业化起步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职化和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的建设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随着最初的自发组织到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课程的开设形式以公共必修或必选形式开展,能够覆盖全体学生;随着教学对象的增加,师资队伍进一步扩大,很多院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随着教育模式日益清晰,科学研究也由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和实践操作转移;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教学理念也向更加关注学生的积极健康发展。

30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选修到必修,走过了一条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也对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在通过国际化、制度化、专业化、本土化、法治化等多种途径构建中国特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