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层中的化石,按其保存特点,可大致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四大类型。
1.实体化石
实体化石是指古生物遗迹本身保存下来的化石,又分为未变实体化石和变化实体化石两类。
(1)未变实体化石
指保存在地层中未经明显变化的、近于完整的古生物遗体。一般是在冷冻、干燥、严密封闭等特殊条件下形成。这类化石不多,如在西伯利亚第四纪冻土层发现的距今25000年前的猛犸象,其血肉皮毛甚至胃中食物都保存完好;又如我国抚顺古近纪煤层所含的琥珀(化石松香)(图1-8)中,常保存完美栩栩如生的昆虫(蚊、蜂、蜘蛛等);再如密封在石英晶体中的脱水细菌和新生代沙漠中的哺乳动物干尸等,也属于未变实体化石。
(2)变化实体化石
经过石化作用的古生物遗体叫作变化实体化石。多数化石属于此类,如哺乳动物骨骼的化石和硅化木(图1-9)及大部分的贝壳化石等。
图1-8 琥珀(×5)
2.模铸化石
(1)印痕化石
指古生物遗体被埋葬前陷落在松软细密的底层中印下的痕迹。遗体往往遭受破坏,故发现印痕化石时一般看不到它的实体化石。但这种印痕化石却能反映该古生物体的主要特征,如腔肠动物中水母的印痕和有些植物叶子的印痕化石(图1-10)。
图1-9 硅化木(×0.3)
图1-10 叶子印痕化石(×1)
(2)印模化石
印模化石包括内模和外模两种。古生物遗体的坚硬部分如贝壳的外表印在围岩上的形态叫外模,它能反映原来古生物的外部形态和构造。壳体内面的轮廓和构造印在围岩或充填物上的形态叫内模,它能反映古生物硬体的内部形态及构造特征。外模和内模所反映的古生物形态和构造的凹凸情况,一般与原物面凹凸情况相反(图1-11)。
(www.xing528.com)
图1-11 印模化石(×0.8)
(3)铸型化石
古生物壳体被埋葬后,若内部先为沉积物填充,遗体再被地下水溶蚀掉,所留下的空隙为其他物质填充满,填充物保存了壳体的原形及大小,即构成铸型化石(图1-12)。
图1-12 铸型化石形成示意图
上-内核的形成:1.双壳纲壳瓣;2.软体腐烂,并被掩埋;3.内部被填充;4.壳瓣被溶蚀; 5.内核,其表面即内模;6.空隙被填充形成的铸型
下-外核的形成:1.双壳纲壳瓣;2.软体腐烂,并被掩埋;3.外壳溶蚀留下外模;4.空隙被充填;5.外核
(4)核化石
有些生物如螺蚌(图1-13)等,若其壳内的空腔为泥沙填满,则此充填物的大小和形状与原空腔完全一致,成为反映壳内面构造的实体,称为内核。它的表面显示内模。如果壳内空腔没有被泥沙填充,当贝壳溶解后,就留下一个与原壳同形等大的空间,此空间如再被其他物质充填,就形成与原壳外形一致、大小相等而成分均一的实体,称为外核。
图1-13 螺化石(×4)
铸型与外核的外形一样,都与实体化石外形相似,都无内部构造保存,其成分往往和原物的完全不同,但铸型中含有内核,外核中则不含内核。
模铸化石一般见于实体化石的围岩和充填物中,但在爬痕化石、掘穴化石等遗迹化石中,也可以模铸形式保存。
3.遗迹化石
遗迹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活动的痕迹和遗物,如高等动物的足迹,无脊椎动物的爬痕、掘穴、钻孔、潜穴和遗迹等。根据遗迹化石可推测该动物当时的生活情况:从足印的大小、深浅和排列可推知生物体的大致体重、行动的方式和速度以及食性等,爪迹则为肉食动物,蹄迹则一般为草食动物。
广义的遗迹化石,还包括动物新陈代谢的排泄物和生殖产物,如粪化石、蛋化石(恐龙蛋、鸵鸟蛋等)。此外,古代人类的劳动工具如石器、骨器等遗物和文化遗物等也属于化石,但只限于旧石器时代的遗物,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则一般归属于文物考古的范畴。
4.化学化石
组成古生物体的古老有机物,未经变化或经过轻微变化,保存在各时代地层中,它们具有一定的化学分子结构,称为化学化石或分子化石,如氨基酸、蛋白质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