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灞陵桥与关帝庙:许昌三国文化明珠

灞陵桥与关帝庙:许昌三国文化明珠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许昌城西,有一条河水清澈、岸柳依依的小河,叫石梁河,灞陵桥便位于这条河上。因为石梁河在三国时期称“灞水”,灞陵桥由此得名;因桥距城八里,又称“八里桥”,是千古流传“关公挑袍”故事的发生地。灞陵桥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灞陵桥始建年代不详。追到灞陵桥处,正赶上准备过桥的关羽。为推崇关羽忠义仁勇,后人在桥西建关帝庙以示敬仰。灞陵桥、关帝庙是许昌三国文化的明珠。

灞陵桥与关帝庙:许昌三国文化明珠

在许昌城西,有一条河水清澈、岸柳依依的小河,叫石梁河,灞陵桥便位于这条河上。因为石梁河在三国时期称“灞水”,灞陵桥由此得名;因桥距城八里,又称“八里桥”,是千古流传“关公挑袍”故事的发生地。灞陵桥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灞陵桥始建年代不详。原桥桥基为元代构件,上部为明清建筑,砖石结构,四柱三孔,长二十一米,宽约三米,高二点八八米。桥两侧的青石栏板上,盘龙缠绕,栩栩如生。每侧有八根望柱,上雕姿态各异的石狮、石猴。在桥两侧栏杆上的两方石碣里各有一块碑刻。一块碑上刻的是《关公挑袍图》,图案精美,传为唐朝吴道子所画。另一块碑上刻的是《辞曹书》,是清康熙年间许州吏目书画家滕之瑚书写的。碑文记述关羽曹操辞其金而挑其袍的过程,歌颂他“依曹已久仍归汉,留得英风在颍州”,赞扬他视高官厚禄若粪土,“情深义重垂千秋,士民争拜汉云长”。可惜,这座千古名桥于1959年夏天被洪水冲毁,仅存部分构件,后修一座水泥桥替代。

1993年许昌市政府在遗址旁边重新修建了一座仿汉观赏桥。新修的灞陵桥是参照新野县博物馆收藏的一方东汉墓葬画像石浮雕泗水捞鼎》图中的桥梁模式设计的。桥全长一百二十一米,主跨五十七米,宽六点二米,单拱双柱。桥两侧有栏柱七十八根、栏板七十四块。青石栏板上雕有一百四十八幅仿汉画像石的历史典故、神话故事、天象民俗及农桑狩猎之事,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桥的东西两端各筑有高三米、长十一米的阅台。东阅台正中入口处,立有八米高的青石堆雕——关羽勒马横刀像。东阅台的南北两侧分立着引人注目的两通石碑:南为明嘉靖年间立的关王辞曹操之图碑,北为明末总兵左良玉书写的汉关帝挑袍处碑。西阅台上建有南北对峙、高五点二米的双阙。

关羽在许昌挑袍辞曹归刘之事并非虚构。据《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记载:建安五年(200年)春,曹操东征刘备,刘备失败后投奔袁绍。曹操收俘了关羽和刘备的甘、糜二夫人。曹操是一位很器重人才的人,想把关羽留在自己身边。于是封他为汉寿亭侯,并赐予他重金、房屋、美女。然而关羽不忘旧主,当他得知刘备下落时,就向曹操辞行。曹操不愿他走,故避而不见。无奈,关羽把曹操奉送的东西一一封存后,就带领二位“皇嫂”出了城。曹操见实在挽留不住,就追赶了过去。追到灞陵桥处,正赶上准备过桥的关羽。曹操看关羽忠心耿耿,非常敬佩,就送给他一些珍物和一件锦袍,关羽只接受了锦袍。但在接袍时,他怕曹操有诈,就坐在曹操送的那匹赤兔马上,用青龙偃月刀把锦袍挑了过来,披在身上,然后拍马向北而去。开始了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千古壮举。

清道光年间傅梓之《许州记》载甄汝舟咏灞陵桥诗句:

野水洄堤浸柳条,道边残碣记前朝。(www.xing528.com)

长髯勒马横刀处,万古英风八里桥。

为推崇关羽忠义仁勇,后人在桥西建关帝庙以示敬仰。

关帝庙位于灞陵桥景区内,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是一座清代风格的古建筑群。该院红墙灰瓦,三进院九殿一阁,以中院为主,东、西两院相配的三院式格局,庙中古柏参天,碑碣林立。主体建筑居中院,现有青石小桥、山门、仪门、卷棚殿、大殿、春秋阁等,整体布局严谨,建筑精巧别致,庄重典雅。庙门前有一座御河桥,桥两侧的望柱上,有石狮、石猴,好似仪仗队在欢迎游客的到来。步入九排九行铜色门钉的红漆山门,便来到庙内,甬道两侧有鼓楼钟楼。在正殿敬奉的是关羽勒马横刀的塑像,生动地再现了关羽挑袍时的风采。

关帝庙东邻的桃园,围墙高耸,兰亭生辉。院中大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彩塑。该院四周的墙壁上,陈列着许昌三国胜迹的彩色图片。院内的楹联,含义深邃,书法精湛,也是关帝庙中的一景。如山门上镌刻的“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灞陵桥、关帝庙是许昌三国文化的明珠。2013年5月关帝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