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昌城北两公里处的魏都区魏北办事处陈庄村东,有一座巍峨的土冢。冢上古柏苍劲挺拔,数里之外,举目可望。据《许昌县志》记载,那便是东汉末年朗陵侯相荀淑及其子孙之墓——八龙冢。
八龙冢高约七米,周长约一百多米。其名字的由来,还得从荀淑的八个儿子说起。荀淑有八个儿子,分别是荀俭、荀绲、荀靖、荀焘、荀汪、荀爽、荀肃、荀敷。他们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品德高尚,颇有名望,被人们称为“八龙”。弟兄八人死后,相继葬在父亲墓旁,故叫“八龙冢”。传说冢上的柏树为荀淑的八个儿子所栽,所以又称“八柏冢”,现古柏只存活五株,树龄已有一千八百多年。1993年被许昌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书记载,荀氏家族是书香门第,官宦世家,英才辈出。自东汉至南北朝,统领风骚几百年。仅东汉末年和曹魏时期,荀家就出现了名重一时的政治家、学者和谋士多人。
荀淑,字季和,颍川颍阴(今许昌市魏都区)人,为曹操的重要谋士荀彧的祖父。据《后汉书》记载,他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况的十一代世孙。年少时,他品行高洁,学识渊博,才思过人,乡里称其为“智人”。在以后的任职期间,被誉为“神君”。
荀淑在治学态度和方法上与当时死背书本、寻章摘句的俗气儒生截然不同。尽管当时有的学者因为荀淑与众不同而提出质疑,但他坚持用这一理念来教育自己的后代,对荀氏家族影响很大。若干年以后,他的孙子荀或在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杰出才能,就有他的影子。汉桓帝建和三年(149年),六十七岁的荀淑卒于许昌。(www.xing528.com)
荀淑侄子荀昙的孙子荀攸,字公达(157~214年),自幼机警敏捷。荀攸辅佐曹操征张绣,擒吕布,伐刘表,败袁绍,屡建战功,曾受到曹操这样的称赞:“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曹操对荀攸的谋略及品行极为推崇。有一次,荀攸生病,曹操让太子曹丕跪拜床前问病。曹操对曹丕说:“荀公达,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
荀氏家族中最有名的要数荀或了。他是荀淑的孙子,曹操的重要谋士,辅佐曹操二十多年,鞍前马后,忠心耿耿。他积极参与国家大事的筹谋,化险为夷,化乱为治,立下了汗马功劳。曹操高度赞扬他说:“天下之定,彧之功也!”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多方面多有建树,曹操评价他有张良之才,称为“吾之子房”。死后,曹操把荀或移葬于八龙冢。
此外,荀氏家族中荀悦、荀勖、荀菘、荀蕤、荀伯子、荀匠、荀郎、荀济等数十人都有较大作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