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经指出:“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一时期的文学,呈现出一片光辉灿烂的景象,不但俊才云蒸,作家辈出,而且诗歌、散文、辞赋、理论批评等,特别是五言体诗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涌现出大量优秀的作品。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时代的原因和当时作家们创作态度的变化,使建安文学出现了崭新的精神面貌,形成了一种影响深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这就是历来为文学史家、文学批评家所推崇的“建安风骨”。所谓“风骨”,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说:“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黄侃把风骨的意义概括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文心雕龙·札记》)。按照这些说法,“风”是指作品具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和真实的感情,“骨”是指作品刚健质朴的语言风格。“风骨”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只有以刚健质朴的语言表达充实的现实内容,才称得上是具有风骨的作品。建安文学就是以它的“风骨”著称于文学史的,建安风骨的形成,是建安文学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时代的重要标志,也是建安文学繁荣昌盛的实质所在。
建安文学(主要是诗歌)对后代文学起着深远的影响,最重要的影响是它的精神实质——“建安风骨”。注重内容,反对形式主义的现实主义文风,一直是后世文学学习的典范。如诗歌到了南北朝,走上了浮艳的形式主义邪路。唐初诗人陈子昂就是以“汉魏风骨”为武器,横扫齐梁颓波,大力提倡现实主义的诗风,为盛唐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他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李白也把建安诗歌作为学习的榜样。他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古风》第一首)又说:“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他以敬重的诗人谢朓喻指自己的诗歌像小谢一样清秀自然,具有刚健遒劲的建安文风,说明了他对建安文学的推崇。建安诗风的影响绝不止隋唐一代,甚至到了金末,诗人元好问在他的《论诗三十首》中仍在大力倡导建安风骨,推重曹(植)、刘(桢)的豪气:“邺下曹、刘气尽豪”(《自题〈中州集〉后》),这为端正当时和后代的诗风,起了重大的作用。
建安诗人喜欢用乐府旧题来写时事,这对于唐代白居易、元稹提倡的新乐府运动也有一定的影响。元稹曾说:“况自风雅至于乐流,莫非讽兴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沿袭古题,唱和重复,于文或有长短,于义咸为赘腊,尚不如寓意古题,刺美见事,犹有诗人引古以讽之义焉。曹、刘、沈、鲍之徒,时得如此,亦复稀少。”(《乐府古题序》)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建安文学运用旧乐府古题写新事物对唐代新乐府运动起着示范和先导的作用。(www.xing528.com)
建安文学在文学体式的创新方面,对后世文学也有着重大贡献。汉赋大多专事铺陈事物,缺乏抒情,而且篇幅较长,到了建安时期,除了某些咏物的作品外,抒情小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最著名的赋家有曹植与王粲,他们的《洛神赋》《登楼赋》,都有他们自己的个性,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五言诗体经过建安诗人的普遍运用,臻于完美成熟,为后代文学的五言诗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运用五言体诗来抒情叙事,建安诗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说为后来的五言诗作了示范。至于文人写七言诗,经过曹丕《燕歌行》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功,对后代七言诗体的逐步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启蒙和发轫的作用。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最早的专门讨论文学的理论文章,开创了文学理论批评的先河。它摆脱儒学的束缚,讨论了文学的作用、文学的体裁、作家和作品的关系以及文学批评的态度等问题,这对后代文学理论的建设和文学批评的开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