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灭吴之战,是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晋武帝司马炎发兵水陆并进,直取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一举灭吴国,实现全国统一的战役。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氏建立晋王朝后,据有原魏、蜀之地,已控制着全国大部分州郡府县。吴沿江为国,仅有荆、扬、交三州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即今长江中、下游及岭南等地区。晋吴双方接壤数千里,时常有战事发生。从晋朝泰始五年(269年)起,晋武帝就筹划剿灭吴国。咸宁二年(276年)十月,晋灭吴的战争准备基本完成。征南大将军羊祜奏请伐吴,指出伐吴的条件已经成熟,应不失时机地向东吴进军,并根据“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的战略方针,提出了灭吴的具体部署。
孙吴方面,面对晋军进攻一些大臣深感忧虑。他们认为吴国虽有长江天险,但“长江之限,不可久恃”。然而,吴主孙皓认为晋无力攻吴,且吴有长江天险,难以攻破。因此他不修内政,暴虐如故。在军事上不重军备,长期放松长江上游的防务,当然更谈不上通盘的战略考虑和进行全面的防御准备了。(www.xing528.com)
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晋武帝司马炎采用羊祜生前拟制的计划,发兵二十余万,分六路进军攻打吴国。第二年二月初,攻克丹阳城(今湖北省秭归东)后,攻破吴军横断江路之铁锁铁锥,船行无阻,后来又擒获吴西线统帅、都督孙歆。在东线战场,吴国丞相张悌率领三万军队渡过长江迎战,被晋军夹击大败而归,晋军当机立断,挥师直指建业。吴军士气低落,将士离心,他们惊恐怯懦,缺乏统一对策,招致节节败退,吴主孙皓不战而降。于是吴国宣告灭亡。
晋灭吴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突破长江天堑的江河进攻战,创造了水陆俱进、多路并发、顺流直下的大江河进攻方略,为后世用兵长江提供了借鉴。在晋灭吴的战争中,西晋准备周密充分,战略指挥正确,作战部署得当,特别是王浚率领的水军对这场战役的胜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支水军从巴蜀启航,沿江东下,破铁锁,除铁锥,斩关夺隘,所向披靡,只用四十多天就行抵建业,然后又不失时机地配合步兵发起总攻,终于迫使吴主孙皓投降,灭亡了吴国。这次战役使自东汉末年开始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局面宣告终结,实现了新的统一,对当时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