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三国文化研究专家沈伯俊教授曾明确指出:曹魏文化是三国文化的主体。他说:从历史学的角度看,曹魏文化是三国文化的中心和主体。
历史上就有“文在曹魏”之说。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推崇“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透过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魏、蜀、吴三国,尽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由于缔造者的出身个性及作为不一,其遗存文化的质与量也有着较大的差别。如蜀汉的刘备,从小与老母贩履织席为业,虽然也师从卢植,但是他并不乐于读书,而是喜欢狗马、音乐、美衣服,陈寿谓其“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刘备对文化建设并无自觉理念,从建安十九年(214年)自领益州牧,至黄初四年(223年)病死,掌控政权不过区区十年,所以建树甚微。要说蜀汉有些文化遗产,也只能说是诸葛亮的《隆中对》《出师表》等,其他遗存并不多见。东吴的孙权在位虽然为时较长,但毕竟不是创基之主,政权格局实为其父兄所立,也没有引人注目的建树。陈寿评曰“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曹操则不同。诚如晋人刘颂所云:“魏武帝以经略之才,拨烦理乱,兼肃文教,积数十年,至于延康之初,然后吏清下顺,法始大行。”(《晋书·刘颂传》)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至是宗庙社稷制度始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雄踞许昌二十五年,“奉天子以令不臣”(《三国志·魏书·毛玠传》),既有创建文化的自觉意愿,又有一系列的具体有效的措施,遂使曹魏文化成为三国文化最杰出的典范。(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