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桐村在不同的行业曾出现过众多的工匠艺人,但由于文化落后,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大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湮没无闻。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在那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经济不发达,工匠艺人比较集中的有木匠、铁匠、土匠、窑匠、泥瓦匠、口袋匠、小炉匠、订锅匠、芦席匠、灯焗匠、阉割匠、织布匠、固缸匠、剃头匠、厨师和私塾先生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一些行业工匠艺人的手艺逐渐消失,一些新兴行业的工匠艺人大显身手,成为村民勤劳致富的主要手段。
一、铁匠:主要有南头的高忠林和袁天生,东坳的袁甲举,马咀的袁会明,上坳的袁世芳等。高忠林祖籍是河南人,其父亲过去是有名的钉锅匠,他是从父辈那里学来的铁活手艺,后来钉锅的手艺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领域,他就学做其他铁活。袁甲举先天残疾,学铁匠手艺较早,大集体时期他是双桐大队队办厂的铁匠师傅。马咀队袁世清和袁会明都做过他的徒弟。上坳的袁世芳做铁活的时间也比较早,实行包产责任制后,他曾自己在家里开过铁匠铺。
二、木匠:木匠的手艺流传最早,这主要和人们的生活所需有关。现在人们口头流传的老庄湾老木匠,人们连他的真实名字都不知道,可见他木匠手艺名声之大。双桐村许多木匠手艺都是从他手上流传下来的。沟西队袁兆崇曾是他的徒弟。袁兆崇做的牛车和手推土车远近闻名。解放前夕全村的牛车几乎全是他做的,解放后不做牛车了专做手推土车和人力架子车,这项技术可谓是绝无仅有。他做的土车全身不用一颗铁钉但铆榫始终稳固如新。现在双桐村还有他做的土车仍在使用,有的使用已达半个多世纪。大集体时他曾一次就为马咀队做了20多辆手推土车,还将手推土车的木轮改成胶轮,使用起来既省力又轻快,这也是袁兆崇做手推土车的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结果。和袁兆崇同时代的木匠还有南头的袁尚坤、袁尚魁,沟东的袁效捷,东坳的袁世华,沟西的袁如奎,新庄的王福兴等,他们都曾是大集体时期大队木工厂的骨干力量。当时进厂做学徒的有沟西的袁福勤、马咀的袁春纪等,他们后来也都成为能独当一面的木匠师傅。特别是袁效捷盖房的手艺是众所周知的一绝,现在全村存留的土木结构平房多数都是他们这些木匠师傅的杰作。上世纪七十年代长庆油田进驻庆阳后,他们带领工队在庆阳石油矿区建了许多厂房和宿舍。南头的袁建辉、袁建栋,东坳的袁约栓、袁百良,沟东的袁富民、袁忠民,沟西的袁富勤等都是在这一时期成长为专业木匠师傅的,后来还出现了马咀的袁贵福、上坳的袁志真、新庄的王维禄等,他们大都是边干边学,跟上工队干几年活就成为独当一面的专业木匠师傅了。
三、泥瓦匠:这种手艺的内涵前后是有一定区别的。在以前,人们盖房用的瓦都是自己手工制作,所以把专门做瓦的师傅叫泥瓦匠。在20世纪七十年代之前这种手艺还广泛存在。如南头的袁正儒、袁鸿斌,东坳的袁惠民、袁爱民,新庄的袁百亮等都是本村著名的泥瓦匠。他们不但是做砖瓦的行家里手,还经常被邻近的村庄邀请作大师傅。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建房材料的变化和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泥瓦匠手艺的内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一时期就把外出务工能做水泥活兼盖房的人统称为泥瓦匠,也称为“大工”,也就是有技术的建筑工程人员。原来专做砖瓦的手艺就逐渐消失了。通常情况下“大工”比“小工”的工资要高出两三倍。所以,在外打工做泥瓦匠几年后能挣得个“大工”头衔也是一般打工者奋斗的目标。近年出现的比较有名的泥瓦匠主要有南头的袁建辉、袁建栋,东坳的袁百良、袁约拴、袁彦生、袁小明,沟东的袁富民、袁忠民,上坳的袁志荣,马咀的袁品山,新庄的袁双锁等都是这方面具有一定影响的泥瓦匠。
四、礼宾先生:这虽然算不上是一种谋生的手艺,但也是人们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行业。礼宾先生主要是在丧事活动中行礼、撰写唱诵祭文、宣读悼词的人员。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和毛笔书法功底,能写挽联、悼词、祭文和灵牌等。早一点的有东坳的袁成伟,沟东的袁新,马咀的袁建新、袁宝山等人。后来还有新庄的袁尚辉、上坳的袁孟明等。特别是袁成伟、袁建新、袁新和袁尚辉不但做礼宾先生,还经常给村内或村外一些家族续修家谱。现在双桐村的许多家谱就是袁建新、袁新、袁成伟、袁明山、袁尚辉续修的,他们为传承双桐村的家族文化和礼仪文化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
五、厨师:厨师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业的厨师,就是专门为某一部门或某一单位做饭;另一种是业余的厨师,就是把做厨师当作一种副业,哪里有事需要就到哪里去做饭,做完后仍然做自己的本职工作。前者主要有南头的袁德银、沟西的袁效武,东坳的袁效孔,他们都曾在庆阳师范学校食堂工作直到退休。还有马咀的袁友山、袁世清、沟东的袁兆宗等也都在有关单位食堂工作过,后回乡务农。特别是沟东的袁兆宗蒸馒头的手艺非常出名。后来还有新庄的袁拉学一直在肖金中学食堂工作到退休。还有马咀的袁世儒、袁清涛、袁效琪、新庄的王国利都在陕北为油田单位做饭。近年来厨师行业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就是他们不但提高厨艺,还通过有关部门取得一定专业资质证书,以提高自己的劳动待遇和社会知名度。这方面主要有马咀的袁立龙,他现为高级冷菜技师,擅长冷菜研发,宴席设计,曾获常州市江南冷菜艺术节优秀个人奖。胡同的袁勇超现为高级冷菜师,曾在北京、苏州、天津等地任西餐厅主管。2016年在北京获“好待咖喱”原创料理竞赛团体二等奖。南头的袁尚绪现为高级冷菜技师,擅长盘式设计,菜品研发工作,曾在青海、陕西、河南、甘肃等地多家知名酒店任凉菜主厨,2015年获北京“海天酱油杯”创意菜品大赛三等奖,现为《美食之窗》杂志社庆阳站记者,甘肃兄弟餐饮有限公司庆阳分团5号主管兼冷艺副总监。
六、兽医:就是专为牲畜看病的人。最有名的有马咀的袁尚志,他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是兽医。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把他安排到肖金兽医站工作直到退休,是肖金周围远近闻名的兽医,就是到现在年龄大点的人都知道肖金兽医站的老袁师。后来有沟西的袁兆东,他在大集体时就自学成才成为双桐大队的兽医,曾参加过有关部门组织的短期培训,他的兽医技术也在周边村组首屈一指,现在双桐村周边的群众对他的诊疗技术都深信不疑。
七、文艺戏曲人物:文艺戏曲人物都是靠自己努力才学得一门手艺。这类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最早属皮影戏。主要有沟东袁保民牵头筹办的皮影戏剧团,由一些能拉会唱的艺人组成。不但在逢年过节时为本村村民演出,有时还远赴陕北、合水、镇原等地演出。改革开放前,文艺活动爱好者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组织耍社火方面有所专长的人员,主要有南头的高忠林,沟西的袁尚棋,上坳的袁鸿儒、袁效纯,马咀的袁兆瑞,新庄的袁尚辉,大岘的袁世美、袁世礼、袁世先、袁尚清和袁述魁等。特别是大岘的社火很有特色,每年都为塬区的群众多次表演。一类是掌握一些乐器演奏技术的人员。这些主要有沟东的袁保明,专长在演唱秦腔戏时打边鼓和拉板胡,沟东的袁自强和沟西的袁兆东特长吹笛子,马咀的袁尚权拉板胡技术是当时一绝,上坳的袁兆丰、新庄的袁文祥是拉二胡的首席。这些人员为双桐村在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排演现代戏曲活动中做了非常有益的工作。
除上述人员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肖金戏校成立后,双桐村许多热爱秦腔戏曲的青少年进入戏校接受专业培训,随后他们经历了长期的舞台锻炼,现已成为西北地区秦腔戏剧舞台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演员和骨干力量。主要有以下几位:
蒙会郎 生于1967年11月,沟西人。1984年进入肖金戏校学习,毕业后曾在宁夏中卫县秦剧团和中卫市秦剧团演出。先后在兰州、宁夏、长武、庆阳等地参加文化下乡演出活动。擅长生角、胡子生等角色。(www.xing528.com)
袁文明 生于1969年6月,胡同人。1984年进入肖金戏校学习,毕业后作为乐队成员一直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参加巡回演出。2016年成立股份制甘肃轩辕文化传媒公司,并任甘肃轩辕文化传媒公司艺术团团长。公司注册资金500万元,固定资产80万元,占地600平方米。主要有LED大屏、全套音响、戏剧道具服装等所有演出设备。
袁俊仁 生于1970年7月,南头人。1984年进入肖金戏校学习,毕业后进入宁夏永宁县秦剧团任司鼓一职。一直从事文化下乡演出活动。
袁迎春 女,生于1971年3月,东坳人。1982年进入肖金戏校学习,毕业后进入宁夏永宁县秦剧团从事文化下乡演出活动。擅长小生、武旦等角色。
袁海仙 女,生于1971年6月,沟东人。1984年进入肖金戏校学习,毕业后进入宁夏平罗县武装部秦剧团。曾荣获“青年戏曲演员新秀”称号。1989年在宁夏灵武县剧团演出并获秦腔青年演员一等奖。随后又在永登县秦剧团、会宁县秦剧团、平凉青年演艺公司等单位从事文化下乡演出活动。擅长正小旦、闺阁旦等角色。
袁冬梅 女,生于1973年12月,沟东人。1984年进入肖金戏校学习,毕业后在西北地区从事文化下乡演出活动,擅长小生、须生等角色。
袁小红 生于1974年2月,大岘人。1984年进入肖金戏校学习,毕业后在吴忠、榆林、环县、静宁等地巡回演出。擅长二花脸和丑角。近年创办了陇庆演艺团,舞台、拱门、狮子、音响、服装等演出设备齐全,专为周边群众提供商业演出服务。
八、书画人物:双桐村的绘画爱好者较少,据说最早的白云寺庙宇就是袁庆宽的曾祖父所画,他擅长庙宇塑像和壁画的绘制,是肖金方圆最有名的庙宇大画师。近年有马咀的袁玉郎,他初中毕业后曾在山东、上海等地拜访名师大家学习国画技法。2014年加入甘肃省书画家协会成为省书画家协会会员。2013年参加肖金宋塔文化书画活动获得三等奖。2014年参加西峰区北街社区书画展并获奖。2015年参加西峰区“清风廉政居民书画展”并获奖。2016年参加“情系扶贫,圆梦小康”干群书画展并获奖。他还参加了肖金周边许多庙宇塑像及壁画的绘制工作。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的工匠艺人外,还有几种工匠手艺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消失了,但他们在过去很长的历史时期里,确实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沟东的芦席匠袁如德及其传人袁兆璠,他们两代人编织的芦席和芦席囤有的到现在还在使用,但是随着人们居住条件和贮粮条件的改变,芦席和芦席囤已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领域,这种手艺已面临绝迹。还有沟东张世清、沟西蒙进财、袁效文和袁效仁等人的口袋匠手艺。口袋匠就是用黑山羊毛纺成线,织成羊毛口袋的技术人员。1975年马咀队曾请这三位师傅做过20条黑山羊羊毛口袋,这也可能就是他们最后一次手艺的展施。这种口袋宽约1.5尺,长约5尺,装上百余斤粮食人们便于挪动。后来随着装粮用具逐渐被尼龙编织袋所代替,这种手艺也就无人问津了。还有石匠这门手艺,原来有胡同的袁效兰、东坳的袁效敏、马咀的袁兆瑞等,他们主要是对原来的磨面工具石磨进行锻打修理使之提高磨面效率,后来石磨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这种手艺也就无用武之地了。还有东坳的袁尚秀和袁东成的箍窑手艺,也随着住宅结构的改变,人们不再挖土窑和箍土箍窑,这种手艺也就失传了。还一个手艺退出人们生活领域更早更不为人所知,就是刮灯焗的手艺,这是马咀袁建华从宁县岭头张学来的比较稀少的手艺。这种手艺就是在打火机还没有出现,而火柴又十分紧缺的时期人们用火链取火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补救办法。灯焗是用柳树破成小木板,然后用特制的工具削成小木条,再在一端蘸上硫磺用来引火的生活日用品。后来随着人们水活水平的提高,打火机的出现和火柴的大量使用,灯焗自然也就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还有一种手艺就是赶马车,人们习惯又称作“脚户”。双桐最有名赶马车的师傅是马咀的袁述均和沟东的张世清,这两位从小就是赶马车出身,对马车的构造和骡马的习性都非常了解,赶马车当然也就得心应手了。特别是马咀的袁述均,他不但对骡马的年龄习性了如指掌,而且赶车的技术也精湛绝伦。他曾在马岭川道一座便桥上调转马车方向,调转技术让在场的一大群石油工人拍手叫绝。随着马车被多种农用机械所代替,这种传统技术也就最后被社会淘汰了。另外,还有沟东袁荣的小炉匠、裱糊匠、纸活匠、修理匠手艺,袁效军的银活匠手艺,袁鸿著的刻章手艺,马咀袁兆印和上坳袁栓俊的修理工手艺,这些小手艺一方面使自己谋生的渠道宽了一些,另一方面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双桐村村民那种自强不息精神的传承和再现。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许多新的行业的出现,一些新的工匠艺人也应运而生。有些是谋生的手段,有些则成了人们生产生活必备的技术。比如铺地板工、砌墙工、粉刷工、电工、钳工、铁工、水暖工、装修工等等,多数青年人都已参与到这些行业中,有的还是某一行业的领头人物。如沟东的袁立业砌瓷砖就是一绝,不但砌的平整,而且坚固无空隙,深受人们称赞。这些众多的手艺都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为有一门技术,务工的工资就高,也容易找到好的工作。而现在的汽车驾驶员、摩托车驾驶员和一般的家用电器修理等既是一门手艺,也成了人们生产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现在双桐村年轻一代,具备多种手艺的人越来越多,分类也越来越细,这也是社会发展对新一代农民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