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庆阳双桐村史:大集体时期的分配方式结果

庆阳双桐村史:大集体时期的分配方式结果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大集体时代,生产队的日常农活基本上是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的传统生产方式。这是最基本的分配依据。对于生产队粮食、食油等生活用品的分配,当时为了兼顾劳动力和人口数之间的差距,国家曾规定分配方案为二八开、三七开或四六开。

庆阳双桐村史:大集体时期的分配方式结果

1.大集体时期的劳动工分

从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一直到198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20多年中,社员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是评工计分,计分标准分为开工和包工两种。所谓开工就是集体组织进行劳动,由生产队长指派活路,社员不管完成多少都是一天三晌工,早上7点到9点出工一次记2分,早饭后10点到午后2点出工一次记5分,下午4点到7点出工一次记3分,一天参加三次劳动就可以得10分,也称为一个劳动日。所谓包工就是按工计分,多劳动可以多得工分。但那个时代一般是不允许做包工的,所以包工活也分两种,一种是由队长指定活路和时间,在指定的时间内做完指派的活就可以收工,这样社员就积极迈力,干完后即可回家做自己的家务或者休息,劳动效率较高;另一种是只包工定标准不定量,社员可以多劳动多得分。比如运肥料,如果运一架子车肥料记一分,有人一个早上就可以运10架子车肥料,他就可以得10分,比开工多几倍,有些人口多劳力少的人就很愿意做包工多挣工分。做开工和做包工的区别就在于做开工磨洋工的人多,出工不出力,劳动效率低:做包工出工又出力,劳动效率高。但由于农活复杂多样,有的活便于做包工,有的活做包工就很难定出标准,这就要生产队长灵活安排,准确把握,因事因人而异。让干活踏实不偷懒的人做开工比较放心,让那些投机取巧的人做包工则是最好的选择。

在大集体时代,生产队的日常农活基本上是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的传统生产方式。在不同的时间干什么农活,公社和大队都有统一的安排,生产队都得跟着这个指挥棒转。比如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农业学大寨”和“整修农田”运动。这些活动都安排在每年麦收后和秋收后的两个时段,人们习惯称之为“上农田”或“上水利”。在那个时代修农田水利时间紧、任务重,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不过在这20多年里,双桐村社员群众不但在山上修了梯田,还把全大队所有的不平整农田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平整,为后来的稳产丰产打下了良好的土地基础。除了这些工作外,全村社员还先后参加了巴家嘴电灌工程、庆阳十里坡道路工程、肖金石咀子水电站工程、肖金小南沟河流治理工程等县内外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派出劳力累计上千人次。

2.大集体时期的分配制度

生产队的分配是计划经济时代生产队管理的一项最主要的环节,也是关系到每位社员生产生活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这项工作是在全队社员的监督下由专人负责完成,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程序:(www.xing528.com)

一是结算社员的工分。这是最基本的分配依据。每位社员都有一本劳动手册,由专业机构统一印制,社员劳动一天结束后,由记工员把当天社员所做的活路和所得工分准确记载到劳动手册上,一个月完了之后进行一次汇总,到了年底,又把全年12个月的劳动工分汇总到一起,这就是一个劳力一年所得的劳动工分。按一般标准,一个社员一年的工分在2800分到3600分之间,也就是280到360个劳动日。给生产队放羊、喂牲口的社员,基本上是每天10分,全年就是3650分,也就是365个劳动日,如果中间还干了其他活路,总分就会稍多一些,当然还会加上社员交给生产队的农家肥,也都以工分的形式记入。至于其他社员,一年最大也就能得2800分,也就是280个劳动日,因为阴雨天或者患病和有私事都不能上工。

二是汇总结算生产队的全部收入和支出。这项工作是由生产队会计到当年年底根据平时记载的会计总账和明细分类账汇总编制年终结算分配方案。这个分配方案包括五大类,一是收入类:主要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副业和其他收入。二是支出类:主要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副业和其他支出。三是管理费用类:主要包括会议费、培训费、接待费、办公费和生产队其他费用。四是提留类,主要包括按照上级要求提留一定的公积金公益金、储备金和折旧费等。五是分配类,就是分配给社员粮、油、现金及其他物品。按以上收支结算出全年收益,用可分配的收入除以全队社员劳动日总值,就得出全队社员全年的劳动日值。那个时期每个生产队社员全年的劳动日值大体都徘徊在1~5角钱之间。马咀队1974年的劳动日值只有8分钱,这就是说社员劳动一天的收入就是8分钱。如果那个生产队劳动日值达到5角钱以上,那这个队当年社员的劳动收入就比较好了,实际上在20世纪70年代大都在2~3角钱之间。

三是对每户社员的收入进行核算。生产队社员的分配核算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工分的核算是以一个劳动力为单位,一个家庭有几个劳动力就有几本劳动手册。年终把这个家庭的几本劳动手册的劳动工分汇总到一起,就是这户家庭参加分配的依据。对于生产队粮食、食油等生活用品的分配,当时为了兼顾劳动力和人口数之间的差距,国家曾规定分配方案为二八开、三七开或四六开。所谓二八开就是生产队所有的收入二成按劳动日分配,八成按人口分配。比如100斤粮食,分出20斤按劳动日分配,拿出80斤按人口分配,这样的分配方案实际上是偏重了人口而轻视了劳动,这就和人民公社初期按人分配的方式相差无几。因为完全按人分配社员就都不愿意参加劳动了,所以就采取了既按人口又按劳动日并且逐步提高劳动日分配比重的方案。这个分配方案确定后,就以每户的人口和劳动日为基准计算出一户人家应该分配的粮食。最后,又把分配的粮食和食油全部折合成现金,这就是这户社员这年应得的收入。再把全家的劳动日值汇总起来,用劳动日值的总数减去所分粮食和食油的现金数,剩余的数目就是全年应得的现金,如果减成负数,就要交回相应的现金进行弥补,这种农户就叫超支户,意思是你在生产队分回去的实物比你给生产队提供的劳动多了,这是一般劳力少而人口多的农户每年都会出现的现象。实际上这种分配方式既体现了按人分配的平均原则,也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公平原则。在一般情况下,劳力多、肯吃苦挣工分的人年年可以分到钱,劳力少人口多且不肯出力挣工分的人年年就得给生产队交回超支款。那时社员本身没有什么家庭收入,交不回超支款的人在年终决算后就拿不回自己生活所必需的粮油,就会发生生活困难。更何况每个生产队的超支户基本上年年就是那几家,连续几年这几家人自然就成贫困户,加之超支户本身口粮标准就低,往往到不了来年的春节又只能靠吃回销粮和救济款度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