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庆阳双桐村: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

庆阳双桐村: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随着农业生产体制的改变,生产方式只是从原来的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生产方式转变为以生产队为单位的生产方式。这种“土圆仓”在为生产队集体储备粮食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1986年开始,手扶拖拉机、小四轮拖拉机、大型农业机械开始代替原来的畜力耕作,使农业生产耕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庆阳双桐村: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

1.大集体时的生产方式

新中国成立之初,农业生产方式和新中国成立之前大体相同,基本以畜力耕作为主。土地改革之后,地主家的土地和耕畜及大型农具全部分到村民手中,已形成的初步的农业规模化生产被分散的个体经营所代替。有的农户分得一头耕畜还可以和另外一家农户合套使用,但有好多农户没有耕畜就只好出钱或者出工找耕畜代耕,有的甚至还要借助人力挖地播种。不论采用哪种方式,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仍然是比较落后的以畜力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

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中,随着农业生产体制的改变,生产方式只是从原来的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生产方式转变为以生产队为单位的生产方式。一切生产活动都由生产队统一组织调配和管理,牛羊牲畜由生产队集体饲养,肥料以农家肥为主。除生产队集体肥料外,还把村民每家每户农家肥按一定的报酬收归公有。运送农家肥的工具以架子车、手推车为主,有时还用筐担去担。最初生产队的牛羊牲畜借用群众的闲置窑洞或房屋饲养。到20世纪70年代后每个生产队都修建了饲养处用以饲养大家畜。庄稼的打碾晾晒每个生产队都有一块约3—5亩的大场。庄稼收获后都集中在大场里,打碾晾晒结束后,除按一定比例上缴和储存国家公购粮和集体储备粮后,按国家有关规定给社员进行决算分配。当时的口粮标准由收成的好坏决定,大多徘徊在300—400斤之间,若遇歉收年,群众口粮还不足200斤。因为各生产队人均耕地不平衡,所以收获粮食的人均占有量也有比较大的出入。有的生产队人均口粮每年都高一些,有的生产队人均口粮一直很低,不足部分就动用生产队提留的诸备粮和春季国家调拨的回销粮接济。回销粮的标准每人每天只有8两。1972年为响应国家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每个生产队均用泥巴建成了2—3个“土圆仓”,每个“土圆仓”可存5000-10000斤粮食。这种“土圆仓”在为生产队集体储备粮食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其优点是底座架空以便防潮,主体是用泥巴做的比较坚固,顶子也是用泥巴做的比较经济;其缺点是暴露在外不易防盗,对鼠害也无能为力。

从1958年人民公社化大集体生产到1981年实行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的20多年中,除了正常的从种到收的农业生产而外,全村群众还按照上级的要求参加过深翻地、大炼钢铁打井、兴修水利农业学大寨、修山造田等运动。深翻地运动是从1958年开始的,当时误认为深翻就可以增产,所以就抽调大量的劳力到上刘的五花嘴等地搞深翻地。因为当年的精壮男劳力被抽调到平凉土骨堆参加“大炼钢铁”,参加深翻地的就只有老弱病残等半劳力和女劳力了。

“大炼钢铁”也是从1958年开始的,当时国家提出了要实现工业化的目标,钢铁短缺是国家的当务之急,当时炼钢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找铁矿石进行冶炼;另一种是把群众家里的铁器收起来集中冶炼。前者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后者则家家户户都可以做到。从1958年前季开始,把群众家里的铁铣、镢头、门锁、门栓、铁锅、铁勺、铁钉等铁制农用器具都收缴炼了铁,加之开办集体食堂,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小灶顷刻瓦解,收缴铁锅炼铁则成了当时的主要炼铁目标。据统计,当年全村收缴的铁锅就有数百口。(www.xing528.com)

兴修水利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因为当时农业基础条件极差,国家就提出了兴修水利的号召。那时就在村内的水沟、长虫渠、袁咀洼和大小岘子的山沟里修了许多很小的水利设施,有的地方只修了一些梯田,在有水的地方筑了水坝以防洪水。1964年,开始了以平田整地和修山造田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将全村不平整的土地全部平整了一遍,修了地边埂,在山边修了梯田,都是利用冬春农闲季节进行的。特别是1974年全大队在新庄赵家坡修的苹果工程量最大。当时全大队每个生产队将7亩地兑划拨给新庄队,新庄队则让出赵家坡一座山峁让大队修成了苹果山。这座苹果山占地约一百多亩,历时两年时间,1974年开始栽植苹果树,1978年开始挂果,1980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交由村民个体经营,后来由于管理不善最终荒弃。

2.实行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生产方式

1981年实行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将原来的生产队集体生产变为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农户家庭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民生产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千方百计加大农业投资。为了解决畜力不足的问题,国家信用社划拨专项贷款帮助村民大办耕牛繁殖点,既解决了畜力不足和肥料缺乏的问题,也通过养牛繁殖增加了村民收入。到1983年,全村耕畜比实行包产到户之前增加了一倍多,基本上可以满足全村农业生产对畜力的需求。而且还逐渐出现了一大批畜力耕作专业户,他们专门饲养大家畜为村民耕作,这是实行包产到户初期的一种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

从1986年开始,手扶拖拉机、小四轮拖拉机、大型农业机械开始代替原来的畜力耕作,使农业生产耕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全村开始出现拥有大型拖拉机的专业户专门从事土地深翻作业和运输经营。到2000年全村基本退出畜力耕作,普遍使用农业机械耕种。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