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涛涂 战国时陈国人,谥号宣仲涛涂,陈国卿士。因在齐桓公争霸中原时对陈国有功,陈宣公就封其后世子孙代代为陈国上卿。在此后的数百年间,他的后代辕颇、辕棣、辕告、辕政等都处高官显位。到辕政时即把“辕”改为“袁”,因此,后人又把袁政奉为袁姓立姓始祖,
袁 安 字邵公,汝南汝阳即今河南省商水西南人,东汉名臣。出身于名门大家。少承家学,举孝廉,曾任阴平长、任城令。驭属下极严,吏人畏而爱之。明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尹。政号严明,断狱公平,在职10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后历任太仆、司空、司徒。和帝时,窦太后临朝,外戚窦宪兄弟专权操纵朝政,民怨沸腾。他不畏权贵,守正不移,多次直言上书,弹劾窦氏种种不法行为,为窦太后所忌恨。但因其节行素高,窦太后无法加害于他。在是否出击北匈奴的辩论中,他与司空任隗力主怀柔,反对劳师远涉,免冠上朝力争达10余次,京师肃然,为时人称道。其后代多任高官,使汝南袁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他的儿子袁敞曾任太守、太仆、光禄勋、司空等官职。孙子袁汤汉桓帝时为司空、司徒、太尉,卒后谥为康候。曾孙袁逢因拥立汉灵帝有功被任为司空,逝世后谥为宣文候。袁逢的弟弟袁隗,曾任三公,汉献帝时任太傅。这是从袁安开始四代中有五人先后担任三公的职务。所以,汝南袁氏常常以“四世五公”自傲。
袁 盎 字丝,汉朝楚人,个性刚直,有才干。汉文帝时名震朝野,因数次直谏,触犯龙颜,被调任陇西都尉,后迁徙做吴相,吴王优厚相待。在汉武帝“七国之乱”时,曾奏请斩晁错以平众怒。“七国之乱”平定后,即被封为太常,显贵异常。是《史记》与《汉书》两大史书都有详尽记载的首位扬名史籍的袁姓杰出人物。
袁 绍 字本初,袁逢的庶子,袁术的异母兄弟。汝南汝阳人。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官僚世家。少时为郎,灵帝时辟为大将军何进的椽属。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任中军校尉。灵帝死后,袁绍劝何进召董卓进京诛灭宦官,及何进为宦官所害,他立即率兵进宫将宦官无论少长一并斩尽杀绝。董卓入京后废少帝,他出奔冀州。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与各地州牧、刺史起兵讨董卓,他被推为盟主,号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又联合公孙瓒胁迫冀州牧让权后,他自领冀州牧。后利用乌桓击败公孙瓒,镇压黑山军和河北地区的民变队伍,遂占领冀、青、幽、并四州。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自称大将军兼督州事,成为当时中原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外宽而内忌,刚愎自用,拒绝谋臣沮授所建积蓄力量以图天下之策,与北方另一较大割据势力曹操争战。建安五年(公元202年),双方决战于官渡,主力被曹操消灭,他逃回邺城,7年后忧郁而卒。卒后诸子争立,均为曹操所灭。
袁 术 字公路,汝南汝阳人。后汉末年的军事家,袁绍之弟。“少以侠气闻,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后颇折节。举孝廉,累迁至河南尹、虎贲中郎将。”后与袁绍起冲突,而与幽州公孙瓒结盟,遭袁绍、曹操夹击,他又抵挡不住,率其部众前往九江,自领扬州刺史。在获得东汉的传国玉玺之后,他便决意在公元197年于寿春称帝,国号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但是,他称帝的行为并没有获得各路诸侯的支持与响应,自己骄侈淫佚,不久便被曹操击败,公元199年呕血而卒。
袁 宏 字彦伯,小字虎。陈郡阳夏即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初入仕途,累迁至大司马桓温府记室。文笔典雅,才思敏捷,深受桓温器重,使专掌书记。桓温北伐,袁宏奉命作露布,倚马疾书,顷刻间即成七纸。入为吏部郎,授东阳太守,太元初去世。袁宏原有集20卷,已佚。今存《后汉纪》30卷。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及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其诗、赋、序、赞、碑、铭、疏、表等20余篇。
袁 粲(420—477年)字景倩,又名愍孙,陈郡阳夏即今河南太康人。南朝宋臣。《南史》曰“其少好学,清整有风操”。官至尚书令。受明帝遗命,与褚渊、萧道成同辅后废帝,执掌朝政。萧道成杀后废帝.立顺帝,有意代宋。他谋讨之,事泄被杀。曾言“家贫尝仕,非其好也”。
袁天罡 唐代著名道士,中国星象术大师。益州成都人。隋末唐初天文学家、星象学家、预测家、风水大师、道士。善风鉴,累验不爽。隋时为盐官令,入唐为火井(今临邛)令。相传他懂得“风鉴”,即凭风声风向,可断吉凶。又精通面相、六壬及五行等。著有《六壬课》《五行相书》《三世相法》《推背图》《袁天罡称骨歌》等。
袁 晁(?—764年)即袁鼌,浙江台州即今浙江临海人,唐代农民起义领袖。宝应元年(公元762),唐廷追征江淮地区所欠八年租税,农民无力负担,奋起反抗。他在翁山即今浙江舟山岛领导起义,攻克台州,旋又克信、温、明等州。广德元年(公元763)夏,为李光弼部将张伯仪打败被俘,次年遇害。
袁 郊 字子乾,一作子仪。唐代蔡州朗山即今河南确山人,唐代文学家。历任祠部郎中、翰林学士、虢州刺史等。撰有传奇小说集《甘泽谣》,多记仙佛侠义之事,亦有琐事轶闻可资考证。明代梁鱼辰曾据《红线》篇改编为杂剧,原本久佚,后由明代人从《太平广记》中辑出。
袁 桷(1265—1327年)字伯长,庆元即今浙江宁波人,元代文学家。大德初年,由阎复等人荐为翰林国史院检阅官。初建南郊时,他进十议。升集贤直学士。卒后追封陈留郡公,谥文清。著有《易说》《春秋说》《清容居士集》等。(www.xing528.com)
袁宗道(1560—1600年)字伯修,号石浦,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学家,万历进士。授编修,终官右庶子。七岁能写诗,曾组织葡萄社。摒弃前后七子倡导的“诗必盛唐”说,崇尚本色,反对摹拟。与其弟宏道、中道并称明代“三袁”。史称“公安派”。有《白苏斋集》《玉蟠袁会元集》等著作传世。
袁宏道(1568—1610年)字仲卿,号石公,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学家,万历进士。历任吴县知县、顺天教授、国子助教、礼部主事、考功员外郎等职。善诗歌古文,其诗以风雅自命,反对摹古,以清新见长。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明代“三袁”。史称“公安派”,有《袁中郎集》等著作传世。
袁中道(1570—1623年)字小修,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学家,万历进士。初随兄宦游京师,结交四方名士,足迹遍天下。归而求学于李龙湖,有出世之志。厉任徽州府学教授、国子博士、南京礼部主事、吏部郎中。时王世贞、李攀龙之学盛行,与其兄反其道而行之,主张崇尚自然,反对摹拟复古。与其兄宗道、宏道并称明代“三袁”。史称“公安派”。有《珂雪斋集》等著作传世。
袁崇焕 字元素,明代广东东莞人。有胆略,好谈兵,万历进士。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单骑出关,考察关外形势。还京后,自请守卫辽东,并筑宁远城即今辽宁省兴城以御清兵。因获宁远大捷,清太祖努尔哈赤受伤而死,官至辽东巡抚。次年,获宁锦大捷,清太宗皇太极又大败而去。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后,金军绕道自古北口入长城,进围北京,他闻信星夜入援京师,但崇祯帝中后金反间计,以为他与后金有密约,故被崇祯帝处死。
袁 枚(1716—1798年)字子才,浙江钱塘即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乾隆进士,官至知县。以养母归不出,筑屋江宁小仓山,号随园。《清史稿》载其“尽其才以为诗歌,各流造请无虚日,诙谐涤荡,人人意满”。笃友谊,恤贫孤。论诗主抒发性灵,诗意达人所不达,公卿市井皆知其名。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等著作传世。
袁甲三(1805—1863年)字午桥,河南省项城人。道光年间进士,官至兵部给事中。太平天国时因进攻念军有功,任漕运总督、钦差大臣。卒后谥为端敏。长子袁保恒,字小午,道光年间进士。曾任李鸿章、左宗堂幕僚,官至刑部侍郎。次子袁保龄,同治年间举人。初任内阁中书、侍读学士,后以直隶侯补道督办旅顺口海防,曾参加平定朝鲜内乱战争。其侄子袁保中在家乡操办团练,袁保中的弟弟袁保庆无子,即将其子袁世凯过继给袁保庆为子。
袁 昶(1846—1900年)原名振蟾,字重黎,清末外交官,光绪进士。初授户部主事,后历任总理衙门章京、江宁布政使等职。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上书清廷,提出练兵、理财、开矿及改官制、兴学校等建议,得光绪赏识,迁总理衙门大臣。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力言奸民(义和团)不可纵,使臣不宜杀”,违忤慈禧太后即被处死。后昭雪,追谥忠节。著有《于湖文录》《渐西村人集》等著作传世。
袁世凯(1859—1916年)字慰亭,号容庵。河南省项城县张营人。1881年投奔袁保庆的故友淮系庆军首领吴长庆处任营务处帮办。朝鲜内乱爆发后,即赴朝鲜平乱并得到五品同知衔。1884年经李鸿章保荐升为三品道以“办理朝鲜通商事务”名义驻朝办事。1894年回国后,投奔慈禧太后侄儿荣禄门下,在天津成立了新建陆军并任督练,掌握了一支精干队伍,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强的军事集团。1912年2月15日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10月10日就任正式大总统。1916年的元旦日举行了“登基大典”,恢复帝制,创建年号“洪宪”。1916年3月22日,迫于中外政治压力而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安阳。
袁克定(1878—1955年)字云台,袁世凯长子。曾任工商部右参议、邮传部丞参。对其父的称帝活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父称帝失败后即退出政界,不问世事。
袁克文 字寒云,笔名抱存,袁世凯次子。对其父称帝表现消极并作诗讽谏而遭软禁。他擅长作文绘画,因与其兄政见不同而流落上海、天津等地以书画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