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柳泉八古-柳泉镇文化底蕴与金城村史解读

柳泉八古-柳泉镇文化底蕴与金城村史解读

更新时间:2025-01-1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柳泉镇文化底蕴深厚,自柳泉先祖明以来陆续定居西柳沟一带,就将江南的古风遗韵在黄河岸边不断传播,从未中断,其中在历史中渐渐形成的柳泉八古,最值得一记。柳泉沟水源出窑沟山泉,清咸丰初已惯称柳泉,北流二十里入黄河,由于沟水富含多种矿物质,灌溉农田极佳。光绪五年,又有绅士杨茂春、陈谨等在柳荫堡内建柳泉书院,人们俗称义学。

1955年,柳泉人民响应党的号召,支援国家工业建设,从川地西柳沟、柳荫堡、石岗搬迁至柳沟大坪,始有东中西三坪村庄。柳泉旧称西柳沟,位于黄河百里风情线西端南岸,迤逦的雾宿山下,村舍俨然,歇驾坡前绿树成荫,依山登临,环境优雅,柳泉碑林、长庆寺、大成殿依山而建,极富文化韵味,素有文化之乡的美称。柳泉镇文化底蕴深厚,自柳泉先祖明以来陆续定居西柳沟一带,就将江南的古风遗韵在黄河岸边不断传播,从未中断,其中在历史中渐渐形成的柳泉八古,最值得一记。

小古城:汉元狩二年(前121年),大行李息筑金城。宋初党项人占据此地,名罗日堡,堡南紧靠山沟,曰罗日堡沟,简称罗堡沟。宋神宗元丰五年(1083年),兰州知事李浩补修罗日堡,改称浴施堡,元明后被泥石流淹没。古堡消失后,人们将这一带称为小古城。1955年于此建厂,村民移居柳沟大坪,小古城地名遂消失。

中坪村大成殿

歇驾坡:传说明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朱元璋传位长孙朱允炆(即建文帝)。燕王朱棣对父皇传孙不传子的做法心怀不满,遂以靖难之名起兵南下篡伐建文帝,建文帝在危难之际焚宫出逃,途中落发为僧。时兰州肃王朱楧密派部将许敬彦将朱允炆隐藏于金天观,后移浴佛寺,再迁西柳沟西寺等地。至英宗朱祁镇时,年已八旬,方回京养老以终其天年。肃王朱楧的后代为纪念这段历史,将建文帝落脚点龙尾山改称伏龙坪,浴佛寺改称万寿寺,西寺改称长庆寺,建文帝落脚隐居的前山改称歇驾坡,此即柳泉歇驾坡由来。

横古渡湾:位于西柳沟石岗黄河岸畔。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黄河以北发生羌乱,汉将赵充国率一万骑兵至金城,从金城北门的岸口至钟家河一带横渡,平定了羌乱。后人将渡河之地取名为横渡湾。唐贞观年间,在渡湾二字前加一“古”字,取名“横古渡湾”,既彰显了横古渡湾的历史,又颇具沧桑诗味,遂流传至今。

醒世晨钟:相传朱棣逼走建文帝后,朱棣的一个儿子对这种做法极其不满,遂离家出走,云游四海,以求长生不老之术,后羽化成仙,托梦建文帝于禅坛寺。建文帝为其在西柳沟建祖师殿,内塑朱棣之子形象。筑钟一口悬于殿院,其钟黎明时刻不敲自鸣,声越黄河两岸,人称“醒世晨钟”。

柳泉长流:北宋时代,西夏兵经常骚乱此地,与宋兵展开拉锯战,民不堪乱,南垣一带民众迁入山沟避乱。明永乐时中原江南一带的人们移居此地,藏于沟内的百姓也随之移居川地,相应的将西柳沟地名带到川地至今。柳泉沟水源出窑沟山泉,清咸丰初已惯称柳泉,北流二十里入黄河,由于沟水富含多种矿物质,灌溉农田极佳。明万历年间,菲律宾产水菸传入柳泉,经柳泉沟水灌溉后,品质极佳,加工后远销南方,很受欢迎。在清代曾是进献朝廷的贡品,西柳沟一带遂成兰州历史上水菸主产地之一。(www.xing528.com)

学府传芳:明末清初,西柳沟先贤将九仙殿改为桐柏义学。清咸丰三年,耆老陈廷桂、杨怀荣设建柳泉里塾。光绪二年,乡民捐银建百子会,置办婚丧事所需帐篷、桌凳、锅碗等什物,出租赚钱以供学校费用。光绪五年,又有绅士杨茂春、陈谨等在柳荫堡内建柳泉书院,人们俗称义学。热心于地方教育事业的志士仁人捐银百两,仍采取放账生息作为学费。光绪十年,绅士刘成章等89人捐资在柳沟石岗买地修建了“济英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为了让更多的农家子弟能够上学读书,将柳泉书院扩改为“童蒙学堂”,将育英馆改为“训蒙学堂”,将济英馆改为“蒙养学堂”,学生免费读书。学科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三学堂事宜曾由陈大年、王家宾、陈策等人主持。百年间出举人、贡生、秀才17人,卢政、牟我赠、陈梁才、刘焕章等均出自桐柏义学和柳泉书院。1933年,有陈国炳、王法尧在百子宫中办起了国民学校,为后来公办的西柳沟中心小学(今柳泉中学)打下了基础。

明清水车:黄河水车是明代兰州人段家台段续引进改创而来。明末清初,金城黄河两岸农民开始仿造。西柳沟河段上自岸门石佛湾、下至桃园近万多米,岸口水势湍急,落差较大,先民们自清康熙年间起先后按照地形分五处建造水车十二辆,可灌田2600多亩。一是石佛车一辆,在岸门西两百米处架槽挽水,沿山东流就近灌田200多亩。二是上车处共有四辆,包括寡妇车、天佑车、上车、大车。并笼一坝揽水进巷,四车各有引槽,岸上筑有码头,按高低分别开渠,各流其道,可灌田1200亩左右。三是忠和车一辆,在盐滩东岸,就近灌田100多亩。四是瞿车处,也叫四辆车,包括卢车、王车。瞿车是双辆一槽,岸上土筑码头,分别开渠,最远瞿车渠十里之遥,可灌田700多亩。五是桃园双辆车,就近灌田300多亩,大车最高直径七丈余(20多米),每到春暖花开,雪融冰开,各车头组织水户,挖淤泥,清河巷,检修水车。麦高三寸,水涨车转,银波扬翻,清流绕村,绿树成荫,麦浪滚滚,瓜果飘香。清道光叶礼见兰州水车的壮观景象后有诗叹云:“始信青莲诗句巧,黄河之水天上来!”

蛤蟆奇观:柳泉蛤蟆滩,原与虎头崖下黄河北岸相连。清同治七年(1868年)五月至七月,连日暴雨,旋驾沟洪水大发,沟中十三盘水磨、闇门堡及相接的长城被冲毁,直捣黄河北岸,水势顺北山根冲出一条北河,自此滩置河中,成为小屿,形似蛤蟆浮在水面。南北宽二百至五百米,东西长千米,高出水面五至七米,总面积达五百多亩。百多年间,细心人观察,滩地继续上涨,历年多次的洪水暴涨未被淹没。更为神奇的是1946年8月,黄河水暴涨淹没了兰州铁桥墩,而蛤蟆滩却浮在水面。人们议论是蛤蟆支撑随水而起伏,是活蛤蟆、宝蛤蟆,里面藏有金蛤蟆。蛤蟆滩有龙王庙,以庙为界,往上属柴家台柴姓人所有,往下属西柳沟颜家所有。

20世纪40年代,蛤蟆滩还存有一架颜姓人安装的木制提水工具,靠牲畜拉动。在当时条件下,甚为奇特,西柳沟有个木匠名叫杨文新,擅于维修水车,经常因蛤蟆滩主人的请求渡河维修这个水卦子。颜姓人以羊皮筏子为渡河工具,运石垒坝护滩,引洪淤地,高处种粮,低处栽树,勤劳耕耘,连年丰收。

若干年后,柴家台村柴家的一个姑娘,嫁给了颜家,柴姑娘对蛤蟆滩的优美环境情有独钟,姑娘的父亲理解女儿的心情,便将蛤蟆滩以胭粉地陪嫁给女儿,聪明伶俐的女儿怕日后其他人提出异议,要求立个字据,老父亲立即答应。颜家后来在蛤蟆滩南岸拉了一条钢丝绳,挽一小舟自渡往返。颜氏一家人安居蛤蟆滩最高处,夫妻二人劳作之余,散步于蛤蟆滩上,目睹清风明月,滔滔黄河,心旷神怡,逍遥若仙。这正是:虎头崖下吊金蟾,蛤蟆滩高护灵山。河流中分神奇地,片寸宝地养柴颜。先祖皆为高贵人,善泽余荫被后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