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期间,浙东是重要战场。面对英国殖民者对定海、镇海、宁波的侵略和劫掠,富有正义感的爱国人士撰写了不少作品。姚燮是名震东南的诗人,他的《复庄诗向》等著作真实地反映了鸦片战争时期人民苦难、清政府的吏治腐败和英国殖民者凶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贝青乔的《咄咄吟》同样是作者所见所闻的记录,揭露了奕訢等人卖国、昏庸的罪行,是我们研究鸦片战争史必不可少的重要史料。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波及全国。由于战争频繁,不少人赴仕宦、进商市,“奋志事功,更不复以学问为重”,以致“百学中落。”[1]直到19世纪70年代还没有恢复元气。这一时期史学有所衰落,宁波的许多学者走乾嘉老路,对一些“正史”进行注释和校勘。比如,张恕《汉书读》、《汉书辨字》、《汉书常谈》和《历代纪元》等。章鋆有《西汉书札记》、《三国志札记》等史书。应朝光有《校本汉书艺文志考证》。这些著作不过是对前人《汉书》作了一次清理和补充。
但是,这一时期也涌现出研究浙东历史的重要史书。主要是吟嗷的《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段光清的《镜湖自撰年谱》和陈康祺的《郎潜纪闻》。前者记述太平天国史实以昭世人,不少涉及宁波的情况;后两部是晚清史料笔记,也反映了咸丰、同治年间的浙东的一些实际情况。
吟唎,英国人,曾在英国海军供职。1860年进入太平天国境内,接受忠王委任,参加太平天国革命工作。他曾到上海、宁波采办兵船、进行考察,1864年回到英国,1866年2月在伦敦写成了《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这部著作有相当部分内容记述了太平军占领宁波前后的情况。以作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辩护士的战斗姿态,歌颂太平军,给予英国侵略者所作的欺骗宣传以无可争辩的驳斥。一是歌颂宁波的太平军。多次提到黄呈忠、范汝增等太平军将领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利益的正义立场。当英军要求太平军拆除炮台及大炮时,黄呈忠就指出:炮台枪炮等断难撤除,英军自行拆毁,“我军唯坚守自卫。”[2]二是揭露英国侵略者在宁波罪行,诸如勾结清政府,屠杀宁波人民。英国侵略者对驻守宁波的太平军发动的“联合舰队向这座大城一气不停的猛轰,历五小时之久,炮轰之后,军队登城,太平军即全部溃散。”[3]三是对太平军浙东反攻的情况也进行描述。
段光清,字俊明,号镜湖,安徽宿松人。著有《吟梅草堂笔记》及《镜湖自撰年谱》。1846年初,任建德知县,以后历任浙江慈溪、鄞县等地知县。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影响下,宁波人民纷纷起义,段光清以忠於封建统治阶级善於出谋画策镇压人民起义而受到赏识,历署宁波知府、宁绍台道。后擢浙江按察使。《镜湖自撰年谱》是晚清重要史料笔记,详尽地记载了鸦片战争以后和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的浙江及宁波情况。从他的记载中看到,宁波人民对太平天国革命的热情,不断起来响应,宁波附近各县的佃农纷纷拒绝交租。清政府的腐朽和官吏的无能也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本书对於这一时期的宁波各方面情况,如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游兵散勇的横行,鄞县的史致芬、张潮青、周祥千三次起义,以及宁波商业和海运的情况,都有不少的记载。为浙江,尤其是太平军在宁波情况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四笔),由咸丰、同治年间郸县人陈康祺所著。这是一部清代比较著名的史料笔记。他的写作目的很清楚,是“寻讨利病,锐意世用。”[4]可见,陈康祺写作此书含有备以经书致用的深意的。其主要内容是剖析学术源流,记述典章制度,尤其是咸丰、同治年代史实多有记述,如湘淮军志、同文馆、总理衙门、曾国藩。对晚清吏治腐败、贪官污吏进行猛烈的抨击。黑水党及关天培、林则涂、定海三总兵、裕谦、朱贵等爱国将领进行歌颂。他认为裕谦是“浩气忠肝”[5],徐保的黑水党“疾如风”[6],收复宁波过程中立下不少奇功,揭露了奕经、文蔚在浙东反攻中“张皇战功”[7]的无耻。这些都是可贵的史料。
在中法战争中,薛福成的《浙东筹防录》与欧阳利见的《金鸡谈荟》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薛福成,江苏无锡人,时为宁绍台道,著有《浙东筹防录》4卷。有1888年(光绪十四年)刻本。又有光绪间刊《庸庵全集》本。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光绪原刊本。此录收辑1884年(光绪十年)中法战争时浙东筹防文牍、书檄、电报等史料,以存梗概。它是研究中法战争镇海之役的重要文献资料。欧阳利见,字庚堂,湖南祁阳人,中法战争时在浙江任职,驻守镇海金鸡山,他以亲身经历写成《金鸡谈荟》,收录书信等史料,对于研究中法战争中镇海战役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19世纪70年代,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兴起,历史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景象。这就是开始介绍外国的历史,揭露外国殖民者对中国的侵略。
宁波学者在19世纪80年代开始注意到对外国史的研究和介绍。1892年(光绪十八年),沈敦和出版《英法俄德四国志略》4卷,随后又出版《德国军制述要》、《日本师船考》等多种介绍外国史的著作。徐稷臣翻译出版《俄史辑译》4卷,益知书局出版,记述俄国于1862年统一到1856年的历史,共有77章。张美翊精通历史地理,在随薛福成出使英、法、意、比四国之时,所到地方考察风俗、政治。后著有《土耳其志》、《东南海岛图经》等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著作。陈星庚在随薛福成出使时,留欧洲5年,归国以后,撰写《德国志》、《奥国志》、《缅甸志》等。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章师濂、李国磐、胡余畴同译日本木寺柳次郎所编的《西洋历史》4编。民国初,李国磐有《新译西洋史》、《欧罗巴洲通史》等,施襄孟有《中外疆域沿革志》。
咸丰到光绪年间,宁波普遍纂修方志。
这一期间,各县县志都做了纂修。咸丰年间,宁海、鄞县都修了县志。1861年(咸丰十一年),宁海钱翼衢纂修《宁海县志》14卷,稿成未刊。未见传本。《光绪宁海县志》王显谟序略云:“咸丰间,邑人钱司训纂有《志稿》,家藏未梓”。钱翼衢在其自序中也说:“旧志缺略舛误为特甚。迨今一百八十余年,未有起而重辑者。……衢恐文献散佚,不揆固陋,辑为十四卷。”[8]
1856年(咸丰六年),鄞县知县张铳修,以及周道遵等纂修《鄞县志》32卷16册。段光清称其为:“删繁补要,微隐皆阐,丽事见义,惩劝毕昭,信足为史家之翼也。”[9]北图、天津、上图、南图、南大、浙图有收藏。
同治年间,宁波修了3部方志。《同治鄞县志》75卷,由知县戴枚修,董沛、张恕、徐时栋纂。该志创修于1868年(同治七年),由徐时栋主:其事。发凡起例,总持大纲。编辑讨论,则有诸同事担任。次年,移局其家,益发藏书及同里卢氏、杭州丁氏书,搜采至千数百种。仿国史馆列传之例,注所征引,排比成文。不久,徐时栋去世,董沛继续编纂。
1874年(同治十三年),志书编成。今有1877年(光绪三年)刊本,24册。张恕在序言中说:“同治戊辰,戴侯斡庭设局校士馆,余与陈君子相、徐君同叔总之。延聘才彦,分任编校,而受其成于董君觉轩。”[10]
张恕、徐时栋、董沛皆乾嘉以后熟悉史学而精于考订之学者。其凡例云:“钱《志》征引旧籍,间有窜改失其本意,或原无此文而随手填注;或语出彼书而妄注此目。今各查取本书,一一核正”。又云:“钱《志》所收碑记之类,以诸家遗集,宋、元、明旧志及石刻拓本校之,多有舛误。今俱改正,发凡于每篇下,不复注也。”[11]
1868年(同治七年),象山知县秀山黄丙堃修,象山马嗣澄等纂修《象山县志稿》,次年稿成,有24卷,末1卷。未刊。此书无序跋,仅有勤县董沛识语,载民国《象山县志》卷18。
据冯贞群编《宁属方志目》记载,鄞县图书馆藏有钞本,凡24卷,卷末1卷,不著撰人,有张美翌题记,即黄丙主修志稿。是稿今归宁波市图书馆珍藏。南大亦有此稿传钞本,16册。
周祖升于1869年(同治八年)担任宁海县令。他与宁海人邬凯之等纂修《同治宁海志稿》14卷。志为地理、公署、学校(附祠祀)、秩官、名宦、庶政、军政、选举、人物、艺文、杂志等门。王显谟在《光绪宁海县志》序言中就有提到:“同治间,周令祖升复倡修,王令燿、斌踵之,先后重修。阅两政,以资困束阁者二十余年。”[12]但稿本未刊。
同治年间,俞樾、刘凤章等还编纂了《镇海县志》40卷,有1879年(光绪五年)鲲池书院刻本。
光绪期间,宁波各县普遍纂修县志。1874年(光绪五年),慈溪杨泰亨等纂修《慈溪县志》,1888年完成,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刘一桂校刻,,至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刊成,56卷,共24册,传本尚多。台北成文出版社据光绪二十五年刊本影印,编入《中国方志丛书》。此书有附编一卷,系刘一桂所辑。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知县李前泮修,鄞县张美翊等纂《光绪奉化县志》,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告成,同年出木活字本,40卷,首1卷,共12册,传本尚多。台北《中国方志丛书》影印光绪本。光绪八年至三十四年(1882-1908)期间,镇海张锡钟重订《镇海县志稿》,系补正于万川修光绪《镇海县志》,40卷。稿本未刊,未见传本,仅见民国《镇海县志》卷45著录。民国《镇海县志》多取裁于此稿。
1892(光绪十八年),宁海知县王瑞成与黄岩张浚等人修《宁海县志》。次年书成。有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刊本,16册。台北成文出版社据以影印,编入《中国方志丛书》中。
1893年(光绪十九年),余姚知县余炳麟会同余姚邵友濂、会稽孙德祖同纂《光绪余姚志》,但未成,到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才成书,有刊本,共16册。《人物传》,多取材于嘉庆时余姚吴大本的《名宦乡贤忠义三祠传辑》。又有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民国初,奉化县志补遗10卷由奉化蒋光裳纂。时间为1912年(民国元年年)剡曲草堂木活字本。
1918年(民国七年),香山盛鸿煮等修《民国镇海县志》,镇海王荣商、慈溪杨敏曾同纂。1918年(民国七年)知县太仓洪锡范创修,24册。记载至1911年(宣统三年)。
专志也是前近代纂修一个内容。《溪上遗闻集录》10卷,别录2卷,由慈溪尹元炜编。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抱珠楼刊本、《笔记小说大观》第三辑本。
水利方面的专志也很多。《甬上水利志》6卷,鄞县周道遵纂。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木活字本,复旦收藏。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道光本,编入《中国方志丛书》中。又有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张氏刊《四明丛书》第三集本。张绎等编辑《疏浚郡河清册》,有1856年(咸丰六年)河工局刊本。此书见《宁属方志目》著录。上元宗瀚修纂郡城浚河征信录5卷,1881年(光绪七年)已有河工局刊本。此书又有《宁属方志目》著录。还有《宁群城河丈尺图志》2卷,未详作者。有1888年(光绪十四年)河工局刊本。以上三书,皆有关宁波府湖道疏浚事宜。
东钱湖志4卷,镇海王荣商纂。1916年(民国五年)刊本,嘉兴图书馆藏。本志又见《宁属方志目》著录。《杜白二湖全书》1卷,未详撰人名氏。有嘉庆间刊本。此书又见《宁属方志目》著录。杜湖与白洋湖相连,西界余姚,在慈溪县西。姚燮《它山水利图经》2卷。也有较好质量。
此外,还有传记类和镇海人虞琴绘图,由刘慈孚撰传的《四明人鉴》。有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石印本。蔡和锵于1902年编《历代人物论海》,以及会稽人赵之谦所编的《张忠烈(苍水)年谱》。
晚清,在浙东涌现出三位杰出史学家。他们是徐时栋、董沛、陈汉章。
徐时栋,字定宇,号柳泉,学者称柳泉先生。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举人,两次考进士不第,即不复应试,以后以输饷授内阁中书。他喜欢读书购书,故居烟屿楼,原藏书6万卷。20余年来,亦购入书10万卷,爱不释手,孜孜读之,广采博览。他论史独推《史记》,班固、范晔以下则条举而纠之,许多议论为前人所未及。(www.xing528.com)
徐时栋十分重视与现实联系密切的当代史的编写。为此他的史学著作观点鲜明,现实针对性强。比如,他对鸦片战争浙东情况有所记述。对浙东的一些出卖民族利益的人加以揭露,对坚持抗英的爱国将领和人民群众进行讴歌。对徐保的黑水党他持肯定的态度。其《偷头记》不仅记载了黑水党神出鬼没地打击英国侵略者的事实,而且肯定其在收复宁波中的功劳[13]。
徐时栋对地方文献用力尤深,校刻宋元《四明六志》,咸丰四年成书,同治年间出版刊本,有《四明它山水利备览》,考异订讹,本书对宁波宋元方志《乾道四明图经》、《宝庆四明志》、《开庆四明续志》、《延祐四明志》、《至正四明续志》、《大德昌国州图志》等6部志书作了考证、校勘、补遗,著成《四明六志校勘记》31卷,董沛作序称其“宏雅好古,留意桑梓”[14],堪称善本。
1868年(同治七年)《鄞县志》开局,徐时栋受聘为主事,发凡起例,总持大纲。次年,移志局至自己的家,益发自有藏书及同里卢址“抱经楼”、杭州丁丙“八千卷楼”至千数百种,依照国史馆列传之例,注解证引,排比成文,经过12年时间。晚年病重在身,犹强起治事,他临死时,拉着朋友董沛的手,郑重相委修志之事,语不及私。翌年志成,光绪三年刊行,后人多称光绪《鄞县志》。
徐时栋同时编辑《四明旧志诗文钞》和《烟屿楼文集》。其主四明文坛三十余年,后起之秀,多出其门。比如,咸丰、同治年间的史学家陈康祺就是徐时栋的学生。他师从徐时栋,并写有《徐时栋〈偷头记〉》一文,详细记载了黑水党在宁波活动的情况。他在书中说:“吾师徐先生时栋集中,有《偷头记》一篇,甚详且搞,删节录存”。赞同其师徐时栋观点,认为“宁波之复,偷儿徐保、张小伙及其党六十人力也”[15]。
著有《烟屿楼诗集》18卷,《烟屿楼文集》40卷。其他撰著30卷。
萧沛,字孟如,号觉轩。出身于世儒家庭,好读书,7岁能诗。1867年(同治六年)举人,1877年(光绪三年)进士,以知县分发江西,历署清江东乡、建昌、上饶等县及江西通志馆协辑官。1885年(光绪十年)以疾辞官归里,筑“六一山房”,聚书5万卷,坐卧其中,锐意著述。先后主讲崇实、辨志两书院,以诗、古文负重名,又精史学。
他对方志学研究富有造脂。时鄞县徐时栋为地方鸿儒大师,士子争投其门下,执弟子礼,董沛虽年少,徐不敢以师道临之。
1866年(同治五年)董沛纂成编年体地方志《明州系年录》,记载自周代至清同治明州地方大事。尤其是记载了定海、镇海、宁波鸦片战争期间情况、爱国将领的抗英斗争和黑水党抗英,收复宁波的业迹。1868年(同治七年),徐时栋主纂《鄞县志》(即光绪《郭县志》),未竟而卒。临殁执董沛手相托,董沛继承徐时栋遗志,经过努力奋战,最终于1874年(同治十三年)著成是书,凡75卷。“全书以钱(大昕)《志》为本,采辑之疏者补之,考证之误者辨之,而引用之舛者核正之。条系各卷,不下千百事。非好辨也。以一乡之人修一乡之书,其见闻较确,而论说亦较详也”[16]。
此外,又修《慈溪县志》36卷。协修《江西通志》185卷,出力颇巨。其著作尚有《两浙令长考》、《甬上宋元诗略》、《周官职方解》、《唐书方镇志考证》、《竹书纪年拾遗》、《甬上明诗略》、《甬人诗话》、《六一山房诗集》、《正谊堂文集》、及《今平淮书》、《今献遗闻》等。
陈汉章,是继清乾嘉后近百年崛起的一代史学、经学、训诂学家,在清代末年就名驰中外。陈汉章,谱名得闻,早年又名焯,字云从。因《诗经》有“倬彼云汉”,晚号伯殁。1864年(同治三年)出生,1888年(光绪十四年)中举人。1909年(宣统元年)应京师大学堂之聘,赴京任教。为翰林,肄业于经科,入史学门,后任北京大学史学教授、中央大学教授兼史学系主任。
陈汉章在史学方面对我国有较大贡献。他遍读汉唐以来先儒说经订史的书。1893年(光绪十九年),陈汉章《缀学堂初稿》2册刊行,共108篇。其卷2就是说史之稿。另有《史事地理杂记》等。在北大任教时他编写《中国通史讲义》5册,自成体系。教中国历史,就自编讲义,从先秦诸子讲起,有意把外国的声、光、化、电之学,考证为我国先秦诸子书中早已有之,而先秦诸子中又引用“墨子”较多[17]。并教授中国哲学史。任中央大学史学教授,也主讲史学,编有《中国通史讲义》,撰《史通补释》等著作。
陈汉章对于一些史学著作也擅长考证。王先谦的《汉书补注》、柯邵爆撰《新元史》,均与之辩析疑义,“先生每有所言,众皆叹服”[18]。
陈汉章史学著作鸿繁。晚年所编的《缀学堂从稿目录》1卷,其中经、史、子、集著作100卷,计经部26种,史部31种,子部19种,集部23种。史学的著作数量占最多。其中《辽史索隐》、《后汉书补表校录》、《南田志略》都有影响。未刊的百余种,不少的也是史学著作,诸如《二十五史脞录》、《史记六国表校正》、《两汉书商榷》、《南北史合八代书最目》、《三史譬喻类钞》、《新旧元史史目表》、《历代史表校正》、《通鉴注疏证》、《续通鉴长编考异》、《江苏通志》、《元史西北地名考》、《史通补释》等。这些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作为象山籍的史学家,陈汉章也擅长方志编纂,编《江苏通志》外,陈汉章尤其化精力对家乡史书进行纂修。他曾任县志局总纂,仿章学诚修志体例而变通,历时4年,编成《象山县志》32卷,弥补乾隆、道光二志之缺憾,为方志佳作。《南田山杂志》、《南田山图说》等,也为本县重要地方文献,史料翔实。
注: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二十
[2][3]吟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第433、438页
[4]《郎潜纪闻》出版说明,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5]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4
[6][7]《郎潜纪闻》三笔,卷5
[8]《光绪宁海县志》卷16
[9]段光清:《咸丰鄞县志》序
[10][16]张恕:《同治鄞县志》序
[11]洪焕椿:《浙江方志考》,第189页
[12]《光绪宁海县志》序
[13]徐时栋:《烟屿楼文集》卷16
[14]《鄞县志》第38编《人物·徐时栋》
[15]陈康祺:《郎潜纪闻》三笔,卷5
[17]林志龙:《陈汉章事略》,《象山文史资料》第1辑
[18]林志龙:《近代魁儒爱国“怪人”》,王永杰总编《文化群星》第1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