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近代史纲:孙中山与新文化运动

宁波近代史纲:孙中山与新文化运动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次日早晨,孙中山至竹洲女子师范学校,登天封塔,遂至后乐园参加各界代表公宴。孙中山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就是领导人民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他希望宁波地方自治,认为“宁波地方之实业,非不发达,然其发达,多在外埠”。孙中山认为外埠与宁波相比较,宁波创办实业更加重要。正因为如此,孙中山对宁波讲求水利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宁波近代史纲:孙中山与新文化运动

1916年(民国五年)8月中旬,孙中山上海出发,到达杭州,经过绍兴,于8月22日乘曹甬铁路火车宁波。下午2时,在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今宁波中学)发表演说。演说词由同盟会会员庄禹梅作记录,经孙中山亲笔修改,刊登在《四明日报》上,1934年又在宁波地方刊物《复兴半月刊》转载,后收入《孙中山全集》第3卷。次日早晨,孙中山至竹洲女子师范学校,登天封塔,遂至后乐园(今宁波中山广场)参加各界代表公宴。午后参观了江北岸宁波工业学校及其所办工厂后,旋乘“建康”舰离开宁波赴象山港视察。25日,到普陀游览。孙中山在宁波逗留时间虽短,但其内容很丰富,他的省立四中的演说,阐述了许多精辟的见解,给我们留下宝贵的遗产

孙中山首先对时局做出正确分析。

孙中山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就是领导人民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辛亥革命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所窃取。这个窃国大盗对内实行专制统治,对外出卖民族利益,其滔天罪行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在全国人民愤怒声讨之下,袁世凯于1916年上半年死去,但全国即出现了军阀割据和纷争的局面。究竟怎样估计时局?孙中山在宁波的演说中认为,国人对于时局,常有两种见解:其一为乐观主义,“以为将来永无竞争,永无危险,始终可以共和”。持这种看法的人看不到袁世凯死后军阀出现割据纷争局面。其二是悲观主义,“以为共和前途危险,不可终日”。[1]持这种说法的是看不到辛亥革命以后的灿烂前途。应该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资产阶级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用资产阶级民主法制、共和精神反对专制,反对复辟、反对一切复辟势力,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前途是光明的。搞复辟只能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身碎骨。孙中山针对上述两种说法,满怀信心地指出:“鄙人意见则为共和之坚固与否,全视乎吾民之努力,而不在于政府与官吏。盖共和与专制国不同,专制国是专制皇帝”,“而共和国则专恃民力,使吾民能人人始终负责,则共和国目的无不可达。若吾不知负责,无论政府官吏如何善良,真正之共和必不能实现也”。[2]在这里,孙中山已把能否实现共和的依靠力量定在人民这一点上,重视人民群众在建立共和制度中的作用,这个观点是十分正确的。作为共和的公民,“应该希望自己而不应希望政府官吏”。[3]

孙中山还认为,良好的政治,来源于社会,要使社会进步,必须要实行“地方自治”。他希望作为浙江省的重要城市宁波要实行“地方自治”,“宁波风气之开,在各省之先,将来整顿有方,自可为各省之模范。以地位、人材而言,均具有此项资格也”。[4]

究竟怎样实行自治?孙中山认为,一个重要方面是兴办实业。“然欲求自治之有效,第一在振兴实业”。[5]孙中山创办实业的思想是他经济思想一个重要内容。在辛亥革命以后,他就指出:“此后社会当以工商实业为竞点,为新中国开一新局面”。[6]并把振兴实业同三民主义联系在一起。在这一信念指导下,他接受了督办全国铁路的任务,并亲自创建中华铁路总公司、中华实业银行等机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孙中山又着手研究中国实业发展的问题,认为“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此实业发展之一事也”。[7]孙中山在省立四中的演讲,再次提出这个问题,正是他的创办实业思想发展。他希望宁波地方自治,认为“宁波地方之实业,非不发达,然其发达,多在外埠”。孙中山认为外埠与宁波相比较,宁波创办实业更加重要。“鄙见以为发展实业,在内地应更为重要。试观外人,其商业发展于外者,无不先谋发展于母地。盖根本坚固,而后枝叶自茂也”。在孙中山看来,创办实业是计划交通,水道修治,商港市街建设,对于宁波来说,创办实业更是有条件。“宁波人对工商业经验,本不浅薄,而甬江有此良港,运输便利,不独可将商品运输于外洋,若能悉心研究,力加扩充,则母地实业,既日臻发达,而甬人之营业于外者,自无不随母地而益形发展矣!此所望于宇波者一也”。[8]

对于如何在宁波振兴实业,孙中山侧重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是讲究水利。孙中山对他的《实业计划》内容曾做过解释:

“予之计划,首先注重于铁路、道路之建筑;运河、水道之修治;商港、市街之建设”O在孙中山看来,创办实业,首先要发展铁路,但也要修治运河与水道,建设商港。因为修治水道、建设商港能极大地促进经济和事业的繁荣。正因为如此,孙中山对宁波讲求水利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他指出「宁波地方以地方论,其商业之繁盛,本不至在上海之下”,因为宁波有优越的水利。宁波港是我国大陆深水良港,集内河、河口、海港于一体,能形成良好的海运网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港口条件。宁波海外贸易的发展,就是发展水利所致,“宁波人若能悉心讲求水利,其情形未始不如此。盖宁波之地位较杭州、汉口为佳;杭州、汉口,不能直达外洋,而宁波可以直达。如甬江疏浚得宜,则可与各国直接通商”。[9]他认为繁盛的上海,他的黄埔江的泥沙淤塞将是威胁上海经济发展主要隐患。

要改进交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宁波,仅有镇海口岸处,容易修理。“若能将甬江两岸,筑一平行之堤,则水无淤塞之患,极大之轮船,可以出入,则宁波商务,自无不发达矣”![10]应该说孙中山提出的宁波讲求水利见解是十分深刻的。

二是整顿市政。孙中山在他的演讲中还提到市街之建设。,但他认为「市政之最要者,道路之改良、街道之清洁是也”。在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颁布了筑路计划。由于上海开埠后,市政管理,引入西方资本主义的行政制度和新的管理方法,加快了城市建设,促进了城市的快速成长。因此,孙中山认为“宁波何尝不可仿此而行”。[11]但整顿街道要经费。孙中山要求宁波各界从上.海城市建设中得到经验,向上海学习,来解决经费问题。他认为,最好组织一公共团体,“收土地为地方公有,其巨大经费,一时或无以筹集,可以地方公债法举办之”。[12]然后,先行限价收税:“如人民有土地若干亩,须先令报告价额,每亩值银若干?报价之前,先由公共团体规定每亩抽税之率,以地价百分之若干征收之。如是,人民之报告地价,过昂则恐税多,过低则恐被公家收买,自不至有过昂过低之弊,而酌中之价出焉。将来公家收买之后,地归公有,办理公共事业,所向无阻”[13],只有这样,市政就能搞好。“市政既良,人民乐趋,商务自然繁盛。不数年后,其地值必可增高数培,同时而税额亦因以加增,收入何患不巨”?[14]

孙中山在省立四中的演讲是成功的。尽管对宁波港地位还缺乏一定的认识。我们从孙中山东南区域经济的整体计划中,他把建设东方大港的地址选在杭州湾的乍浦与澈浦之间。但毕竟对宁波如何创办实业、保持河道畅通,发展宁波港口业、城市建设,包括发展金融、繁荣商业等一系列见解,对今天宁波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实现仍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揭起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号召青年反对专制和迷信,主张民主和科学,标志新文化运动揭开了序幕。新文化运动在宁波也引起了积极的反响。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这是宁波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主要内容。

当时宁波办了些报纸。诸如《四明日报》、《浙东公报》、《方闻报》等,都在不同程度地在反对专制,提倡民主方面做了工作。尤其是《四明日报》在这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四明日报》1910年出版,发起人为王东园,由他主持下的《四明日报》有点民主思想。他曾一度离开过报社。1916年6月,袁世凯帝制崩溃。王东园回到了报社。却逢孙中山来宁波演讲,《四明日报》用一大版登载开会的盛况,宣传孙中山的“共和”思想。不久,发表了一篇评论,大意是说:“帝制虽已消灭,帝制余孽依然占据政治舞台,是为当前之隐患”。[15]时任《四明日报》主笔的庄禹梅,也写了一篇《民主耶?帝制耶》的社论,积极宣传民主共和主张,反对袁世凯的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的罪行。当时有人对他说:“你有几颗脑袋,写这样一篇文章”。庄禹梅说:“梁启超不是写过一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的文章吗”?后来他在回忆录中曾这样说:“那时正是宁波闹独立(指癸丑独立)失败之后,袁世凯帝制迹象已十分明显,国内舆论鼎沸,反袁声响彻云霄。当时我写了一篇题为《民主耶?帝制耶》的社论”。[16]

《四明日报》触犯了北洋军阀及其浙江的代理人朱瑞和杨善德,从而遭到封建统治者的严重摧残。1914年,袁世凯颁布压制言论自由的《报纸条例》和《出版法》,明令禁止刊登所谓“淆乱治安”文字。北洋军阀在浙江的当局也颁布《戒严法》和《治安警察法》,给警察机关以随意停止报纸出版的权利。《四明日报》的《时评》栏目一度因言论触犯《戒严法》而遭到勒令停刊。1917年8月18日,由于《四明日报》在他的《时评》栏目中,对于破坏民主,实行专制的《戒严令》进行批评,被认为是对浙江都督杨善德实施《戒严令》的“横加非议”,“有防害时机之举动”。[17]宁波戒严司令部得到警厅的训令后,给《四明日报》去函,要求报社予以更正。该报得到公函后,依然我行我素,“置若罔闻,绝无顾忌”。[18]8月21日,宁波戒严司令部依据《戒严法》第25条、26条款规定,以所谓“有妨军务”、“淆惑听闻”之罪名,勒令《四明日报》从1917年8月22日起停办一周。但是《四明日报》职工们对这种专制横蛮的做法并没有被吓倒,他们即刻发布传单,进行抵制,并严正指出:“本报出言不检,咎由自取,是非曲直,自有公论”。[19]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这是宁波新文化运动又一个内容。当时所提倡的科学主要是指自然科学,同时包括对唯物论的自然观无神论的宣传。1912年2月7日,宁波的一些知识分子决定“以施实学为主旨,作鼎革之先声”为办学宗旨,创办中学取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中“物竞天择,效实储能”的名句,而取名效实。并提出了“热爱学校,勤奋教学,注重实学,讲求实效”的办学方针。《天演论》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这就表明,效实中学的指导思想是废除一成不变的旧思想。“注重实学”,就是讲求“科学”,“讲求实效”,即遵循客观规律,符合实际情况,含有唯物论思想。教学内容上,宁波的一些中学也开始比较系统地介绍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比如效实中学课程设置有自然科学的学科。诸如博物、物理、化学、生物等,省立四中、慈湖中学均设有体育课。慈湖中学在民国初还讲授生理卫生,内容有人体内外之部位、运动之机关及卫生之重要等,每星期3课时。《四明日报》也登载了一些介绍一些医学、生理学、物理学等科学知识,这正是对那些“君权神授”、“祸福天定”的观点进行了有力批判。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掀起一股尊孔复辟的逆流。他发布“尊孔祀孔令”,提出“法孔孟”,借孔孟之名,行复辟帝制之实。同时,他提倡封建道德,认为“女子则勉为贤妻良母”,以竞争于家,如果女子“舍家政而谈国政,徒事纷扰,无补治安⑳针对这股尊孔复古逆流,宁波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对“尊孔”思潮进行了批判。宁波的志士仁人对封建的礼教和封建的旧道德发动攻击。1912年(民国元年)2月,旧甬属六邑人士在月湖竹洲原崇政小学堂旧址创办宁(甬)属县立女子师范学校,首届招学生17名。女子师范学校在开设《圣经》课时旨在“讲明吾国古先圣哲相传人伦道德之要,尤其是注意于家庭社会国家之关系,以期本经常之道,适应时世之需”。[21]奉化的王慕兰在作新女学堂当校长,她推行新学,主张男女平等。其《女子世界》诗云:“大厦原非一木支,平权尚有可为时,炼得彩石天能补,漫惜娲皇是女儿”。[22]她反对女子缠足,并从学校推及社会,开创奉化县妇女不缠足之风。

与人民群众风起云涌的反帝斗争相辉映的,是思想文化界的空前活跃和社会思想得到传播。1919年五四运动后,宁波的新文化运动向更深层次方向发展。(www.xing528.com)

如果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即崇尚民主和科学的话,那么五四以后的宁波新文化运动,则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传播新思想和新文化,讨论如何改造中国和改造社会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开始在宁波传播并逐步成为思想领域内占主导地位。

首先是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报刊出现。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宁波学生联合会和“救国十人团”中的进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开始组建社团,出版刊物,他们先后创办了《时事公报》、《救国》、《良心》等白话报刊。宁波学生联合会主办的《宁波学生联合会周刊》、效实中学的《学生自助会会刊》也颇有影响。1922年7月,宁波教育界举办四明夏期讲习会,邀请文学研究会主要成员沈雁冰(茅盾)、郑振铎等来甬演讲,主张教育改革,提倡反映人生、指导人生的新文学。

一些热血青年知识分子,经过五四运动的战斗洗礼,更趋于成熟,他们拿起笔作刀枪,写了一些猛烈抨击旧世界的政治诗。王任叔(巴人)的叙事诗《洪炉》就是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和咀咒:“终至世界的大火灾来到,宇宙真成了个洪炉了。一出出的惨剧继续着,世人呵,怎不待到恶梦破晓。……啊!起来哟,起来哟!啊--索性把那个世界打成个破碎腐烂……”《烘炉》表现了宁波的青年知识分子批判旧世界、砸碎旧世界的坚强决心。

其次是,学习和研究新思想和新文学的团体开始出现。“剡社”发起于1920年,它是宁波新文化运动中所涌现的一个带政治色彩的社团。其宗旨是“本互助之精神,行改造之事业”,“要创造一个新的适应的社会”。这已经比较明确地提到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王任叔是“剡社”中算是较早觉悟的青年,他在“剡社”社刊《新奉化》上发表作品,启发农民阶级觉悟,呼吁他们跟传统观念决裂,勇敢地向世界挑战,具有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思想倾向。“剡社”曾与奉化县城的土豪劣绅组织“法治协会”作过斗争,并取得斗争的胜利。

1921年6月成立的“雪花社”则是宁波影响最大的青年团体。该社同人有蒋本菁、俞茂容、潘念之、孙纲统、干书稼、谢传茂、毛路真、宓汝卓等,几乎荟集了当时宁波青年一代的精英。“雪花社”有社章、宗旨、社约、附则等条款,以至各股的细则,十分注意社员的修养。它采取读书、通讯、出版刊物等方式学习和研讨新文化、新思想,主张自身修养和社会改造。

这年冬天,宁波店员发起成立了“宁波伙友联合会”。次年春,改为“宁波工商友谊会”,有会员1000余人。该会集资开办图书室,订购《唯物史观浅说》、《苏维埃研究》、《平民周刊》、《新青年》、《劳动界》等。其中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刊物《劳动界》,是国内很有影响的刊物。这些刊物比较通俗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刊载揭露社会状况和工人悲惨生活的报导。宁波工商友谊会通过这些刊物宣传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启迪工人群众阶级觉悟。

“社会主义读书会”的建立,更是团结和组织了一批青年革命知识分子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1922年秋,“雪花社”社员谢传茂、潘念之等人发起成立“社会主义读书会”,其读书会的名称就反映了其宗旨是学习、研究社会主义,他们在《时事公报》副刊上发表《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两条路》、《现社会不安之原因》等多篇文章,购读外文版的有关书籍,“以期对于社会主义作精深之研究,兼以引起翻译与讨论”。[23]读书会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宁波的影响,促进了宁波青年知识分子逐步信仰马克思主义。

宁波工人在五四运动的表现和所起的作用,受到宁波各界人民的重视。“劳工神圣”成了风行一时的口号。1921年5月1日,宁波举行劳工纪念会。这是宁波人民首次举行的国际劳动节纪念活动。次年5月1日,宁波工人和中小学生1000余人举行集会,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提出“劳工神圣”、“八小时工时”等口号。宁波《时事公报》同时刊出“劳工纪念专号”,发表《宁波劳工状况之调查》等文章。这些调查文章是宁波先进的知识分子写成的。它反映了宁波知识分子已经深入到工人中去,和工人阶级开始结合。

五四运动以后,宁波新文化运动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形成一种对社会主义的追求。尤其是1922年后出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在宁波开始传播,这就从思想上为中共宁波地方组织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注:

[1][2][3][4][5][8][9][11][12][13][14]《在宁波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3卷,第350-352页

[6]《致民国军政府电》,《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547页

[7]《建国方案》,《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48-249页

[15][16]《宁波报刊史略》,《宁波文史资料》第14辑

[17][18][19]《四明日报停版原因》,《申报》1917年8月24日

[20]《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第240页

[21]《宁波教育志》第5章《中等师范学校》

[22]《奉化县志》第27编《人物》

[23]《中共宁波党史大事记(1919-194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