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在定海、镇海、宁波接连遭到失败,伤亡很重,企图结束战事,继续实行“太平”统治的设想破灭了,他们只好被迫应战。道光皇帝于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10月18日任命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奕经为扬威将军,并且从江苏、河南、安徽、江西、湖北、四川、陕甘等省调集1.1万军队,再次组织讨夷大军。可是统帅部队的奕经却是个荒淫无耻的家伙,没有一点政治头脑和军事才能。
奕经是满州贵族,道光皇帝侄儿,他所带随员,不是他的亲朋故友,便是王公大臣推荐的阔老阔小,只会整天沉湎在花天酒地的吃喝之中,根本不能指挥作战。他于10月30日离京南下,[1]1月22日到达江苏。奕经的随员6人,这些京官此时以“小钦差”自居,提镇以下官员,进见必长跪,相称必曰大人,奕经所网罗投效人士纷纷仿效,呼为“小星使”[2],还有数百名京营兵弁骄横拔扈。这些人一路上游山玩水,吃喝玩乐,军纪废弛,所到之处敲诈勒索,为非作歹,闹得民怨沸腾,言官弹劾。“在苏十日,淫娼酗酒,索财贪贿,每日吴县供给八十余席,用费数百元,稍不如意,侍卫、京兵等即掷击杯盘,辱骂县令,吴县(令)竟被逼勒呕血而死。督抚无可奈何,但催促奕将军起步,奕延顿半月余,始渡江抵浙。”由于谤议纷起,奕经只得移营百余里,最后于1842年1月21日到达浙江嘉兴。
与此同时,被奕经称为劲旅的川、陕军于2月13日来到浙江。这些军队也是军纪无存,“沿途掳丁壮,掠板扉,以四民抬一兵,卧而入城。”[3]这里可以看到,这些所谓劲旅其实已经没有多少的战斗力。2月27日,奕经做了部署后,即刻赶往前线曹娥江一带.
奕经选择进攻的时间是十分荒谬的。他十分相信迷信。1842年1月25日,奕经与参赞大臣文蔚同时梦见英军“弃陆登舟,联帆出海,宁波三城已绝夷迹”,以为这是“佳兆昭著”[4],后派人侦察,果有运械归船之事。决定眘期进驻绍兴,一举收复三城。奕经在杭州还向西湖关帝庙求签。中有“不遇虎头人一唤,全家谁汝保平安”句子。
过了3天以后,四川的援军大金川士兵开到,兵弁都带虎皮帽,奕经更以为“收功当在此时”[5]。为此,奕经选定进攻的时间为“四寅”,这就是1842年3月10日凌晨3时到5时(道光二十二年正月二十九日四更,即壬寅年壬寅月戊寅日甲寅时),同时,又以寅年(虎年)出生的贵州安义总兵段永福为进攻宁波的主将。
奕经得到以虎取胜的启示后,于是“议以五虎制敌,期寅年寅月二十九日戊寅寅刻三路进攻。而诸大将惟安义总兵段永福生年属寅,使督西兵,会余步云攻宁波”[6]。奕经不仅选定发动进攻时刻属虎,而且连统帅生肖也得属虎。这种盲目相信迷信,企图以此打败英军,必定一败涂地。
这种以迷信指导下的战事,其结果是十分可悲的。但却折射出当时人们的心态,崇尚吉利数码、神签灵验、托梦言事,这一类唯神灵的唯心主义只能把人们的认识引向歧途。
1842年3月6日,奕经上了4000余字奏折,详细报告浙东反攻的计划,并附呈了兵勇的清单和作战地图。道光看到奕经计划后,很快作了朱批:“嘉卿等布置妥密,仰仗天祖默佑,必能成此大攻。朕引领东南,敬待捷音,立颁懋赏。”[7]
按“五虎制敌”计划,奕经于1842年3月10日凌晨开始从绍兴三路出兵反攻。一路由总兵段永福等率兵勇1600余人担任主攻,另有四川兵600人、余丁200人为辅攻,从余姚大隐山进攻宁波,与先期潜入城内的雇勇17队内外配合;余步云率军近2000驻奉化、竦县以为支应。一路由慈溪大宝山(今江北区慈城镇)进攻镇海,由副将朱贵,游击刘天保、谢天贵率兵1400名担任主攻,另有陕甘兵500余名为辅攻,与先期潜入镇海的雇勇11队内外配合;再一路,以殉难定海总兵郑国鸿的儿子郑鼎臣为先锋,率崇明、川沙、定海等处水勇5000名,由乍浦潜渡岱山进击定海。结果都遭到惨败。清军一度进入宁波,遇到英军伏击,损失十分严重,伤亡不下五六百人。清军进攻镇海,但是由于侵略军早有准备,还没有入城就败退。“天保右臂中一枪子,晕坠马下,旗鼓既失,队伍遂乱……朱贵因取道慈溪,昏夜不辨路径,误走入凤浦岙,翌日亭午,始至骆驼桥,而前军业已败归”[8]。而郑鼎臣的军队在没有发起攻势前便为英军击败,死伤约505人,饷银2000元也被夺去。英军乘机进行疯狂反扑,奕经不但没有收复宁波、镇海、定海三城,反而丢了慈溪,仓皇逃回杭州。不敢开战,却谎报军情,掩败为胜,力主对英求和。
至此,经过4个多月准备反攻的清军,全部瓦解。清军共战死340名、雇勇200余名、兵勇200余名,被英军俘获的40余名,[9]浙东反攻遭到失败。
奕经三路反攻失败后,英军乘势追击,直逼慈溪,朱贵率爱国官兵和当地人民殊死抵抗,勇卫大宝山,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朱贵,甘肃河州人,出身武生,入武后屡立战功,先后在凉州、榆林、西安等地任守备,游击参将、副将等职。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8月,朱贵奉调浙江金华协副将,参加抗英战役。次年正月,率领儿子昭南及陕军900人,驻慈城大宝山。
大宝山是敌人进犯慈溪必经之地。1842年3月15日(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初四),侵略军陆军总司令郭富和海军总司令巴加,率领陆海军1203人,分乘“皇后”号、“复仇女神”号、“弗莱吉森”号2艘武装船和2艘小火轮,由宁波向慈城(时为慈溪县城,今属宁波市江北区)而来。午前,英军在离大宝山3里的大西霸登陆,集中兵力猛攻清军驻地大宝山。朱贵首当其中,指挥清军奋勇迎击,用抬炮数十门轮番轰击,击毙敌人400多名。英军自恃人多器利,不断发起攻势,朱贵孤军与敌激战,多次靠肉搏打退敌人。大宝山上,烈焰长腾,烟雾弥漫。从早到晚,朱贵竖旗于垒,坚守阵地,岿然不动。在密集的炮火中,朱贵右臂被炮炸断,鲜血如注,他依然顽强战斗,拍马直冲,杀敌数十人,直至殉国。他的儿子朱昭南以身障父,格死数夷,同时阵亡。朱贵麾下死者有甘肃西宁镇左营游击黄泰、陕甘督标下马关营守备陈芝兰、陕西提标隆德营守备徐宦等20余人。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有400多名将领、兵勇为保卫大宝山而全部阵亡。但在朱贵父子死战前,参赞文蔚屯兵长溪岭,不仅没有支援,反而弃军宵遁。驻兵西苑岭的余步云等人“皆带兵走避入坡”,而留守这个岭的刘天保更是“隔岭坐视,不肯助战”[10]。
大宝山保卫战是可歌可泣的。对于朱贵父子在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战斗中,英勇顽强的壮烈情景,史料中有过许多描写。夏燮说:朱贵“亲执大旗,麾所部迎击,枪炮并发,夷兵再却再进,我军无不以一当百,自辰至申,饥不得食,喝不得饮,誓死格斗”[11]。“迨火药既竭,贵右臂为夷炮击断,犹以左臂挚红旗,招其下以短接战,及咽喉为火箭所中,始坠马死亡。其子昭南、珪南,复取其旗,指挥众军,旋亦中夷炮死,计贵部下阵亡者四百三十六人”[12]。
朱贵的大宝山保卫战是一个爱国壮举,是五个月来浙东战争中最为勇敢的一次,“英夷自进犯浙东以来,从未遇如此劲兵”[13]。它给英军以沉重打击,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这次战斗遏制了英军的攻势。5月7日,英军退出宁波,次日退出镇海,仅留兵200踞招宝山。当地人民为纪念朱贵及其部下抗英业绩,于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募资在大宝山西麓兴建朱贵祠,背倚青山,面临慈江。1847年,礼部侍郎吴骏撰书庙碑,分刻16方以及慈溪大宝山武显朱将军之碑。民国重修朱将军碑记,均嵌于壁上。另有文物古迹阵亡将士之墓,是朱贵及部下遗骸葬处,原在大宝山麓山腰,1984年迁建于朱贵祠东侧。
1841年10月10日至1842年1月11日的短短三个月中,英国侵略者接连攻陷镇海、宁波、余姚、慈溪、奉化,清军在浙东反攻中一败涂地。这是什么原因?当时的将军、督抚这样解释失败原因的。扬威将军奕经在向皇帝报告中这样说:“所有宁波一带山势陆路,汉奸处处为之导引,反较我兵熟悉。……官兵虚实,逆夷无不尽知。以故两次接仗,转致失利。”[16]这并没有说在点子上。浙东惨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朝封建君主专制政府的腐败。
首先,表现在对人民群众的仇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抗英战争中,根本之点在于发挥人民群众的自觉能动性,这是取得抗英斗争胜利诸条件中最基本的条件。浙东人民自发的抗英斗争,就充分表明在人民群众中有着强大的抗战力量。由于战争领导权掌握在封建统治者手里,他们和广大群众处于尖锐对立地位,根本不可能依靠爱国军民力量,相反却是害怕人民抗战,也就是从根本上失掉抗英力量。当时,宿迁举人臧纡青曾向奕经建议,招募群众为勇营,“使分伏定、镇、宁三城,不区水陆,不合大队,不眘期日,水乘风潮,陆匿丛葬,或伺伏道路,见夷即杀,遇船即烧。”[17]而奕经对这种一定程度上依靠人民群众的抗敌方略,却不予采纳。他甚至攻击当地“水勇、乡勇,或系无业游民,或系乡村笨汉,所持兵械,不过稻杈、木棒,无事或可壮声威,遇敌则先溃败,……此浙省兵丁、浙省乡勇均不可用之情形也。”[18]他还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污蔑人民是“汉奸”。“曹江以东,到处汉奸充斥,商民十有七八”[18]。为侵略者收买的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商民是爱国的。奕经把大多数的“商民”说成“汉奸”,正说明封建统治者心目中的最大敌人是民而不是“夷”,正是他“防民甚于防寇”思想的反映。这当然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在民族自卫战中,它不可能动员广大人民的力量,结果只能是节节败退。虽然也出现过朱贵等人的奋战,但无法改变整个浙东战役失败的局面。
其次,表现在战争中执行对外妥协投降的政策。道光皇帝对抵抗派不支持,任用妥协投降之辈。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是抵抗派的人物。1841年6月10日来到镇海,他指出守御方策,建议以镇海为设防重点,察看招宝山炮台和金鸡山炮台地形,对浙东的防卫做「许多有益工作。他的建议不但未被采纳,而且没有逃脱革职的命运。相反对奕经、伊里布、文蔚、余步云之流却百般重用。大宝山的陷落与文蔚等人坐视不救相关。当时文蔚驻守长溪岭,离慈溪大宝山(今慈城镇)20里,当听到大宝山的战事危急,但他不率部前往增援,反于当日率部逃跑。这在:奕经奏报中有记述:“查奴才文蔚所带兵丁仅止一千余名,除拨守粮台及本日派去接应兵丁,其留营官兵为数无多,恐不敷抵御,致有疏虞,即时饬令移营”[20]。余步云等人皆“带兵走避”。
远在曹娥江以西东关镇扎营的奕经,一味主张“议和”,闻前方军报后,不但不积极组织兵力进行抵抗,相反亟思逃跑。其幕僚臧好青竭力劝阻,才坚持一个晚上。到第二天,文蔚逃至东关镇,奕经了解战况后,却命令文蔚退守绍兴,而其本人率部连夜西奔,渡过钱塘江,退至杭州,而他在后来的奏报中却说是“由曹江带领河南官兵一千名,渡钱塘江,顺海塘亲赴该处,查看布置”[21]明明是退怯,相反说成是检查“防务”,完全是一派胡言乱语。浙东反攻惨败是奕经之流的昏庸无能,一味妥协酿成的恶果。当时的浙江就盛传着一副对联:“红鬼、白鬼、黑鬼,俱由内鬼;将军、制军、抚军,总是逃军。”[22]这正是奕经之流的投降派的真实写照。
道光皇帝原来寄希望于扬威将军奕经,这个希望只能落空,不得不转向求和,派遣钦差大臣耆英到浙江,起用善于主和的而博得英国侵略者好感的伊里布。这里已非常清楚表明,从朝廷到地方的官员和将军们,已经丧失战斗立场,只能对英国侵略者妥协投降。
再次,与英军武器装备相比,清军的武器装备较差,也构成浙东惨败的一个原因。英军洋枪、洋炮、战舰,清军是大刀、长矛、鸟枪、土炮,装备悬殊,在一定程度影响到浙东的战局。浙江巡抚刘韵珂在定海、镇海失陷后向道光皇帝报告中,也认为其原因是:“盖其炮火器械,无不猛烈精巧,为中国所不能及。”[23]武器优劣在战争中是有重要作用的,正因为这样,林则徐等人在镇海始终重视武器的配备。在当时,英国侵略者武器精良,他们使用大炮火箭,驾驶火轮船、兵舰,而清军只有一些大刀鸟枪,虽有火枪,也比较陈旧,所以,他们一旦攻城,即刻遭到英军炮火猛烈袭击而失败。清军“对镇海的进攻是比较弱的。他们被北门的卫兵轻而易举地击退了。”[24]而兵勇进攻宁波,因为楼高路窄,人人争先,转致拥挤,兵械未能施,“而逆酉手枪火箭,速而且多,较火炮鸟枪,尤为凶猛,以致力不能支,仍复退出”[25]。清军的武器落后应该说是浙东反攻失败的原因。但武器并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的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人去掌握的。奕经进攻宁波、镇海的战斗中“平夷大炮,轰天神火炮,劈山炮等器,大者八千斤,最轻亦五百斤,皆……抛弃满途,轻身前进。迨开仗时,短兵接战,遂不能抵敌矣。……夷船最忌火,……县丞李维铺等率火攻船二百二卜五只……畏惧夷炮,不敢驶近夷船,相距十余里,火已先发。”[26]奕经等人虽然也有一定武器,但在妥协投降政策指导下,怎能有战斗力呢?畏惧夷炮,又怎能取胜?
第四,唯心主义思想指导作战。唯心主义主张有神论,从这个观点出发,来解说和说明宇宙间发生的一切现象。奕经在浙东反攻中正是在有神论思想的指导下来研究和认识事物。他崇尚迷信,相信神签灵验、托梦言事,制订“五虎制敌”计划。最高封建统治者道光也“仰仗天祖默佑”,乞求“神”的保佑。封建统治者用这种愚昧没落的有神论来指挥作战,只能是解除清军官兵的思想武装,把战斗能否胜利寄托在神灵的保佑上,从而丧失了作战能力,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www.xing528.com)
鸦片战争中的浙东惨败给后人留下深刻的教训,它告诉人们,不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不推翻腐朽的封建政府,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迷信思想也只能诱使善良的人们解除思想武装,导致失败。要使国家免遭外侮,保持独立,繁荣富强,最根本的要有先进的社会制度,同时要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和领先的科学技术。此外还要普及科学知识,与各种唯心主义和腐朽没落的迷信思想作斗争。
注:
[1]刘长华:《鸦片战争史料》,《鸦片战争》(三)第155页
[2][5][10][26]贝青乔:《咄咄吟》,《鸦片战争》(三)第179——180、197、190页
[3]范城:《质言》卷上
[4]梁廷谕:《夷氛闻记》卷4
[6]杨泰亨:《光绪慈溪县志》卷55《前事志》
[7]《扬威将军奕经等奏报各路兵勇到齐调拨已定眘期进攻折》,《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5册,第61页
[8]《鸦片战争》(三),第103页
[9]《扬威将军奕经等奏为查明宁波等处接仗阵亡各员并请分别赐恤折》,《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5册,第163页
[11]《朱绪曾武显朱将军庙碑记》,《浙江鸦片战争史料》下册,第77页
[12]《鸦片战争》(三)第197页
[13][16]夏燮:《中西纪事》卷24,《鸦片战争》(四),第669页
[16][19]《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4册,第1669页
[17]《鸦片战争》(六)第61页
[18]《扬威将军奏折》,《鸦片战争》(四)第270页
[20][21]《扬威将军奕经等奏报官兵接仗不利长溪岭与营盘被焚等情折》,《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5册,第84.86页
[22]《浙江传来的对联》,《鸦片战争》(三)第457页
[23]《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3册第1300页
[24]宾汉:《英军在华作战记》,《浙江鸦片战争史料》下册,第63页
[25]《扬威将军奕经等奏报剿袭宁波镇海未能即时克复折》,《浙江鸦片战争史料》下册,第5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