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家书抵万金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家书抵万金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津市五七干校于1970 年7 月批准了203 个学员插队落户,都是带着家属一起到农村的。日前他将珍藏的一封家信给我看,以丰富我的写作内容。按照下放插队政策“四带”,所以要家属一同下去。在这一转折点前,我们全家面临着考验,就是怎样正确对待这次上层建筑大革命。毛主席的这段教导,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也可以说向我们提出了警戒。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家书抵万金

天津市五七干校于1970 年7 月批准了203 个学员插队落户,都是带着家属一起到农村的。我的好友、经委干部贾铁夫(后任天津市干部管理学院院长)与其夫人黄锦云和孩子一家五口一起下乡(最小的儿子只有六个半月),落户到东郊区小东庄乡大正庄大队,房子旁留了一块房基地,说是等儿子大了娶媳妇时加盖一间房的;可见他插队落户的决心有多么大。日前他将珍藏的一封家信给我看,以丰富我的写作内容。摘其要者介绍,可看到当时干部“弃官为民”的思想和精神状态。

锦云同志:

此刻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向你报告,连里通知我被批准插队落户干革命。

具体分配到哪里尚未揭晓,干校确定10号携行李回市,要求下旬左右进村。按照下放插队政策“四带”,所以要家属一同下去。

这几天校部和连里热情洋溢地欢送我们,就像当年欢送战士参军上战场的场面,使我心潮澎湃,甚为感动。

党支部对自己多有鼓励,希望我发挥骨干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说这是思想入党的表现,是一次考验。对此我觉得自己是渺小的,主要是接受再教育去,只要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我深深意识到这将不是一次普通的工作变动,可以看做是自己政治生命的转折点;是自己二十年来由三脱离状态走向与工农兵结合的转折点;是由一个干部到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转折点;是由大城市到农村广阔天地的转折点。在这一转折点前,我们全家面临着考验,就是怎样正确对待这次上层建筑大革命。这里我记起了毛主席的一段教导:“中国的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虽然有先锋和桥梁的作用,但不是所有这些知识分子都能革命到底的。其中一部分人到了紧要关头,就会脱离革命队伍,采取消极态度,其中不少人,就会变成革命的敌人。知识分子的这种缺点,只有在长期群众斗争中才能克服。”毛主席的这段教导,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也可以说向我们提出了警戒。在当前的这样一个转折关头,这个问题是必须加以解决的。

下去以后,生活不会像城市里那样方便和舒适,岳父母和你是从农村到的城市,可能还容易适应;这就是说我更要有吃苦的思想准备。但是反过来想六亿农民能过的生活,难道我们就不能过么?艰苦的环境对锻炼我们革命意志来说,就培养我们的孩子的劳动人民品质来说,不是一件坏事而是一件好事。我们这些在温室里成长的共产党员,未见过多大风雨未经过多大世面,确实需要补上这一课。我设想若干年后,反过头来再对照一下我们的精神世界一定是会感到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如果经不住考验,消沉下去,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就可能落个“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可悲结果。我相信你,同时也有自信,在这场考验面前能够而且必须打一个大胜仗……

这几天我们干校派到县里的战备宣传队陆续返校了,根据他们传达,下面的干部和贫下中农对我们插队落户干革命是热烈欢迎的,为我们留下了房子,希望我们帮助他们抓好革命促好生产,与他们一起为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而奋斗。据说县革委会对插队落户干部是极为重视的,是给予很大希望的,设想得很周到,安排得很细致,对发挥这批干部“三员”作用,十分重视。所以我想客观条件是很好的,只要我们一下去就要以共产党员的战斗姿态出现在新的战斗岗位上,就会很快和那里的人民打成一片,就会取得他们的信任,就会有心情的舒畅和劳动战斗的愉快。

设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当然还会遇到,但有了毛泽东思想,什么困难都可以解决,问题是决心下定了,有了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精神准备,一切就好办了。(www.xing528.com)

老人和孩子的工作希望你做做,奶奶我们也带着下去,因为到农村比在城市好安排多了。爷爷已去世,否则他也会一起去的。

很快我们就要见面,干校也有人到山西去找你谈谈,是动员吧!回家后我们全家也可以办个学习班。

致革命敬礼

贾铁夫

7 月3 日

我为其赤诚改造的行动所感动,也对比自己内心深处极怕被批准插队落户的忧心忡忡而羞愧,我为好友写了送别诗《插队落户干革命》,诗中的句子有:

“插队落户干革命/志在全球一片红/挎起背包走征程/五七战士望北京/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延安传统我继承/创造一个红世界/继续革命步不停/五七道路光万道/面面红旗寄忠诚/风云变幻不迷航/三大革命往前冲/送别战友壮行曲/句句歌声颂革命/铁马金戈曾奋战/夕阳之下有英雄/碧血青史写新篇/广阔农村绣新容/红色江山赤胆在/寄予战友离别情”。

这年冬天,我还在干校改造。一天早上我看见老贾与夫人老黄拉着一辆地排子车来到干校小高地打草,他们说这是村里没柴火烧,就步行二十余里来到“母校”打柴,可想其生活的艰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