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土。早在清同治年间兵部尚书及顺天府尹,就有奏折请在此盐碱荒滩试垦稻田:“荒地六七十里旷无居民,地方废弃可惜,查处滨海海隅,若引水灌溉可开稻田千余顷。”市五七干校就要在此开荒种稻。我市所有干校以赤土干校劳动强度最大。这里不说脱坯盖房、打冻方、挑沟挖渠这些达到伤筋动骨程度的苦劳;留给人印象更深的是“一拉、二耙、三插秧”。其中耙地最为尖端。拉,即“拉荒洗碱”,是以拖拉机将割光的芦苇地犁翻,芦根苇茬皆埋于地下,然后放水洗碱减低水的含盐比重,耙和插秧的工序在后。阳春三月时分,犹是冰冷钻心风寒刺骨。九连一排的学员已齐聚地头。
插上小满秧,耙地是关键一仗。连党支部号召:要耙出世界观成果来,要耙出路线斗争觉悟来。灌了水的地头里埋藏着芦根苇茬,这里要夺取粮食大丰收!校部调来了手扶拖拉机,土质坚硬,机械难以开动,皮带轮搅起高高的水柱,泥浆飞溅。手扶拖拉机不动了,只好用绳子把它拽上来。不巧,找村子里借来的大黑骡子又扎伤了腿,怎么办?任务压在身,节气不等人!田里的水是冰冷的,搅动过的地,苇根和杂草翻腾到水面上来,被凉风吹到田埂边,堤埂上的人就得用钉耙搂用铁网捞。连领导为了贯彻“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这耙地战斗一分一秒也不能停,领导在堤埂边上脱下了棉裤,下身只留一条小裤衩,上身只剩一件绒衣,他蹚着冷水向歪在田埂里的木耙走去……领导的示范就是无声的命令,这时一排堤边上的学员纷纷脱衣,陆续下水;连长扶耙众人在前拉绳前进……此时上有蒙蒙细雨,旁有刀割一般的冷风,脚下踩着芦根苇茬,人们雄赳赳气昂昂地唱着《我们走在光辉的五七道路上》,却提心吊胆地蹚着透心凉的冰水,怕的是把脚踩在地上被苇根扎伤。沉重的木耙往来于地头东西,滚滚的泥水掀起波涛冲击畦埂南北。把吃奶的力气全使出来,弓腰俯身嘴脸几乎贴着水面,两脚蹀躞双腿蹒跚。在这几近残酷的劳动时,有人拉着耙还笑着说:“换了一身泥制服!”说着时人人已冻得浑身上下颤抖不止。想当年以人代替牲口拉耙,“改造世界观”为己任的原计划委员会一般干部,许多是后来我市各经济战线的骨干和领导干部,记得其中有王广殿(曾任计委副主任)、李建群(曾任计委副主任)、刘晓铎(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王恩礼(曾任市食品办主任)、尹国良(计划信息中心主任)、柳钺(科技情报中心高级工程师)、焦士明(市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主任)、沈以孚(市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主任)以及当时被审查的处长李克(市建材局长)等等;往日知识分子加干部的被改造诸公,如今多数已届古稀,想都不会忘记人生路上的稻田耙迹!(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