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追忆恩师刘文斌先生,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07辑

追忆恩师刘文斌先生,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07辑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承秀我于1957 年在天津拜京东大鼓鼻祖——刘文斌先生为师,学唱京东大鼓已46 年。刘文斌登场时总是频频向观众示意。刘文斌出生在直隶宝坻县尔王庄黄花淀村,农民出身。当时刘文斌正有病,穿戴也不讲究。从此刘文斌的名字不胫而走,响彻津门。通过广播,刘文斌老师声震天津以及北京、河北等地。为了听刘文斌把命搭上,此事在梁家咀一带广为流传,龚老娘触电身亡是件悲事,但在当时也反映出京东大鼓在广大市民心目中的影响。

追忆恩师刘文斌先生,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07辑

李承秀

我于1957 年在天津拜京东大鼓鼻祖——刘文斌先生为师,学唱京东大鼓已46 年。

早先我常去和平区东兴市场(老三不管)连兴茶社听刘文斌演唱《刘公案》。书场设置很简单,坐位是长板凳,能容纳二三百人。书场北面有一尺多高的台子,上边有个条桌儿,摆着鼓、板、鼓槌子、醒子、扇子、壶、碗等。桌子前面挂有一块平绒绣花带字的桌围子,后面有一把椅子、一个高凳子。弦师坐椅子,演员坐高凳子。在后面还有四扇屏风。刘文斌登场时总是频频向观众示意。弦师弹起三弦,刘文斌拿起鼓板打一通鼓套子后“铺纲”,即开书前的铺垫道白:

刚才演唱是个大妮儿,叫左田凤。人家唱得好!模样长得也好!轮到学徒我就不行了,长得不好!唱得也不好!唱好唱赖您包涵着听。闲话少说以唱当先,说的是:

眼看红轮西坠,不久月打东出,行路的君子奔店屋,野鸟在林中住宿。

佳人上床安寝,侍女止灯灭烛,满天星斗一起出,这才留下乾坤八卦图。这本是几句开场的引词,

念罢,艺术多赖。请众诸君赏下贵耳音,听学徒破鼓、哑嗓、扭腔、憋调、丢字、落板。提起当年那辈古人,细听学徒慢慢学唱一段:

表的是,八月里秋风阵阵凉,三场白露两场霜。严霜单打独根草,蚂蚱甩子在道边上……

都是每天先唱一小段,然后再开长篇鼓书。散场后总是由我陪着刘老师回家。他住在南开区二马路慎兴南里10 号。路上经常是一边走,一边向我说起怎样演唱京东大鼓和他的身世。

刘文斌出生在直隶宝坻县(今天津市宝坻区)尔王庄黄花淀村,农民出身。原名刘存有,生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农历五月廿九。自幼喜好听鼓书,经常自学演唱当地大鼓书,一来二去也就学会了几段大鼓。那时的演唱者大多是半农半艺,农忙时耕种,农闲时赶庙会演唱,演出于农村集镇各处。

当时宝坻一带有个唱大书的张先生,因其腿瘸,人称张瘸老,他经常演唱于武清、宝坻、三河一带。平时骑着毛驴到处演唱,他的演唱深受农村群众的喜爱。

京东大鼓的唱法历来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原始的唱法是:

上场来,今天我开书先表头一回……

于是就拉着长腔唱起来,头一句唱下来好像不下十分钟。这种死板唱法不被城市观众接受,这是张瘸老先生无法在天津城站住脚的主要原因。

民国初年,农村经常闹灾荒,经常是十年九不收,在农村实在无法生存,23 岁的刘文斌为了糊口进天津谋生。先后住在天津老城的城西义和斗店、孙家大院、吴家大院等处,也有时住在小西关宜障后。他当时以剃头为业,是住在很多人伙居的小店儿。白天串胡同剃头,晚上休闲时唱一段大鼓书消遣。在农村种地时,边干活边哼着小曲,他已经学会了许多小段和长篇鼓书,像什么《刘公案》、《拆西厢》、《洪月娥做梦》等。当时下层的贫苦百姓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故此他唱的大鼓深受伙伴们的喜爱。有些人听得时间长了,觉得白听不合适,就主动地给些零碎钱,比剃头赚的钱还多,渐渐地也就成了另一条谋生之路了。由于平时常唱常练,自然久练久熟了。自此他带着大鼓走街串巷演唱,经常活动在大沽路的小营市场一带。“撂地”演出的条件很差,支个大布篷,用木板钉上几条板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刮风一半,下雨满完。”刘老师还常说:“人歇工,牙挂队,肠子肚子活受罪。”由于刘老师没有江湖门户,受到城里的艺人和地头蛇们的排斥,演出时被人家踢了场子搅局,还没收了大鼓。这是因为他没有江湖师父带道,也不懂得用“春点”(江湖术语)与他们盘道。在天津城干这行是不成了,只好回到店中向老乡们告别。

要想再干这行就必须拜师,他带着行李回到宝坻通过老乡介绍,在庙会上拜了宋恩德老先生为师。宋先生还专门向他传授了艺人们用的“春点”门户规矩。据先师回忆还在庙会上请众艺人们吃了一顿驴肉烙饼,花去了整整一年赚的钱。宋恩德是个半盲人,绰号叫“宋瞎糠”。按辈分刘老师应是“文”字辈,取艺名叫“文斌”。(www.xing528.com)

宋老师不仅传授了大鼓书的起源,还传授了术语行话,并说出三教九流、艺人在社会的位置。

经过一番周折学徒之后,刘文斌闯过江湖又到天津献艺,结交了许多各行艺人,进一步开阔了艺术眼界。他对京东大鼓的演唱进行了大胆改革,先把上场的那一句唱词抹去,改为:“ 表的是……”开门见山,直接入活。在简洁的基础上再加上嗓音宽厚,字正腔圆且韵味十足,通过不断演出,固定了许多基本唱腔。加上他演唱的曲词准确、通畅,在唱腔方面还吸收了一些农村小曲、地头调,并把市井小贩的叫卖声也吸收到京东大鼓中,他曾经说,他看到南市卖酱牛肉的,把大胖子卖牛杂碎吆喝声也吸收到京东大鼓唱腔中。他拿手的一种唱法,就是吸收老学究背诵古诗词平仄韵味,这种演唱瓮声瓮气,用的是背工嗓(头腔兼脑后音),被人戏称为“坛子大鼓”。

这时他除了搭布篷“撂地”演唱外,还坚持走街串巷,进大宅门、公馆演唱。据他说第一次演唱是和师弟李文俊应承的。当时是阔家主人点唱,点了他师弟一段《罗成算卦》,正巧他不会唱。李文俊则推荐师兄刘文斌代唱,主家不愿意,便拿刘文斌开心,说:“他长的那样子,哪能唱的了呀?”当时刘文斌正有病,穿戴也不讲究。后来经别人说情,还是让他唱了。唱起了:“ 数九隆冬天气寒,二十八宿降临凡,左天篷降生济南府,白虎星降生在淄川……”

这几句京东大鼓唱得声音洪亮、一鸣惊人、出人意料,掌声不断,交头接耳问唱者是谁。从此刘文斌的名字不胫而走,响彻津门。

后来,听他的人越来越多,请他演出剧场也越来越多了。过了一段时间广播电台约他长期直播演唱,因演唱技艺精湛被电台长期录用。通过广播,刘文斌老师声震天津以及北京、河北等地。

因为他的演唱有独特的风格,词曲又通俗易懂,适合贫苦市民听众接受,尤其是那些反映家庭生活的唱段,深受城乡妇女们的喜爱。因为他演唱的曲目中,在描写爱情以及平民生活中的悲喜情节方面特别见长。这些曲目像叙家常那样自然朴实,也有些警世人生富有哲理的曲词。故此他的女听众很多。红桥区梁家咀有位姓龚的龚老娘(接生婆),听刘文斌京东大鼓很入迷。某日,在家中做饭,突然想起到点听刘文斌唱段,忙中出错,忘记和面手湿去插电匣子插座,不慎触电身亡。为了听刘文斌把命搭上,此事在梁家咀一带广为流传,龚老娘触电身亡是件悲事,但在当时也反映出京东大鼓在广大市民心目中的影响。后来在茶园演出、电台播出频繁的情况下,对方问他唱的是什么大鼓,刘文斌坦诚地说:“我们是京东人(京东是指通县、三河、武清、宝坻、蓟县、香河、宁河等县),就叫京东大鼓吧!”这就是“京东大鼓”定名的经过。

随着艺龄增长,在演唱技艺方面不断地升华。又因他为人非常朴实憨厚,能与许多艺人们同台献艺并成为益友。在津曾与花四宝、张寿臣、陈士和、马连登、马宝山、翟青山、刘宝全同台演出。在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在南市燕乐茶园(解放后改称红旗剧场),先后与刘文霞、常旭久、于瑞凤、程玉兰、郑蝶影、曹宝禄、高德明、陶湘如、花四宝、白云鹏、戴少甫、于俊波、侯宝林、郭启儒等一起演出。在南市庆云茶园(解放后改称共和剧场),先后与常连安、常宝堃、常澍田、金万昌、马三立、侯一尘、张寿臣、王佩臣等一起演出,从前几场的位置一直到攒底演唱。40年代他在上平安茶园(今称长城影剧院)攒底演出。马三立说,刘文斌是我们校长。学刘文斌唱“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常宝堃学刘文斌,唱《刘公案》自编唱词:“刘大人走着走着站起来走。”还唱:“刘大人背着饭馆进褥套,褥套里边点着灯。”明贬暗褒。李润杰唱曲艺剧《木匠迎亲》,用刘文斌京东大鼓唱腔,唱得十分到位。马三立、常宝堃、李润杰等纷纷学刘文斌。此时正是京东大鼓扬眉吐气之日。

1938 年由国乐唱片公司邀他灌制唱片12 张,计有《郭子仪庆寿》2 张、《拆西厢》1张、《隋炀帝下扬州》2 张、《庄子扇坟》1 张、《王二姐思夫》2 张、《刘公案》4 张。唱片灌制完成发行后,使京东大鼓传遍全国各地。有些唱片还流传到港、澳、日等国家和地区,使之成为北方曲艺中主要曲种之一。

刘文斌老师的演唱能受到各阶层听众欢迎,这与他的弦师配合默契是分不开的。弦师李景山先生,也是他的同乡,自学成才,小时候因个子矮够不着弦子的上把,便把弦子挂在窗户棱儿上练习。他为刘文斌伴奏有独到之处,在演出时经常有听众给伴奏叫好。他的三弦弹奏得快、稳、准、活,且能托腔保调,尤其是李先生独创的硊弦弹奏“学舌”绝活,在书场演出前,他经常用三弦摹仿笙、管、笛、箫等民族乐器的演奏、合奏以及动物家禽的鸣叫,很受听众欢迎。

刘文斌的京东大鼓日臻完美,主要原因就是没来津前,在农村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磨练。他幼年时就爱听大鼓书、受张瘸老、霍亮的影响,已经学会一些小段和长篇鼓书,边干农活边哼唱,同时也买些唱本改编演唱。比起其他艺人他能识字,但文化水平并不高。有一次唱《拆西厢》时,其中有一句“咱们老爷贪赃图了贿,屈了大家的好文才”。错把“图了贿”唱成了“图了有”,让有文化的人喝了倒彩,结果闹出了笑话。这一次失败成了他的动力,一方面他又继续学习文化,另一方面在农闲或荒年旱月,去口外做些小买卖,开阔眼界闯荡锻炼。当时北口外是古北口、喜峰口的长城以外,那时人们常说“去热河八沟喇嘛庙骆驼”的地方。有时骑着毛驴,有时挑着挑,带着日用小商品,如针、钱、顶针、火镰、灶王神马儿、年画、皮鞭梢儿等东西赚些小钱。有时到山里农家支起大鼓连说带唱,挣些粮食到集上换些铜钱。这样他既得到了锻炼又增加了阅历,也可赚些钱养家糊口。艺人演唱很艰辛,他有时连续演唱五六个小时,嗓子哑了,没有灵丹妙药,心里着急,就用偏方辣椒熬水一喝就是半碗。所以他的嗓子后来变成沙哑,他又坚持苦练,终于练出一条利用头腔和脑后音共鸣的“坛子味”,特色独到,一般人难以模仿。

刘文斌来津前,原有说评书、唱大鼓的艺人各占一方。评书艺人张杰鑫编演《三侠剑》,木板大鼓艺人“舍命杨”说唱《呼家将》以及西河大鼓艺人朱大官等都在天津献艺。刘文斌在电台、书场演出,越来越觉得曲目不够用。他有个盟兄弟告诉他:“天津到处都是财,你就是没有取财的工具,工具就是新书。”于是,刘文斌就自己改编创作,边看书边演唱新书,累得他头晕脑胀把眼睛都熬红了,排练后的新曲目还请名人指导。因此他的曲目很宽,书目唱段越来越多。后来他在书场演出一个月,能做到每天唱两段从不重复。他当时常演曲目有《十字坡》、《双锁山》、《刘金定观星》、《朱买臣休妻》、《诸葛亮招亲》、《诸葛亮押宝》、《借女吊孝》、《铁冠图》、《韩湘子上寿》、《郭子仪庆寿》、《昭君出塞》、《洪月娥做梦》、《探窑送米》、《倒娶连科》、《大西厢》、《王二姐思夫》、《罗成算卦》、《渔樵耕读》、《肃六篡位》、《隋炀帝下扬州》等上百段。中长篇大鼓书有《刘公案》、《呼家将》、《小八义》、《响马传》、《十粒金丹》、《薛家将》、《回标记》、《玉杯记》等,这些都曾在电台演唱过。他生前没留下影像资料,虽然在广播电台留有很多唱段录音,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部分被损坏,现在天津电台只保留他一段《王二姐剜菜》以及一些唱片传世。

1949 年天津解放后,穷苦艺人翻了身,受到了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刘文斌参加了河西区书曲队,还被选为区人民代表。他精神焕发,老当益壮,年近花甲还编新唱新。曾在电台演唱过《小二黑结婚》、《刘巧儿》等现代曲目。1958 年还演唱过新编小段《送面汤》。60 年代初期,天津市文化局领导多次推荐他到电视台现场直播,他认为自己年事已高,应该多把出头露面的机会留给青年一代。他曾在1960 年到下瓦房闽侯路20 号的河西区戏曲、曲艺培训学校传徒授课,学生有刘振东、王桂茹、李二景等。刘文斌老师于1967 年病故,至今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还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他的京东大鼓艺术之花永不凋谢,我们应把他的艺术成果挖掘保留。

刘文斌早年没有收过多少专业弟子,只在日伪时期亲传一名徒弟,他按本门户传“书”字辈取艺名卢书中,三年习艺期满后颇有发展。可惜英年早逝,刘老师因弟子去世而伤感。此外还收其内侄张书扬为徒。我跟随刘老师学艺时间最长,无论他到哪里演出,我都到剧场聆听。

刘文斌的哲嗣刘少斌,幼年学习弹弦专门为京东大鼓伴奏,弹得很有特色颇具乃父遗风。前些年在电台为介绍刘老师的艺术生平,还请我帮忙回忆老师并整理文稿播放,可惜今也辞世。刘文斌在社会上及工矿企业的徒弟都是桃李满天下,虽然这些弟子的唱法各有千秋。据我所知,他的业余弟子还有董湘昆、王辑馨、刘汉武、岳金义、宋万峰、张梁、孙志华等。最有成就者当属董湘昆师兄,他已被国家授予“工人曲艺家”称号,对京东大鼓艺术又有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