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为挽救摇摇欲坠的清朝统治,慈禧太后被迫宣布实行“新政”(史称“清末新政”)。作为北京门户的天津,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从八国联军手中接收后,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大力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随着学校教育的普及,社会上逐渐形成了较浓的读书风气。但因私人藏书楼不对外开放,一般知识分子陷于无书可读的地步。为改变这种现象,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署直隶提学使卢靖以天津是南北交通之冲、为人文荟萃之处为由,建议设立面向全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公共图书馆,以更好地开展社会教育。卢靖(1856—1948),字木斋,以字行。湖北沔阳人。出身世代寒儒。光绪十一年(1885 年)乙酉科举人。历任直隶赞黄、南宫、定兴、丰润等县知县及察哈尔多伦诺尔厅同知。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署直隶提学使。为筹建公共图书馆,光绪三十三年十月(1907年11月),卢靖委派直隶学务公所职员张秀儒、储毓轩具体负责,卢靖并筹款五千两白银用于建筑馆舍、购置书籍器具等。因其热心建馆,得到清廷的褒奖。经过半年多的紧张筹备,于光绪三十四年五月十一(1908年6月9日)正式对外开放。该馆馆址附设于直隶学务公所内(今河北区中山路296号第二医院)。该馆是我国长江以北最早建立的近代公共图书馆。该馆筹办过程中,学部左侍郎严修为支持图书馆的建立,将家藏图书共一万二千多部(约五万多卷,且多为善本)慨然捐赠该馆。此外,两江总督端方、两广总督张鸣岐、云贵总督锡良、浙江巡抚增韫、山东巡抚袁树勋、吉林巡抚陈昭良等人各赠其省书籍共几万部;直隶总督署又拨书一万余卷。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初八(1908年10月2日),傅增湘继任直隶提学使后,复筹款购书十二万余卷,使该馆藏书量达到二十余万卷。其中,日文书有一千二百余种,英文书有三百余册。因其藏书量巨大,在清末民初时成为位居全国第三的公共图书馆。宣统元年(1909 年),傅增湘委派谭新嘉为该馆提调,负责编订书目,共编出《直隶图书馆书目》十一册,但该馆事务仍由张秀儒主持办理。宣统三年(1911 年)继任直隶提学使的蔡儒楷又将图书馆提调裁撤,由直隶学务公所社会科长韩补青兼管。根据《直隶图书馆章程》规定,“无论男宾女宾,凡阅书籍者均须领本馆领(阅)书证”。由于受“男女授受不亲”封建思想的影响,“当时对读者入馆阅览有男女之分,男女不能同日入馆阅览”。
1912 年春,该馆迁址于河北公园(今河北区中山公园)北部楼房,并更名为“天津直隶省图书馆”,归直隶省教育司管理,并由教育科科长李琴湘兼领馆务。新馆址有房间五十六间,楼上右八间房屋为藏书室,左八间房屋为办公室,中间十二间房屋为妇女、儿童图书阅览室。楼下左右两侧共十二间房屋为藏书室和出纳科,中间十六间房屋为成人阅览室。新馆左临国货陈列馆,右临美术馆,所处亭台错落,花木杂置,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
1914 年9 月该馆在东马路附设通俗图书馆(该通俗图书馆于1918 年脱离天津直隶省图书馆而独立建制),1917 年9 月为方便读者,该馆又加开了“夜馆”(至晚九时)。1918 年1 月直隶省教育厅委任韩补青为该馆名誉主管员,张秀儒他调。同年6 月教育厅改任前第二科长井蔚青兼领馆主任,9 月又改派严侗为馆主任。此时,教育厅给该馆拨交经费250 元,1920 年又增加到360 元。为统一管理,该馆又更名为“直隶省立第一图书馆”(设在保定的莲池书院改称“直隶省立第二图书馆”)。当时,严修常来该馆,并大力宣传和倡议各界捐赠图书报刊。于是,捐赠书刊和前来阅览者络绎不绝。
1924 年10 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有大批奉军驻扎在河北公园内,并强占了该馆,虽经多次交涉,但毫无结果。此例一开,几年之内该馆竟成为驻军之地,图书器具常遭破坏。幸赖全馆职工日夜保护,曲意维持,才使大部分图书免遭劫难。由于战乱不断,加之拖欠经费甚多,至北洋军阀统治被推翻前,该馆被迫闭馆。
1928 年6 月国民党政府统一全国后,将直隶省更名为河北省,该馆亦更名为“河北省立第一图书馆”,馆主任亦更名为馆长。此时,虽然军队已经撤离,“然一切均待整理,势难开馆”。经过一年左右的整理,该馆重新开馆接待读者。因馆舍年久失修,于1930 年8 月二楼书库屋顶忽然坍塌,加之连日阴雨,馆内几成泽国,书刊再遭损失,因而又被迫闭馆。后经河北省教育厅拨专款修葺,于1931 年1 月重新开放。该馆设馆长一人,下设图书、编目和总务三个部,共有职工九人,分管馆内工作、对外联络、庶务、装订、誊写、编写书刊卡片目录和借阅等。该馆平均每日接待借阅人数约一百人,每星期六及星期日接待人数最多。借阅书籍以英文书刊和小说杂志为主,史、集两部其次,经、子两部借阅人数最少。
为方便读者借阅,从1932年起该馆与天津市立图书馆和河北省通俗图书馆建立巡回书库,并采用“刘国钧图书十进分类法”编写书刊卡片目录。1933年8月严侗辞职,河北省政府改派省府秘书刘潜接任馆长。后因刘潜赴冀东出任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教育厅厅长”,河北省政府乃派李琴湘任馆长。1935 年11月李琴湘升任河北省教育厅厅长,河北省政府改派杨鸿绶继任馆长,并编印《河北省立第一图书馆语文部别集书目》四册。河北省政府每年向该馆拨款9360 元。(www.xing528.com)
1937 年7 月底,日本侵略军进攻天津,天津总站(今天津北站)成为两军必争之地。因该馆靠近火车站而饱受战火,该馆被迫闭馆。为使珍贵图书免遭兵燹,该馆将珍贵图书分装三十余箱寄存于天津盐业银行。等到日军进驻河北公园后,该馆因经费无着而人心惶惶。杨鸿绶虽多方奔走,但亦一筹莫展。1938 年12月伪“天津特别市公署”成立,该馆遂改隶于伪“天津特别市公署教育局”,并更名为“天津特别市市立第二图书馆”(原天津市立图书馆更名为“天津特别市市立第一图书馆”)。此时馆内工作已全部停顿,图书也被查封,伪“天津特别市公署教育局”仅给员工发放工资以维持生计。后通过伪“天津特别市公署教育局”第三科科长陈葆光和日人坂野共同与驻公园日军多次交涉,驻公园日军才同意该馆将图书启封外迁,但限三日内必须搬完。该馆仓促间只得急租西关外联兴里230 号民房一处,并在日军的荷枪监视下昼夜抢运,终于按时搬迁完毕。因操劳过度,杨鸿绶一病不起,于1939年2月不幸去世。杨鸿绶去世后,伪“天津特别市公署教育局”聘请天津教育家郑炳勋继任馆长。郑炳勋上任伊始,感到西关外联兴里230号地势低洼,易遭水患,遂租城内鼓楼东大街164号(为买办徐朴庵住宅)中的15间房屋为新馆舍,并立即动手,终于赶在雨季到来之前将全部藏书搬迁完毕。不久,天津闹大水,几乎全市被淹,这批存于鼓楼东大街164 号的珍贵图书(包括严修多次捐献的善本书和他手书的日记)幸免于难。
该馆将全部藏书搬至鼓楼东大街164 号后,即向伪“天津特别市公署”请款添置图书和其他器具,等于是重新建馆。馆内员工主要工作是清理图书、造册登记、分类上架。经过紧张筹备,该馆于1940 年重新对外开放。因日伪统治不断加剧,该馆经费不断被压缩,无法购置新书刊,只好以现有书刊开展借阅工作,以致读者日渐稀少,终于陷入停滞状态。1943 年冬,郑炳勋辞职,伪“天津特别市公署教育局”改派赵鸿瑞继任。1944 年春,赵鸿瑞辞职,伪“天津特别市公署教育局”另派李凤石任馆长。亦因无法扭转逆境,不久,李凤石也辞职而去。伪“天津特别市公署教育局”又委任该馆图书部主任刘鸿志为代理馆长。刘鸿志与该馆员工勉强维持至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
在抗日战争八年之中,日伪当局为摧毁人民群众的抗日思想,从1937 年9 月起,不断派人到天津各公共图书馆、通俗图书馆收缴涉及抗日和进步内容的书刊,该馆员工将一些进步图书藏于书库的天花板中,仅上缴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宣传性书刊,保存下来一批珍贵的文献。
日本投降后,该馆重新隶属于国民党政府的河北省教育厅,并更名为“河北省天津图书馆”。河北省教育厅委任井蔚青重任馆长。井蔚青上任后,呈请教育厅速拨专款,用以增购书刊、增添员工之用,并请该馆原编目部主任华凤卜回馆,整理编写完成中文书刊目录。经过近两年的整理,终于在1947 年完成《河北省天津图书馆书目》三十一册并油印出版,连同抗日战争前编印的《河北省立第一图书馆语文部别集书目》四册,共计三十五册,读者也日渐增多。1948 年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节节失败,国统区内物价飞涨、货币贬值,而该馆经费却不见增加,最后竟至仅能订购一份报纸,读者从此绝迹,该馆不得已又告闭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