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是现阶段大学生就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大学毕业生准确定位、调整就业心态、改变就业观念是缓解和解决“就业难”现象的关键所在。
(一)确立自我检验的积极心态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求职为镜,可以度长短。大学生要对就业过程有正确的认知,把寻求就业的过程看成是告别学生时代,破蛹化蝶的成长考验,当成一次难得的就业能力的自我审核。以乐观的心态,客观理性地分析自己的就业能力和岗位目标,本着“先就业、后择业”的原则,以积极的行动去迎接就业的挑战,跳出从众、攀比的社会心理陷阱,尽早落实岗位,体会苦中有甜的成长必然。
(二)调整就业期望值,进行正确的择业定位
出现就业市场上的用人单位找不到人和毕业生无处去的“错位”现象,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普遍较高。因此,要顺利就业就必须首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是对单位没有选择,只要有单位就去,要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的基础上重新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这就是说要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放弃过去那种择业就是“一次到位”,要求绝对安稳的观念。
(三)不要一味追求高薪高职、“孔雀东南飞”
家长对大学生投入了很大的教育成本,经过大学教育,高校毕业生基本上都期望找到好工作,有个高工资、高职位。大学生的这些想法和做法在现实中很容易碰壁,不容易实现自我价值。中国东部地区和直辖市毫无疑问是中国经济、文化的发达地区,有较多的机遇,有很多最新的信息,因此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奔赴这些地方,由于以往大学生对这些地区的过分追求,直接导致这些地区人才供给的相对过剩,给高校毕业生在该地区就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因此,要鼓励大学生去西部工作,留在西部工作。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战略的实施,为高校毕业生开辟了光明的就业前景。(www.xing528.com)
(四)向二、三线城市发展
大学毕业生当前的就业区域选择是影响大学生毕业就业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引起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的原因之一。因此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在东部大中城市的集聚现象,解决人才相对过剩的区域结构性失业问题需要政府加强经济调控力度,鼓励毕业生去西部地区,向二、三线城市发展,并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另外,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房价居高不下,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生活的障碍,成为降低他们生活质量的最大羁绊,逃离一线城市就业逐渐成为大学生选择就业的必然趋势。同时,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完善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改变就业观念,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的就业岗位,即毕业生不做现有就业岗位的竞争者,而是为自己、为社会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各级政府就创业相关的问题出台了诸如政府贴息贷款,免工商注册费,简化注册手续流程,免税,免费培训,免费咨询,免费风险评估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六)开辟多种就业途径,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
制定和完善社区就业、创业、征兵等方面的新政策,深化实施“岗位拓展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等计划,积极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大力促进毕业生实现就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